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未言 于 2011-8-5 09:19 编辑
读诗吟词偶得四则
因为常有读诗诵词的习惯,经常发现一些词牌相同、意象相近而寓意有别、风格迥异的古今诗词,尤其是前朝与后朝,过去与当代,历史与现实经常产生着有趣的碰撞,给人遐想,使人津津乐道而乐此不疲,难以忘怀。
一、晏殊与瞿秋白的《浣溪沙》
晏殊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的浣溪沙词,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的含蓄。瞿秋白的浣溪沙是他就义前的绝命词,一字一泪,读之既痛惜其心境的悲凉,又惜其才华的早凋,真是尼采所说“动人的文字是用血写的”。从风格上看晏殊的词婉约可爱,瞿秋白的词豪迈可敬。
二、杜牧与王安石的《乌江亭》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只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顔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一个唐朝诗人,一个宋朝诗人,后朝诗人与前朝诗人,对项羽的失败却有完全不同的看法。王安石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能为他拼死卖命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王安石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同时王安石既是咏史,又有议论,将“史”和“诗”很好的统一起来。杜牧与王安石的诗都读之文字优美,朗朗上口,多少年来一直记忆犹新,而诵之不倦。
三、陆游与毛泽东的《咏梅》
陆游很爱梅花,咏梅诗词不下百首。此词可能写于80岁,表现他受到挫折而不屈服的品质,但也说明他受侮后的哀怨牢骚,顾影自怜,孤芳自赏,流露着感伤,表现出脆弱。毛泽东步陆游原韵,反其意而用之,写下了这首格调高昂,豪情万丈的咏梅诗。诗中的梅花被赋予傲立风雪的俏丽形象,也符合当时我们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遭受帝国主义联合反华的时代背景。文词俏丽,意旨蕴藉,而又报天下之刚健,使人百读不厌。毛泽东其实非常喜爱梅花,最青睐明朝高启的咏梅诗。曾“一日三找高启咏梅诗”。在毛泽东看来梅花最高贵的品格是“傲霜斗雪,风姿昂扬”,寄托人类向困难逆境作斗争的勇气。现不妨将高启的咏梅诗一并和出,共赏之。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高启(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四、汪精卫诗与陈剑魂的《改汪精卫诗》
提起汪精卫,人们马上会想到,他是一个民族的败类,一个卖国贼,一个最大的汉奸。蒋介石曾讥讽为“汪精卫这个瘪三”。其实汪精卫也有由英雄变狗熊的发展过程。1904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加入孙中山的兴中会,1910年3月曾刺杀清朝的摄政王,当场被俘,在狱中写下了被当时革命党人传诵的诗句“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此时的汪精卫是一个热血青年,一个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一个反清的英勇义士,一个革命英雄。同时汪精卫还是一个大才子,可以算得上一个专业的诗人。李宗仁曾说与之交谈“口角生风,如沐春风”。有时他为孙中山起草的文稿,孙中山只需改一两个标点符号,深受中山先生赏识。著名的“总理遗嘱”,就是由汪精卫起草。这时的汪精卫仍然是一个重臣,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托孤之重臣。“九·一八”事变后,汪精卫曾是主战派,主张积极抗日,但时局的发展使其转而主和,最终演变为一个大汉奸、卖国贼,而陈剑魂1939年在上海《大美晚报》副刊上发表的《改汪精卫诗》,极尽讽刺辛辣,矛头直指当时的头号大汉奸卖国贼,可谓淋漓尽致,令人畅快不已。更巧合的是陈剑魂先生还是我们丹阳吕城人,中医世家,原名朱惺公,又名朱松庐。上海沦陷后在《大美晚报》主编副刊。1939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在上海被日伪杀害,是抗战期间被暗杀的第一位新闻工作者,可歌可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