一部改革家的传奇大传——读《张居正》有感
倪贤秀 第6届矛盾文学奖评选时,湖北省著名作家熊召政凭借其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全票夺冠,这当然决非侥幸偶然。
读过黄仁宇的史学名著《万历十五年》的读者,无不对“宰辐”兼“帝师”的张居正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熊召政潜心创作的系列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四卷本(《木兰词》、《水龙呤》、《金缕曲》、《火凤凰》),洋洋百五十万言,详尽记叙了明季万历一朝内阁首辐张居正锐意推行新政的始末,一位古代大改革家的风骨和精神跃然纸上,引人沉思、发人深省。
倘若不具备深遂独到的历史识见、深广丰厚的文学素养以及艰苦卓绝的资料搜集一类的案头工作,那是断然撰写不出如此气势恢宏的上乘之作的。虽是小说题材,但作者严谨审慎的研史治学态度仍随处可见,使得作品与“戏说”之类泾渭分明,杜绝了某些“历史文学”硬伤累累的弊病;但又不同于某些干巴巴照本宣科的传记,却自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情节跌宕起伏、气韵生动;人物性格丰满、呼之欲出。皇亲国威之骄横颟顸、贪官污吏之淫奢无度、清流词客之短视迂腐、国之干城之改革气魄,均在情节流动中得到生动的表现。书中涉及成百上千的历史人物,笔触深入至庙堂、江湖、寺庙、市廛等社会各阶层,地域上从两京(北京、南京)到江陵(张的家乡),从北地边塞到江南淮扬,有机地展现了有明一朝那个革故鼎新年代的丰富多姿的历史风情画卷。
作者以饱满酣畅的笔墨塑造了一位杰出的封建大吏锐意改革、勇于任事的形象,细致入微地刻划了厉行改革所招致的朝野上下激烈的冲突与宫廷斗争,从而凸现出改革家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驾驭复杂局面的才干以及敢于担当的过人勇气。四卷本条分缕析地记载了张居正在危难之际临危孚命,一举登上首辐之位后,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地整顿腐败蠹政,强力推行财政改革,终于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富庶、振衰起隳的大好局面之艰辛历程。他摒弃不切实际、只尚空谈的“清流”之属,大胆擢拔“循吏干臣”,设“考功簿”以实绩考核晋升官吏;他抑压皇室勋威、地方豪强,惩治贪官污吏;他重新仗量土地,推行较为合理的税赋制度“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国家财税收入。这些积极举措,即使是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和借鉴意义。
当然,作者也决不讳言张居正作为封建官吏的先天缺陷与不足:他在权力斗争中的刻薄寡恩和旺炽的权势欲,他在权力缺少制衡时那种独裁专断,他在权倾朝野、位极人臣时,回乡吊孝途中的奢侈排场……而对于张居正历来饱受诟病的“与司礼监太监冯保交好”与“夺情事件(即父亡而不守丁忧之制)”,书中也作出了恰如其分的叙述和公正客观的评价。前者基于推行改革必须争取内廷的默契与支持的无奈之举,后者则是在“以身许国真难事,进退关乎名节”的两难境地中,“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必然抉择,可贵的是他确实以改革大局为重,无丝毫的私心。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但《张居正》一书却以史实为据,展开合理的铺陈与想像,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主要人物如张居正之胸襟气度、李太后之温婉严谨、朱翊钧之矛盾性格、冯保之狡黠圆滑、玉娘之蕴藉缱绻,无不栩栩如生,如在眼前。李太后对张的格外眷顾与微妙情愫,尤其是玉娘的似水柔情,虽难免杜撰之嫌,却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铁血宰辐儿女情长的人性一面,可谓出彩之妙笔。
只是,小皇帝朱翊钧对宰辐起初尊为老师,继而萌生矛盾,最后完全反目更张的演进,尚不够充分,显得突兀。而张死后万历新政即被全盘推翻,其悲剧性的挖掘似乎还失之于简略草率,尚未能臻于《万历十五年》那样宏大的历史视角和剖析深度。但白璧微瑕,不能掩瑜,《张居正》依然是同类题材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实现中国梦,圆满完成中国改革历程,首先需要科遏制腐败。这就必须从以往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改革家的生平经历、改革实践以及成果实绩中得到养分,汲取有益的经验,也要防止某些教训再演,以免重蹈覆辙。张居正虽然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官吏,有这样那样的局限与不足,令人遗憾与叹息,虽然时代不同,改革所面临的形势不一样了,但其改革的精神与实践,特别是悲壮的改革历程,通过锐意改革,整顿腐败,加强吏治,遏制豪强,从而使社会、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的重要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的。加强改革,遏制腐败,经济发展,注重民生,任贤选能,考核官吏,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关于张居正改革的有益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