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垫石 于 2012-11-10 12:11 编辑
边城寻翠 文/垫石
湿漉漉的思绪,低沉沉的心情,缘自于秋末连绵的阴雨。雨过天晴,微弱的冬日拨开云头,时隐时现地探出笑脸,给人以放飞心情的向往。
周末闲暇,我们踏上南行之路。在杨君引领下,我们驱车到达了渝东南边陲秀山的洪安古镇。 进入古镇,下车踩在坚实厚重石板街上,心情别有一番滋味,感觉远离了喧嚣,一下融入到朴素的自然中。洪安老街两旁,沿街是青砖黑瓦,庭院深深,每座房屋两端均有高大结实的马头墙,其造型独特,高过房顶米数,具有极强的防火性能。站在高处远望古镇,那鳞次栉比的马头墙,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地排列在街道两旁,给人一种建筑美感的享受。 经过修缮一新的风雨廊桥,便踏进了“三不管岛”。“三不管岛”是因解放前既不属湖南,也不归当时的贵州和四川管辖,附近群众有什么矛盾冲突,都可以到那岛上去决斗,三方官府均不过问。现在,这七八亩地的“三不管岛”就是洪安的管辖,有开发商在那上建起了旅游度假村,还塑起了沈从文著名小说《边城》两位男主人公的雕像,勾起游客对《边城》朴实爱情故事的遐想。 洪安不仅是历史建筑古镇,更是著名的红色 革命老区。1949年11月6日,刘邓大军挥师向大西南挺进,沿着川湘公路入川的 解放军先头部队攻占洪安,与从 川北入境的 贺龙部队遥相呼应,拉开了解放大西南的序幕,使洪安成为刘邓大军入川的第一站。而今, 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的 纪念碑,就耸立在 洪安镇信合宾馆前的广场上,纪念碑高十余米,造型独特,其三棱形的碑体分别代表着接壤于此的一市两省,整座碑体像一把雪亮的刺刀,直指云霄,令人为之一震。 在洪安古镇的码头旁,台阶中央立着一个朱红色、六棱型建筑,其上有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画像和一些标语,这是“文革”时期特有的语录碑。这种“语录碑”能够保存下来,既能反映一段历史,也是古镇的一道风景。顺着台阶走下去,有几只小船停泊在河面,其中一只有固定的航线,船上没有桨,却有一根拇指粗的钢绳连接两岸码头,从船头穿过船尾。满客之后,老梢公悠闲地坐在船屋内的木制四方条台上,用一根挖有细槽的尺余圆木作绞杆,卡在渡河钢绳上一点一点把船拖到对岸,这就是古镇最有味道的“拉拉渡”。 坐上“拉拉渡”,颤悠悠地渡到对岸,就到了湖南的边城古镇。其实,边城原本叫茶峒,就是由于沈从文以清水河为背景,写了一部名为《边城》的中篇小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把茶峒改为边城了,从此边城远近闻名。 信步走在边城古镇的河岸边,那古香古色的木屋吸引着每个人的眼球。木屋门窗上雕刻着各式各样的如意、花鸟虫鱼和瓜果图案,最奇特的是在四扇木门上,每扇门的中间是象征福气的蝙蝠,左右是报喜的燕子,上下有争奇斗艳的花儿。这些不仅让人领略了古代能工巧匠的奇异功能,也反映出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边城最值得欣赏的,是“中国边城百家书法园”,那里有中国当代一百位书法家,用不同的字体和风格,将《边城》小说的内容分段刻在一百块石头上。倘徉在“百家书法园”里,一边欣赏着书法艺术,一边体会着小说的情节,那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站在边城岸边,清清的河水,古色古香的小镇,构成一幅美丽、宁静又朴素的山水画。看到石崖上刻着斗大的红字——“边城”,薄雾朦胧,随着视线推移,对岸杨柳随风飘荡,岛上建筑新颖别致,那便是边城用于旅游接待的翠翠岛,岛上塑有《边城》女主人公翠翠和她那条狗的汉白玉雕像,她与“三不管岛”上两个男主人公隔河相望。触景生情,望着含情默默翠翠雕像,让人又仿佛倘佯在《边城》小说的故事情节中。 翠翠是《边城》小说的女主人公,到了边城就自然而然地想打听翠翠的踪迹,据码头摆渡的蒋师傅介绍,翠翠不是茶峒人,她是河对岸现重庆市秀山县洪安镇贵塘村人,翠翠姓黎,小名叫素素,大名叫黎翠贞,解放初期“土改”时又改名为黎治明,1958年9月因病去世。 看来,沈从文老先生的中篇小说不仅让茶峒古镇出了名,其朴实善良的文学形象,也能让人在洪安找到原形,这是多么实在的小说名著啊!
2012年10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