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97|回复: 18

建议将丹阳简渎河公园打造成董永七仙女孝文化主题公园并复建"简桥暮烟"景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 14: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济南
虽然丹阳是董永七仙女的故乡,但当年造雕塑的时候错雕成了"牛郎织女"了,让丹阳与牛郎织女牵了线有了缘,不如将错就错,做一做"七夕"的文章!
而董永七仙女的雕塑建议在简渎河畔的公园重新塑造!并将简渎河公园打造成董永七仙女孝文化主题公园,将简渎河更名为董永河或董溪河!



1001131400db01a729d53ff107.jpg

简渎河及简桥的传说:

丹阳南门外,绕过分水墩,有一条河流,北依京杭大运河,经麦溪、延陵终于金坛直溪镇。此河原名辰溪、董溪。《丹阳交通志》载“练湖界定……南至辰溪。”《丹阳县志》载“辰溪,在县南延陵镇”。到了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有谌母“抛简化桥”的传说而定名“简渎河”,《丹阳县志》载 :“简渎河,在草埝门外,由简桥入,通麦溪新河,入金坛界。”丹阳、金坛二地百姓,至今还称其“简渎河”。
    相传孙吴末年,谌婴(俗称谌母),修道于丹阳南门外黄堂院(后改名仙坛观),几十年容颜不变。西晋太康年间,旌阳县令许逊,闻谌母之名,辞官来黄堂院拜师学道。
    一日,谌母带许逊远游归来,途经辰溪,溪水汹涌,许逊不能过。谌母便将随身携带用于书写的竹片(简),向溪中掷去,即时变为一座可以行人的木桥,许逊顺利地过了此桥。
    后来,“抛简化桥”的故事便传扬开来。《丹阳县志》有证 :“简桥 :晋谌姆元君,掷简幻桥,以渡许逊 、吴猛二真君,故名”。而简渎河、简桥、简州(唐朝武德二年,曲阿县改为简州)之名,皆源自“掷简化桥”的传说。

老丹阳八景
明隆庆《丹阳县志》所载“丹阳八景”:练湖渔舟、石潭秋月(今云阳镇北郊)、北山樵笛(今观音山)、简桥暮烟(今城南简渎河)、经山晋杏(今埤城镇倪家村)、延陵孔碑、黄堂丹井(丹阳城南郊)、白鹤瓜畦(今司徒镇钟离村)。
发表于 2011-8-1 14: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支持!{:1_195:}
发表于 2011-8-1 14: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1_465:}
     
发表于 2011-8-1 19: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难怪我的七夕漫谈就受这雕塑的忽悠,还以为丹阳市牛郎织女的故乡。
发表于 2011-8-9 13: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好主意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15: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你不保护我保护,你不重视我重视!请看丹徒:
抢救民间传说!丹徒槐荫村为董永七仙女传说立石牌--丹阳董永、白龙等传说何时立碑?



七夕前夕,丹徒区槐荫村委会、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在“凤寓田”、“麒麟沟”、“相门”3个民间传说故事发生地立起了石质标示牌。80岁高龄的村民傅捍东特别高兴,因为作为传承人,标牌文字下方刻着他的名字。 槐荫村是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的发生地之一,这里代代口传的民间故事和七仙桥、相门等物态的历史遗迹,曾经面临毁弃、失传。正是傅老以热爱家乡的情�

遗产被毁令人痛心

傅捍东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曾担任过槐荫村第一任村支书。对于村里流传久远的董永和七仙女传说,他打小起就耳熟能详。

“小时候读私塾时,教书先生就给我们这些学童讲村子里的传说故事,其中就有‘董永卖身葬父来槐荫村’的故事。我在《二十四孝》故事集里也看到过这个故事。”傅老说,不仅在学堂里能读到故事,村子里还有七仙桥、土地庙、七仙池、上天台、相门、织锦楼、槐荫庙等,被总称为“槐荫七景”,个个都与董永、七仙女的故事有关。

因为农村建设和政治运动等多种因素,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度面临毁绝的境地。傅老说,“1957年兴修水利时,七仙桥被毁;为了修凌塘水库,土地庙里的千年老槐树被砍倒当木材;织锦楼也被拆掉,木料、砖头被当作建材运走;相门因年久失修坍塌,砖块被村民拿回家磨刀。”

有识村民执着之举

出于一位有识村民的责任感,傅捍东觉得自己应该为祖祖辈辈创造的民间文化遗产做点什么。

机遇终于来了。2006年,槐荫村被列入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村领导也认识到,村子里最宝贵的、与其他示范点不同的独特资源就是,流传千百年的悠久历史传说和民间古迹遗存。在村里的一次党员会议上,傅捍东第一个发言:“要把古迹保留下来,将传说故事流传下去,总有一天它们会重放光彩,成为特色旅游资源。”老支书的一番肺腑之言、有识之见,在场的党员纷纷鼓掌赞成。

2006年开始,傅老买来字典、稿纸,着手整理和记录传说故事,先将“槐荫七景”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再向其他年纪大的村民咨询,加上自己的积累,编写成各种版本董永与槐荫村的传说故事,将口传故事整理成可见可存的文字材料。到目前为止,由傅老亲手整理和记录的传说故事、民间资料已达10万字。启动这项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时,傅老已经74岁!

传承保护终见成效

村委会副主任王毅对记者说:“如今像傅老这样年纪、听过这些传说故事的村民已不多了;即便有一些老村民知晓,但因文化水平不高,也不能像傅老那样记载下来。加上村里的年轻人现在都外出打工或求学,传说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傅老做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傅老的这一项善举,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经化为可见的成果。村里先后筹集资金200多万元,重新复建了土地庙、相门、槐荫树、槐荫庙等民间传说景点。2008年七夕,村委会成功举办了“情缘七夕——相聚槐荫”庆典活动,日本友人吉冈茂美冒着酷暑赶来参加活动。2009年7月,村委会将傅捍东等人收集的民间传说资料整理成册,编印成《槐荫村的传说》一书。村里还专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槐荫村董永传说和遗迹被列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15: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抢占文化资源:

董永后人将丹阳董永故事带向全国?--陕西周至也有董永墓


周至阿岔村的仙女庙。

阿岔村董氏后裔指点董永墓,清明祭祖就在这里。

周至官庄村的千年古槐

槐荫池石碑。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上世纪五十年代,一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红遍大江南北,片中那凄婉的神话故事,朗朗上口的唱词,让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一时间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周至县司竹乡,就有一座藏在学校废弃操场上的董永墓,而且在周至县一带还流传的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难道董永还是西安人?在象征爱情的七夕节到来之前,记者前往周至,对这里的董永墓进行了一番探寻。
  二十四孝图中有董永
  董永广为人知,是因为《天仙配》的故事。
  相传,董永是个孝子,父亲过世却无钱埋葬,董永为了尽早安葬父亲,只得卖身为奴。恰好天庭的七位仙女戏于鹊桥,窥视人间,年纪最小的仙女被董永的孝心和勤劳善良的品质所打动,便私自下凡至槐荫树下,与他相遇并定下终身。东晋干宝《搜神记》中曾记载,这位“天之织女”为替董永赎身,“一旬织缣百匹”。诗人曹植曾在乐府诗《灵芝篇》中如此感叹:“董永遭家贫,父老无财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但是,两人结为夫妇不久就被玉帝强行分开,在槐荫树下挥泪惜别。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的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中,这个版本似乎是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
  除了神话传说之外,历史上似乎也的确有董永其人:在二十四孝图中就有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在西汉刘向的《孝子传》中也能见到董永的身影。目前,在全国多处都发现有董永墓,如山东博兴、湖北孝感、苏丹、河南武陟等地,且都有相关县志、戏文以及与传说有关的历史遗迹存在。在民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董永后人后来分布到了全国许多地方,所到之处都要扎新坟并立碑。这一说法确凿与否还有待考证,但周至的董永墓又有何独特之处或历史依据呢?
  董永墓深藏阿岔村小学
  记者一行来到周至县司竹乡阿岔村,在一棵松树下见到了当地百姓心目中的董永墓,也沿着传说中董永的足迹,一路寻访了见证他与七仙女坚贞爱情的地方。
  在周至一带,当地百姓认为七仙女回到天庭后,董永便思念至死,最终归葬当地的阿岔村。据当地人介绍,阿岔村是董永卖身为奴的地方。至于董永为何会安葬于此,村民们也说不清。阿岔村位于周至县司竹乡,上古时期,这里就以为皇家管理竹园而得名。阿岔村名字的来源也很有意思,传说成吉思汗率军行路至此迷失方向,感叹了一句:啊,岔路真多!这阿岔二字后来就成为了村名。
  在阿岔村,有一支董姓族人,自称是董永的后人,共计有20余户,100余人。53岁的董昌牛就是其中一位。他告诉记者:阿岔村共有20多户上百位董氏后人,听老辈说先人们古时定居于此,期间已经不知经历了多少代。但代代都奉董永为祖先,并在清明时节会为董永上坟扫墓。村里原有董永祠、神女庙,但祠已被毁掉,神女庙也已经过了翻修,完全寻找不到当年的模样,如今,当年的神女庙成为阿岔村小学的办公地点。董昌牛说,村中原有一口需要两人合抱的大钟挂在董永祠前,钟上铭刻着关于董永的事迹传说。可惜大钟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了,而见过大钟又能够阐明大钟上文字记载的老人现在都已经过世。
  推开几近废弃的阿岔村小学那斑驳的铁门,向内走上数十米,一座明清建筑风格的庙就立于眼前。董昌牛介绍,这就是老人们说的神女庙。不过,庙内已经没有任何与七仙女有关的物品。在距离神女庙数十米的地方,几棵松树掩映着一座非常不起眼的坟堆,董昌牛告诉记者,这就是董永墓。虽然这座小小的土墓非常不起眼,但在当地百姓眼里,它记载着一段传奇故事和人们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与向往。他们每年清明都要前来烧纸磕头进行祭拜。坟包显得非常普通,外围有一些今年新培上去的土。在校园另一端的砖墙下,有一块断成三截儿的墓碑。董昌牛说这可能就是董永墓的墓碑,但也在文革中由于破四旧被毁坏,上面的文字也无法辨认了。
  在墓碑一侧,还有一口“刘秀井”,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口井是刘秀躲避杀身之祸的神井,也和董永有关。原来,相传当年刘秀被追兵追赶至阿岔村一带,实在无路可逃,就跳进了一口结满蜘蛛网的废井里。他跳进去之后蜘蛛网竟然神奇地连接起来,毫无破损痕迹,据传这是因为董永显灵,弥合了蜘蛛网。追兵们追到这里,发现蜘蛛网完好,断定刘秀没在井内,刘秀因此而躲过一劫。
  不过,董氏后人拿不出太多有力的证据证明阿岔村的董永墓就是真正的董永墓,但他们坚持认为自己就是董永后代,而且,将董永身上的孝道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着,这一使命已经融入到了董氏家族的血液当中。在17年前,周至县教育局编印的《周至小学生作文选》中,司竹乡阿岔小学六年级的董岭尚在自己的作文中写到了《董永的故乡》,文中不仅描写了董永墓以及董永的传说,更详细地记录了传说所承载的孝道文化。
  清代诗词图志中有董永痕迹
  在周至县前县委副书记、对周至地方文化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张长怀家中,他找出了诸多典籍和图志,来解答董氏后人心中的疑惑。
  在《四库全书》收录的《关中胜迹图志》中,有一幅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编著的“渭河图”,其中明确标明董永墓的位置在骆谷水与黑水河之间,即司竹乡阿岔村所在位置。此外,在不同时期的《周至县志》中,董永墓的情况也有记载。乾隆年间的《周至县志》显示:“董永墓在阿岔村,旁有神女庙。相传董永纯孝格天,天降神女为之妇故,后人为立庙。杜光庭感遇传,以董永与神女即董仲舒之殁母村考”。
  清朝嘉庆年间,周至才子、有南汤北王之称的诗人王禹堂曾被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打动,并留诗一首:“一孝珍千里,佣身事也长。槐荫夫妇散,仙女事荒唐”。这首诗现在收录在《周至古籍钩沉》一书中。建国后,由周至县委与周至县政协合力编纂的《周至名人录》(1999年出版)中,收录董永为周至县名人。
  张长怀告诉记者,在许多戏文中,曾提到的董永家乡在丹阳。明嘉靖顾觉宇唱本《织锦记》中,记有“董永字延年,润州丹阳县董槐村人”。明万历年间的青阳腔《槐荫记》唱本中,董永原籍就简单为“丹阳县人”了。而就在距离阿岔村十多里路的竹峪乡,就存在一个丹阳村,这里是个典型的“七沟八梁九面坡”的半山区乡村,这里的百姓以种植油桃、花椒、猕猴桃等作物为生,因为这里有座名声极大的丹阳观,民间甚至有“先有丹阳观,后有周至县”的说法,围绕丹阳观也有许多传奇,但是,董永的故事在这里却没有留下太多痕迹。
  千年古槐被视为定情之地
  在阿岔村和丹阳村之间的翠峰乡官庄村,有一棵巨大的千年古槐。槐树枝繁叶茂,树冠犹如华盖一般,粗壮的树干至少需要五六人合抱才能抱得过来,斑驳的树皮上写满沧桑。据当地百姓传说,这棵槐树是唐代开元年间所植的古槐。
  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作家周明还曾为这棵古槐前立的石碑题写碑文。他告诉记者:听老辈人说,董永和七仙女曾指槐为媒,这棵大槐树就是他们订婚的媒人啊。可惜的是,最终他们还是在大槐树下分手了。这里,就是他们爱情生涯开始和结束的最重要的纪念地。
  周明回忆,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很广。“小时候我姨家就住在司竹乡,当时村里每逢正月十一,在仙姑庙附近都要举行一场很盛大的灯笼会,给孩子们送红灯笼。大家都传说是当年七仙女被迫,与孩子分开,送灯笼寓意孩子提着灯笼尽快找到妈妈。而在七月初七,村里的乞巧节也非常盛行,有关乞巧的故事也流传有很多版本,但是近两年来妇女们外出打工较多,习俗也就逐渐变淡了。”
  西安日报 文/ 记者职茵 实习生孙楚楚 孙晓京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15: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本帖最后由 云曲简丹 于 2011-8-9 16:03 编辑

强烈呼吁丹阳有关方面:

让董永在丹阳有个真正的“家”!

让“家住丹阳”的董永早日回到丹阳的“家”!!

让董永后人及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董永孝文化爱好者早日看到“家住丹阳”的董永之“家”!!!



让--董--永--早--日--回--家!!!!!!
发表于 2011-8-9 17: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政府没钱。估计很难办到。
发表于 2011-8-22 14: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今天才发现七仙女手相还抱着他们的宝宝
发表于 2011-8-22 14: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1_479:}
发表于 2011-8-22 14: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资源也不是这么抢的,强烈支持楼猪的建议
     
发表于 2011-8-22 17: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灰常支持,以后还多了谈情说爱的好去处
     
发表于 2011-8-23 07: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坂主建议高见!赞!顶!何时能实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20: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本帖最后由 云曲简丹 于 2011-11-7 20:56 编辑

.gif
134934376.jpg
img20091130113340_576552919.jpg
10102510279a11c9d642bf91f0.jpg
3982052_002140936060_2.jpg

20087103024.jpg
43410086719282.jpg
660058820387737303.jpg
659318ab4f518f5ede0e6a24aed9740a.jpg
2010051149204461.jpg
index_1_0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20: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本帖最后由 云曲简丹 于 2011-11-7 20:45 编辑

上面是湖北孝感的董永公园,在江苏东台及安徽安庆也有类似公园。

1208999426660073.jpg
28231285780469015.jpg
xin_4002061404438902074433.jpg
201105161023431.jpg
xinsrc_4230206131059140030823.jpg
1889260043683430476.jpg
01300000633919129516592614548.jpg
20100716133859351.jpg

201112315202051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20: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在丹阳首发的董永七仙女邮票及图画:

1000881277.jpg
1000881278.jpg
1000881283.jpg
U3059P704DT20080827173506.jpg
mmm40142a.jpg
11301211164173926.jpg
99411211164173566.jpg
99471211164173863.jpg
07080118165433.jpg
f08cc3624f66c94e0c33fa9c.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21: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五省十地董永与七仙女文化研究、开发、利用考察报告













毛衣女故事是新余的先人们留下的一笔宝贵文化财富,一笔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利用的“宝藏”。通过东晋干宝《搜神记》的传播,它传遍了中国,并与古老的牛郎织女故事融合,形成了今天的牛郎织女故事。而牛郎织女故事,又影响了董永与七仙女故事情节的演变。近几年,全国有20多个地方借助《天仙配》所带来的文化效应,争先恐后以“董永故里”之名积极向国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夺董永和七仙女文化“金字招牌”,提高地方竞争的“软实力”。新余作为古老的仙女下凡传说发源地,该如何挖掘、开发、利用好这一特色文化?
7月22日至8月3日,市仙女文化研究考察小组一行,先后赴安徽安庆、天柱山(潜山县)、当涂,江苏金坛、丹阳、东台,山西万荣,河南武陟、汝南,湖北孝感,追寻“仙女下凡”的足迹,在五省十地寻找开发、利用好毛衣女故事的“它山之石”。
一、五省十地研究、开发、利用董永和七仙女文化的情况
安徽省安庆市是黄梅戏的故乡,一曲《天仙配》唱成了安庆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利用电影《天仙配》的知名度,安庆市以“七仙女的故乡”对外宣传和推介城市,积极以黄梅戏为龙头带动演艺文化产业发展,推动黄梅戏与旅游的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安庆市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安庆市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山风景区,为了以七仙女下凡传说带动旅游业发展,在中央电视台打出了“七仙女的故乡———天柱山”的广告,天龙关风景区出资500多万元在此拍摄了新版《天仙配》电视连续剧,力图使此地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文化景点。天柱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川奇美壮丽,然而天柱山仍要对外打“七仙女的故乡”的文化牌,实在是因为七仙女的故事传遍中国,家喻户晓。可见,七仙女文化品牌是块金字招牌,各地争抢七仙女文化自有它的道理。
江苏丹阳曾经是较早申报董永与七仙女故乡的城市之一,他们的理由是:《天仙配》里介绍说董永是丹阳人。不过由于“董永故里”目前在与之相邻的金坛境内,丹阳申遗失败(注:2010年丹阳市董永传说国家非遗已申报成功)。于是他们转而积极鼓动金坛开展申遗工作。丹阳市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搜集、整理、挖掘工作,是江苏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县市,除了民间音乐、剪纸、绘画外,他们的申遗项目中甚至还包括了民间酿酒方法,丹阳大麦粥的做法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申遗后,该市还准备建一个展示馆。
江苏金坛今年将董永与七仙女传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国家申报获得了通过,这是全国继山西万荣、江苏东台、河南武陟、湖北孝感之后第五个申报董永与七仙女文化发源地成功的城市。金坛现保留有一棵500多年的老槐树,望仙桥桥墩等遗迹,《金坛县志》中也有关于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记载。申遗成功后,当地打算将七仙女故事移植到茅山风景区,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
安徽当涂县对董永与七仙女文化开发时间比较晚,在其它地方争夺“董永故里”已近尾声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开始着手这项工作。他们的理由是:当涂县的丹阳镇才是《天仙配》里说的古丹阳,江苏的丹阳并非历史上的古丹阳。当涂县自古就有黄梅戏《槐荫记》在民间传唱,1953年,《天仙配》的剧作家陆洪非曾在此体验生活,因此《天仙配》应取材于当涂县的黄梅戏。同时他们还在民间找到了一些遗址、遗迹、传说和《董氏宗谱》,参与“董永故里”争夺战。目前,当地已把《天仙配》作为当涂县2008年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
江苏东台是全国较早进行董永和七仙女文化研究的地方,1956年民间学者就开始了文化挖掘工作。通过搜集整理,东台市已找到董永和七仙女传说有关的遗迹董永庙、缫丝井、舍子庄、东鞋庄、西鞋庄、董贤桥等50多处,撰写了大量文章在《新华日报》、《中国邮政报》等报刊上发表,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由于文化研究成果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中央电视台二频道“探索发现”栏目、央视四套“万里海疆行”栏目、台湾东升电视台等都曾到东台拍摄过电视专题片并播放,中国电影家协会著名编剧刘浩东等也曾到东台采访董永遗迹。东台市先后两次拍摄了电视专题片开展宣传推介工作,恢复了董贤镇、辞郎村等遗迹地名,成立了董永文化研究会并请外地专家学者参加研讨,形成了较完整的传说与遗迹印证链条。目前,东台市正在规划把有遗迹的3个乡镇联合起来搞一个董永与七仙女主题公园,组织董永故里行等系列旅游活动,带动东台经济发展。
河南武陟县是董永与七仙女文化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地方之一。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武陟退休乡干部孙巨才花了30多年时间收集董永的有关资料,从史书和二十四孝的记载在当地寻找董永墓、董永庙、寒窑、傅家湾、落鞋台等传说遗址。他提出:全国各地上众多的董永墓都是董永后代迁徙后立的衣冠墓,武陟才是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发源地。他写了30多万字的研究文章论证了董永传说“成仙演变”过程和神化过程,准备于近期出版。河南武陟的说法得到了国家的认同,因此也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说,通过争夺董永,他们成功争夺到了董永和七仙女文化,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河南汝南也有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和遗迹,但未充分发掘和利用,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梁山泊与祝英台的文化上。汝南是梁祝故事的发生地,对此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在职博士研究生、驻马店市副市长张德轩长期以来致力于文化发掘、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作,在文化的保护、开发和申报国家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主编出版了《中国梁祝之乡文集》,为当地成功申报“梁祝之乡”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汝南县正在请河南省就如何开发利用梁祝文化作详规。
湖北孝感是中国著名的“孝子之乡”,孝感不论民间还是政府都高度重视董永和七仙女文化的挖掘工作。该市成立了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地点设在孝感,民间学者出版了《董永传说初探》、《董永故事探源》等书籍,城区内有许多街道被命名为天仙路、槐荫大道、仙女路等,董永公园目前正在改造之中。为了推动孝文化的研究,孝感市广泛开展了征集孝址工作,已找到遗址遗存近二十处,并按史志记载对一些古建筑重新建造。孝感市充分利用孝文化打造城市名片,举办了孝文化艺术节,“中华孝文化名城”国际研讨会,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了“孝感动苍穹”大型演唱会等活动,不仅以孝文化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力图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有形的经济资源,如孝感特产麻糖和米酒上百家生产厂家打孝文化牌;开发了畅销的《董永与七仙女》、《百孝图》孝剪纸产品;建设了孝文化礼品市场;依托孝文化发展旅游业等。
在所有地方董永与七仙女文化遗产申报中,山西万荣县后来居上,这得益于山西省著名文艺评论家董大中。他完成了30万字的《董永新论》,认为:七仙女的原型名叫田仙,恰好与天仙谐音。山西河东地区是董姓的发祥地,到了董永生活的那个年代,董姓才开始向四面八方搬迁出去,发展到全国。同时,董先生又紧扣“父残子大孝”这个要害,得出董永不可能外迁,而是后代移民出去的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人口的迁徙,这个美丽的故事渐渐传到了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江苏等地,并出现了董永遇仙的各种神话故事及版本。由于中国民俗协会和中国文联有关负责人支持这一观点,申遗工作起步较晚的山西万荣后来居上,位列第一。
五省十地的“董永与七仙女的发源地争夺战”可谓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导致这场争夺战爆发的原因是因为电影《天仙配》在全国的广泛传播。由于董永和七仙女故事几乎中国人家喻户晓、童叟皆知,因此谁都想争夺这张文化名片,借船出海,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安微安庆、天柱山、当涂,江苏丹阳、金坛、东台等地走的是依据黄梅戏《天仙配》论证自己是“董永故里”的路子,河南武陟、汝南、孝感,山西万荣、山东博兴走的是依据《二十四孝》故事的路子,其最终目的几乎全是论证董永的发源地是他们的,当然七仙女也就是他们的———通过争夺董永来争夺七仙女。为此各地找到了当地的遗址、遗迹、地名、民间传说、地方戏、《地方志》和民间习俗等来论证董永是他们的,争夺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五省十地对我们的启示
考察结束后,我们对五省十地研究、开发、利用董永与七仙女文化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疏理,发现五省十地有以下共同点:
1、五省十地的领导都高度重视打造特色文化名城工作。各地领导对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名城形成了共识,认为做好这项工作对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建设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都注重打造特色文化名城的投入,而且普遍认为,打造特色文化名城现在正是时机。可见,我市打造特色文化名城也正当时机。如:江苏丹阳认为,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外商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指标介绍并不一定感兴趣,留不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外商所在地的经济更发达。相反外商对当地的文化倒更感兴趣,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打文化牌倒是一个很能引起外商兴趣的话题。江苏东台通过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到了中央电视台、台湾东升电视台前来做专题报道,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各地民间文化根基非常深厚,有大量的戏曲、口头传说、风俗在民间广泛流传,也留下了许多遗址、遗迹。这得益于当地多年来深入细致的文化搜集、挖掘、整理、修复工作。相比之下我们除了干宝《搜神记》之外,民间文化积淀比较薄弱,这可能与我们开展此项工作起步较晚,保护和发掘不够有关。
3、各地进行文化研究、挖掘都有较好的成果。有的地方已出版了相关书籍,如东台、孝感、万荣等;大部分地方成立了研究会,如汝南、武陟、东台、孝感等。有的地方正在开发和利用董永和七仙女文化,如金坛、东台正在利用董永与七仙女故事进行旅游业发展规划;湖北孝感已经利用这一文化品牌,实现了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的大提升,而且正在利用文化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4、各地的政府职能部门在文化研究、资料收集、挖掘整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江苏丹阳要求各乡镇文化中心(站)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工作;江苏金坛县文化局积极开展董永和七仙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河南驻马店市副市长亲自抓梁祝文化的申遗和保护、开发工作等。
5、五省十地都在推进特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工作,但都没有形成巨大的优势,大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有的地方正在形成规划,有的地方正在着手进行规划,有的在完善和修改原有的规划。目前比较做得成功的,以湖北孝感为最。
6、各地普遍认为:挖掘文化传统,开发文化资源,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品牌,带动当地文化产业、旅游业等发展,使文化资源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7、五省十地都以在“董永故里”之名积极向国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夺董永与七仙女文化发源地的“金字招牌”,力争获得国家认可,为文化开发与利用争取“名正言顺”的优势。经过争夺,山西万荣、江苏东台、河南武陟、湖北孝感、江苏金坛五个地方申遗成功,获得了国家的认可。
8、各地都在巧用特色文化打造现代城市。如安徽安庆在城市建七仙女雕塑,依托《天仙配》向外打出七仙女故乡的城市名片;湖北孝感以董永和七仙女文化命名董永公园、仙女路、槐荫大道、天仙路,建设特色礼品市场等。
9、各地都非常重视利用文化的教育熏陶功能,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如江苏东台以董永文化教育感召市民,董永庙附近一带民风淳朴,关系和谐;河南武陟董永庙一带村民自发出资建董永庙,周边一带婆媳关系融洽;湖北孝感通过“孝子评选”等活动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使传统的孝文化蔚然成风。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新余作为毛衣女故事传说的发源地,有必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推动我市的特色文化名城建设,促进旅游、文化、城建和经济发展。我市应高度重视仙女文化的发掘整理工作,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五省十地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新余要有紧迫感,加紧进行向国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在这场文化资源的争夺战中争得自己应有的一席之地,占据“有利地形”,推进我市的仙女文化开发和利用,打造特色文化名城,使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世上并没有真实的仙女,但是存在魅力四射的仙女文化,它的存在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牛郎织女故事之所以能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童叟皆知,恰恰证明了它的魅力和价值所在。七仙女传说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在世界上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仙女文化的研究、开发与利用,是一项陆续投入、长期见效的工作,持之以恒,将形成我市巨大的无形资产,提高我市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因此,我市要将七仙女文化打造成为一张递给全国乃至世界的名片,研究如何做大做强仙女文化品牌,通过文化建设提升新余的“软实力”,利用仙女文化打造文化名城,促进新余经济和社会发展。
发表于 2011-11-19 18: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要是你来抓文化工作就好啦,现在的官老爷谁管这闲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4-28 08:36 , Processed in 0.08055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