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味道江湖 于 2010-6-9 09:35 编辑
中国政府寄期望于解放农民土地、户籍束缚的形式来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这种收入分配改革有一定作用,但也很低级。以至于都不需要政府像以往一样强调“摸着石头过河”给自己的决策分担政治风险,因为“土改”仅仅是卷起裤腿趟小溪,形势很明朗。土改制度需要更加明确,改革的进程可以更快,更大胆一些。
发改委对于收入分配改革似乎一直找不到北,原因在于发改委是现有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表。所以由发改委来研究收入分配改革,倒让我想起入职考试时候的一个题目:A、B、C、D、E五个强盗在孤岛上分100颗刚刚抢来的钻石,每颗价值连城。先由A来分,如果A强盗的方案没有半数人通过的话,将被扔进海里,然后由B强盗来分,如果B的方案无法通过则把B扔海里,接着由C来分,依次类推……,假设5个强盗都是绝顶聪明,A强盗如何利益最大化?答案是:98、0、1、1、0。这里面的逻辑关系我就不再推了。主要谈谈如何对症下药。
解决收入分配改革的最关键部分不是在于“土改”、“户改”,而是解决非市场经济体制下,由钢筋水泥筑起来的GDP转换为由公民消费拉动的GDP。针对当代主流阶级的收入分配改革是这次换转的关键。
各时期的主流阶级:
农民为主流阶级时代
100年前,帝国主义的侵略终止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萌芽。中国工业革命夭折,以工人阶级为主流的利益群体没有形成。孙老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对没有思想根基的广大农民群体自然是对牛弹琴。没有成功也就成了必然。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团结工人阶级“中国化”成团结无产阶级。在农民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以土地分配作为期望既得利益。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中国**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这一阶段,人民等同于农民,主流阶级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工人为主流阶级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调控出来的经济组织和生产单位有了一定的工业雏形。文化大革命结束,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加速了工业的发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工业初具规模。工人群体逐渐扩大,虽然群体数量没有超过农民,但是创造社会价值已经以工人为主。工人是这个时代的主流阶级。
工、商、知识分子为主流阶级时代
江泽民同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路线,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加快了企业体制改革进程,将民营企业列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大军。在改革的进程中,工人阶级利益群体有所牺牲(国营企业体制改革导致工人下岗)。民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改制后的企业轻装上阵,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发展模式初步建成。胡温时代,科技发展、自主创新带动了先进的生产力。大量的商品需求生产促进劳动力(工人)和人力资本(知识分子)提升。人才成为竞争优势,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分子群体逐渐扩大。以工、商、知识分子为主流阶级的群体产生。工、商、知识分子为当代主流阶级。
弄清楚了主流阶级后,是否能从以下方面思考药方:
1、政府职能与绩效管理体系加速转换,由以监管为主要职能转为以服务、引导为主要职能。建立以符合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
2、更大胆的市场经济发展体制。例如下放各类口岸、区域税收政策的审批到市级,省级备案监管;加快和帮助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等。
3、坚持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理念,加大对于科研性机构的投入和培养,加大对教育资金的投入和监管。
4、培养主流阶级新生利益群体。以开放的态度扶植工人、企业联合商会等利益代表性群体。让这类利益群体参与政府政策决策。
以上四点目的皆是帮助大部分工、商、知识分子所在的利益集团获得更多的利益,但解决不了深层次问题。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区域,政府引导并试点镇级民选,并逐步推广到县级,甚至市级。只有民选才能解决当代主流阶级所在的利益集团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也是解决利益集团市场公平的最好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