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29|回复: 2

扬州大学一学院将感恩能力与奖学金评定挂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25 12: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2011-02-25 03:39:33 来源: 扬子晚报(南京) 

      “遵守社会公德,倡导文明风尚,测评学年内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或感恩活动不少于2次。”这是新学期开始后记者在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奖学金评判细则(以下简称规定)上看到的一段话。该规定从2011年9月开始试行,根据规定,如果学生不参与此类感恩或公益活动,将被取消评奖学金的资格。据悉,这是扬州大学第一次将感恩能力写入奖学金评定细则。

      要想评奖学金必须得感恩?该怎样把我的感恩之情有凭有据地表达出来呢?消息一出,便在扬大新传院的学生中引起争议。

      学生3大纠结

      “感恩”行为怎么去界定?

       这份新的奖学金评定办法让不少学生觉得纠结。“一个会感恩的人才是一个真正会回报社会的人,而现在很多大学生恰恰缺失这些,的确需要补上这一门课。”扬大08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蔡培对于学院奖学金评定的新举措极力赞成。但李红同学却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把感恩写入奖学金的评定标准无可厚非,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感恩之心。但是从具体做法上却很难界定。”在李红看来,如何评定学生是否感恩、感恩程度如何等等,最后可能就仅仅流于形式,甚至更有可能导致纯粹盖章造假等恶性结果。

       感恩之心会不会功利化?

       另一方面,这样的奖学金评定办法会不会让纯洁感恩功利化?许多学生都在质疑。“以往为了志愿服务的认定盖章已经一个头两个大了,现在又加上了一条感恩活动,还不知道又会有多少人削尖了脑袋往这个空子里钻呢。”女生小朱对于学院奖学金的新规定不大满意,而小朱的同学张敏的质疑则更加直接,“感恩是个情绪上的东西,硬生生要外化为行动,而且是直接写进了奖学金的评定办法里,这样的做法对学生规定得太刻板了。给爸妈写感谢信的最终目的变成了加分评奖学金,这种变了味儿的感恩很可怕。”

       感恩还需要保留“证据”?

      评定奖学金的条件拓宽了,但怎样才能给自己“挣”回这两次的感恩却让不少学生犯了难。怎样才能算是感恩呢?“志愿服务神马的还能让组织在自己的小本本上盖个章,我感恩社会要让谁来给我盖章呀?”学生的“炮火”集中在了什么才算是感恩活动、如何获得参加这些活动的渠道等问题上。

      男生猴子每天都坚持和妈妈沟通,曾经还被同学嘲笑过于恋家。“我觉得要我生硬地在微博或者QQ上和妈妈说‘妈妈你辛苦了’,矫情不矫情?”他觉得“感恩活动”的定义过于生硬,“我每天在QQ上和妈妈的聊天记录能不能算是‘感恩记录’呀?”

      这不仅仅困扰了参评的同学,也折腾了评议小组的负责人各班的班长。新闻采编08班的班长朱燕同学告诉记者,因为最后都要以材料形式(包括事件证明和日记)递交,所以在感恩的时候还得出具相应的证明。而至于怎么样的才算一个固定的标准,很多同学都摇摇头表示不清楚。

      校方回应 “做总比不做好”

      “感恩的形式可以很多样,对父母写信感恩,教师节给老师发信息表示感谢,以及参加学校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全校性的感恩活动都算是感恩。”面对学生的质疑,扬大新传院的团委书记吴伟具体解释了“感恩”的判定标准。吴伟告诉记者,学生在申请奖学金时首先要撰写一份书面申请报告,只要同时附上这一学期中“感恩”的活动证明材料就可以了。

      “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我们的确也担心过会有学生‘为感恩而感恩的情况’,”吴伟说,但“做总比不做好”,用规定来给学生形成约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吴伟说,“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学生在撰写奖学金申请的时候肯定也是受自我道德的约束,所以一般在申请中写到的参加的感恩活动都算数。”不过扬大新传院还是建议学生尽可能采用有“证据”的感恩方式,如写信,微博,QQ等,方便截图或者复印,这样在评定的时候才会更加方便一些。“正式启用前还会听取学生意见进行最终整合。”

       专家观点 “感恩有了形式才会有内容”

       “扬州大学的做法未免有点操之过急,”南京某高校社会学博士徐翔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公民社会需要志愿者,但所有的感恩都应当是自愿的,只能是启发而不是强制 。


      不过在采访中,不少专家也赞同扬大“做总比不做好”的态度。“对于扬州大学这样的做法我是部分赞同的,”社会学专家陈教授说,“当下我国的感恩还没有形成传统,氛围也不够浓厚,扬大此举实际上是在节约运行成本的基础上为‘感恩’营造了氛围。”他告诉记者, “在没有更好的引导学生懂得感恩的方法之前,为什么一定要否定目前现有的这种方案呢?”

      南京市教科所所长刘永和也持这样的观点。“理论上说,德育最好是形式与内容做到完美统一,但能贴近学生的、贴近实际活动的,往往比较少,许多德育工作都是先有形式,在形式上精心设计,然后才有内容。总归要有个切入口。”至于对感恩之心功利化的担心,刘永和说:“不要排除功利,功利往往是一种杠杆,我们不该有功利主义,但有功利可以追求,学校借用看似功利的手段去引导学生无可厚非。”

(本文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作者:蔡蕴琦 张琳)
发表于 2011-2-25 12: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纠结中,{:zgmc:}
发表于 2011-2-25 14: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顶,{:1_19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12-19 15:57 , Processed in 0.06726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