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侠客行 于 2011-4-27 08:51 编辑
辛卯年三月十四,余临三塘水岸,春风徐作,湿气拂面,乃忆三塘由来,深感公之高义,作斯文以告亡灵: 公智识之高远,少年得志,应制举,为对策七十五,文采飞扬,鞭辟入里。元和二年,即任翰林学士,后三年,兼左拾遗。以公之能,本可安食俸禄,闲逸人生。然公嫉恶如仇,屡屡直言,批阉党乱政,为当权者所不容,左迁江州司马。为《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尽抒怨愤,天地可感。 敬宗宝历元年,公拜苏州刺史,五月既任。明年九月,因疾辞官。虽为任只一年余,公器质之深厚,为政之勤勉,辅学之精微,如三塘之水,永润心田。 公“敢辞称俗吏,且愿活疲民”,心怀黎民;“削使科条简,摊令赋役均”,勤劬政事;“襦袴提于手,韦弦佩在绅”,事必躬亲。可谓“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以致“经旬不饮酒,逾月未闻歌”。公勤勉如是,却仍怀自渐之心,“岂有吟诗客,堪为持节臣”,“自顾才能少,何堪宠命频”。亘古如公者,有几人与? 公生有闻于当时,卒有传于后世,除公之诗词曲赋,亦归于七里三塘。昔时,白堤未开,平田绕山,据为一丘。公凿渠以通南北,自大津桥下塘至虎丘,延亘七里,故曰“七里三塘”。今之虎丘盛景,三塘风貌皆公之业也。 公以肝胆照日月,民以殷勤报君恩。遥想公辞苏之日,“苏州十万民,尽作婴儿啼”,“挥袂谢啼者,依然两眉低”。公情动于衷,赋《别苏州》: 浩浩苏州民,郁郁长洲城。 来惭荷宠命,去愧无能名。 青紫行将吏,斑白列黎甿。 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 此虽已逝千载,然其景在目,催人泪下,其声犹耳,感人心腹。苏州之民不亡公恩,于丁亥年二月廿八,建“白居易纪念苑”,于三塘之门,以彰公之才学功业。其间铸铜像一尊,青巾执卷,倜傥风流。由此过者,无不驻足瞻仰,扶公留影,赞公之才,叹公之苦。 呜呼!言有尽而敬无垠,俗辞亏而难俱陈,公其知也邪?语罢以文正之言而扬公之德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呜呼哀哉,尚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