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87|回复: 4

游九洲之一——小岗村之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0 19: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游九洲之一——         小岗村之行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五月的皖东大地,滚滚麦浪渐染黄色,丰收在望;片片油菜节长籽硕,收割在即;条条林带青葱碧绿,生机盎然;幢幢小楼粉砖彩瓦,点缀田园。畦中稻秧如待嫁之闺,池里鹅鸭似忘返之顽。好一派明媚的春光。
    过了长江二桥,宁洛高速路驱车北上两个半钟头,笔者随社区党总支组织的活动,就快快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走出车门,双脚一踏上就片充满希望的田园,人们的眼球就被这里的一切吸引住了。人们往旧思维中那种孩提时代就知道的‘凤阳凤阳,十年九荒,遇到天灾,携家讨饭’的潜意识里的情形早成历史,这片土地的主人,已用敢为人先的精神,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改变了这里的一切。风风光光地接待着远道而来的客人。凤阳,小岗村,用事实印证了‘大包干’的生命力,展示了鼓乡的神韵。
    村头门楼上的书法,是经济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墨宝,‘小岗村’三个字有着如同凤阳花鼓一样的韵味。村委会的广场中,有一件用白玉兰石制作的打开的书本模型,页面大小约莫2平方米。其中一页,是小岗村三十年前十八名农民‘大包干’的‘宣言书’,十八位农民按的红手印历历在目。另一页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赞同之言。他说,‘凤阳花鼓’中的凤阳,有很多地方搞大包干,不必担心。他在第一时间,也是第一位读懂这本书的人。这本农村改革的教科书,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历史上转折性的一页,把责任田变成了救命田、致富田。
    村中,保留着一处旧式住舍,土坯墙、茅草屋,它把人们带回三十年前。它与小楼新景形成明显对比。今年胡总书记视察时很赞同这种做法,说新旧对比,见证历史。
    在‘大包干’纪念馆前,人们放慢了脚步。‘大包干纪念馆’几个苍劲得体之字是出自老一辈革命家万里的手笔。“要吃米,找万里”是老百姓的口碑。这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始终站在改革的前沿,他力排众议,指出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抉择,责任田是保命田,要借地度荒。人们不是看他的字,是向他行注目礼。以前的凤阳,是乞丐的摇篮,小岗村是出了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活靠贷款’的三靠村。三十年前,十八个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敢为人先,认为‘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大包干第一年人均收入达400元,是往年22元的18倍,第一次还国家贷款800元;粮食产量达6万公斤,是往年0点83万公斤的72倍,第一次向国家交了余粮。
    30年后的今天,在中国农村新一轮改革到来之际,小岗村没仃下脚步,那耸立的塔吊,那四处的脚手架,GLG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的建设又掀开了新的篇章。小岗村的明天将更好。全面小康的新小岗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崛起在江淮大地上。

[ 本帖最后由 筠之 于 2009-5-30 09:02 编辑 ]
     
发表于 2009-5-11 16: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坐个沙发!
跟着筠之老师游览了一下小岗村,变化真大!:)
发表于 2009-5-11 17: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9-5-12 17: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小岗村”是经济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墨宝啊?哈,在火车上都可以看见,下次注意下。
发表于 2009-5-13 09: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6-3 21:56 , Processed in 0.05492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