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笔读”经
倪贤秀
大凡嗜书者,必有此感慨——书籍浩如烟海,而吾生也有涯,如何读法?笔者的读书习惯是大量搜罗,匆匆读完一本又换一本,可学识未见增长,视力倒是每况愈下了。 书也颇读了一些,但论其内容,总觉茫然。有时发言,印象中某书的观点正合用,急欲道来却记忆“短路”;有时一个主张在心中若有若无,时隐时现,但说出来或写出来却又语焉不详;还有时自以为熟极而流的典故、史实、名句,在表述中常遇梗阻,甚至张冠李戴。 一书友读书之法令我茅塞顿开。他随身携带一个小本,记录着其全部藏书状况,以及历年来读过的书籍。读书时必在书页的留白处批注,或注释或质疑或评论,短则几个字、数十言,长则上百语。显见其读书用功之深,无怪乎此君出口成章,旁征博引,时有惊人之语。 原来读书有眼读与笔读之分。凡读书须思考,书中常有令人不解处、使人生疑处、让人会心处、促人警醒处、引人深思处乃至忍不住拍案叫绝处。眼读者何尝没有这些感受,只是浅尝辄止,走马观花,惦着前头的好景致,却对眼前美景匆匆浏览而过,终于从开始的目不瑕接到最后的头晕目眩,只留模糊的影子了,时日一长则荡然无存(少数过目不忘的天才除外)。笔读则不然,落笔处必是思考极深处,每有感触绝不轻易放过,用精炼简省的文字记下刹那间的思想火花。如此一来可以加深记忆,让知识点明确深刻;二来常存疑问,多方求证,养成了深入思考的好习惯;三来可将书中精华化为自己的思想,融入自己的精神。如果每回掩卷后写篇读后感或书评文章,概括全书精义,触类旁通地探讨相关问题,则收获会更大。从前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信然!当然此乃笨办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书,但读有价值的书,或读书欲求学问,舍此必不得矣。 笔读更是一种创造性地读书。读书人好坐享他人成果,病在只进不出。笔读则包括了本人的思考和劳动,受益匪浅的同时,用功深者经年累月,积腋成裘,还能汇集成册,再传世间。历史上著名的笔记、随笔,便是如此。如宋朝洪迈的《容斋随笔》,穷作者四十年之期,阅千百部书,卒成洋洋五十万言,被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可见笔读能获小收益,也能得大成就。 有人说,书不能终卷,不如不买;那么或许也可以说,读书不能笔读,不如不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