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33|回复: 26

梅朵故乡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6 07: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梅朵,原名许绥曾,1920年5月4日出生于江苏丹阳城内的双井巷,中国电影评论家、文艺理论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家学会名誉会长。
    清朝末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曾在丹阳县城与“江南大营”溃败的清军激战数月,伤亡无数,城四周血流如河,腐尸横成。许家世代行医,梅朵的曾祖父当时是太平军中的军医,跟随太平军走东闯西,转战南北,经历坎坷。洪秀全兵败南京城,梅朵的曾祖父便退居丹阳,埋头行医,不再过问江湖。待到梅朵父亲支撑家业时,许家在热闹繁华的双井巷巷头开设了一家“广和堂”药店(原丹阳第一百货商店旧址,现南桥花园小区)。由于许家医术高明,积德行善,不计名利,方圆百里内的商贾百姓频繁出入于药店。多年以来,家境殷实的许家在丹阳城里颇具声望。
    上个世纪30年代初,双井巷有家宣传进步思想的书店,店主与梅朵父亲熟识,自小喜欢读书的梅朵一有机会便匿身于此,短短数年,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目睹无数的百姓疾苦,耳闻太多的黑暗暴政,追求光明的信念在他稚嫩的心里烙下了深深印痕。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摧毁了他的家,也摧毁了他的梦想。那一年,他17岁,独自拎着一只破旧的藤箧,怀着无限的乡愁,在抗战的风烟中离开故土,踏上遥远的北上征程。谁知这一走,竟然是半个多世纪的离别,他没再踏上过家乡的土地,但他始终没有忘却对家乡的思念。
    在北平求学期间,他对电影和戏剧情由独钟,但剧院的票价不菲,哪怕再窘迫,他节衣缩食也要省出点钱来看场电影、听出戏,给自己增添些精神食粮。实在入不敷出时,他便厚着脸皮央求检票员,以帮着收拾桌凳打扫场地作代价,蹭场影戏看,竟然屡试不爽。1941年,梅朵从国立剧专(现中央戏剧学院)毕业,为了生计,他四处奔波。手无缚鸡之力,室无裹腹之粮,才华横溢却贫困潦倒的他蜗居在一间临时租住的小客栈奋笔疾书,将内心的郁闷苦衷、真情实感倾泻在文字之中。打过短工,做过文员,他始终将文学作为自己唯一的乐趣与追求,厚厚的退稿信笺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决心。功夫不负有心人,1943年,他的处女作《评〈风雪夜归人〉》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从此,他开始步入曲折漫长的笔耕生涯,讴歌艺术,追寻真理,探求光明,抗争时弊。1946 年抗战胜利后,他曾主编上海《文汇报》的《浮世绘》文艺副刊、《演剧》周刊、《影剧周刊》,历任文艺副刊主编、言论委员、编委会委员,并正式起用笔名“梅朵”,发表了大量见解独特、锋芒犀利的文艺批评作品。《文汇报》在建国之前是一张私营民间报纸,因观点进步而不能为国民党所容,于解放前夕被查封。1948年他参加了香港《文汇报》创办工作,主编《文艺副刊》、《电影周刊》,主持了上海《文汇报》的复刊工作,1950年创办并主编《大众电影》。
    正当他的笔耕事业如火如荼之际,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给他的工作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1957年,由于他的直言与坦率,他与夫人姚芳藻双双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一夜之间人杰变成鬼魅,游街批斗成为家常便饭。紧接着厄运又至,夫妻俩人遭遇了整整23年的牢狱之灾。梅朵的夫人姚芳藻也是个才女,浙江鄞县人,民盟成员。1946年毕业于中国新闻专科学校。历任上海《联合晚报》记者,香港《文汇报》记者,上海《文汇报》记者、驻京记者及《笔会》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编辑室主任,编审。
    劳教生活使他暂时远离光明自由,与黑暗孤独为伍。在山西阳泉煤矿狭窄的坑道里,缺少流动的空气中充满令人窒息的粉尘,瘦削的他拼尽全力推动着笨重的煤车,大滴大滴的汗珠滚落,在黑碳般的面孔上划出道道垢痕。在青河农场那片荒漠的原野里,他翻地、挑粪、收割,俨然一个地道的农民。繁重的体力活摧残着他羸弱的身体,苦难的日子折磨着他曾经昂扬的斗志。成摞的书稿,曾经花费了他巨多的汗水心血,昼夜不眠,苦思冥想,斟酌推敲,如今却被他一起扔进灶炉,当作做饭的柴火。他心如刀割,宛若手刃亲生骨肉,而他别无选择,不得不为。那时,四周的邻居没有人相信,他曾经是个紧握如椽大笔挥洒笔墨谱写篇章的文坛巨匠。他心若茫然,苟且为生,好在夫妻俩人鹣鲽情深,相濡以沫,相依为命,否则他早已不在人世。
    新生后,他没有屈从人生的黄昏,而是让人生最美夕阳红绽放出绚丽的画卷。提笔重操旧业,一如往日文风,格调清雅,棉里藏针,抨击假丑恶,褒扬真善美。1980年,他创办并主编《文汇月刊》,为新时期的文艺复兴尽到了一份责任。1983年创办《中国电影时报》,并担任名誉主编。1994年,年过七旬的梅老荣获中国电影学会颁发的从事影评50周年纪念奖。几十年来从事新闻编辑和文艺评论,特别是电影评论和理论研究,他对40年代的进步电影的崛起,对80年代中国电影的复兴,贡献巨大。为了发挥电影评论的作用,他曾参与了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的创建工作,并在主持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的工作中,于1990年创立了全国第一个影评人评选影片的评奖活动:“上海影评人年度十佳影片”奖。他长期从事现实主义理论研究,代表论文有《现实主义的审美原则》、《百年遭遇的现实主义》,主要论著有《梅朵电影评论集》。
    落实政策后,梅朵住在上海的江宁大楼。江宁大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属于上海市落实政策办公室的房子,是当时给局级以上无房的老干部落实政策分配的。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谢晋导演就住在梅朵家楼下,他们不仅是邻居,而且是同学,俩人交往密切、情谊深厚,于公于私都是非同一般的至交。梅朵对谢晋、吴贻弓、陈凯歌进行过深入研究,写有专著,强调了他们的不同艺术追求,积极倡导百花齐放的精神。
    八十年代中期,年富力强,风格稳健,思想深邃,创造力旺盛的谢晋,导演事业如日中天,尤其是《芙蓉镇》的巨大成功,毫无疑问将谢晋的电影生涯推上了一座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可天有不测风云,1986年7月18日,《文汇报》发表了青年批评家朱大可的文章《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认为谢晋电影具有确定“模式”:恪守从“好人蒙冤”、“价值发现”、“道德感化”到“善必胜恶”的结构,“宣扬陈旧的道德观, 具有巨大的意识形态蒙蔽性、欺骗性。朱大可的文章,像在沉静的湖水中投入了一枚重磅炸弹,在全国范围内的文化界、思想界、学术界、艺术界、电影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一场关于“谢晋模式”的大讨论,由此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历时长达三年。由于谢晋本人的沉默和蛰伏,梅朵作为谢晋支持派的代表人物陆续在报刊杂志上撰文,与朱大可唇枪舌剑,口诛笔伐,互不相让,一时中国文坛春意浓,百家争鸣百花放。当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朱大可初出茅庐,在文坛崭露头角,以新锐的思想和独特的话语方式见长,此后,他一发不可收拾,2007年度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批评家。
    唐代大诗人李白来丹阳访友时,曾经留下千古传诵诗篇:“南国新丰酒,东山小伎歌”。1991年初,丹阳市委决定依托本地享誉海内外千年之久的黄酒举办一次大型“黄酒节”。这是一个以酒为媒,以文化艺术为烘托,集文化艺术、科技合作、经贸洽谈、商品展销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形式是文艺搭台,内容是经贸唱戏。丹阳人欲寄托“黄酒节”情谊借酒益深,玉液托情扬名,四方会友,八方传情。作为影评界资深专家,丹阳人民骄傲的儿女,梅朵自然在嘉宾的邀请之列。
    当时,《丹阳日报》社记者石头负责“黄酒节”大型画册及宣传丹阳系列丛书的编纂、校对和印刷,马不停蹄地奔波在丹阳上海之间。受市委宣传部委托,让他在上海文坛邀请几位年轻有为的实力派人物来丹阳参加“黄酒节”,增添“黄酒节”的文化氛围。石记者与朱大可熟悉,敬佩他的文才,便竭力推荐朱大可教授。在得到朱大可认可的情况下,石记者在《丹阳日报》发布消息,朱大可教授将莅临丹阳“黄酒节”盛会,并在江苏省丹阳中学大礼堂举行一次文学讲座。
    “黄酒节”开幕前夕,石记者被组委会抽调去专门负责接待文艺界名流,当拿到接待名单看到梅朵大名时,他惊呆了。他当然了解梅朵与朱大可之间在 “谢晋模式” 论战中的针锋相对,各不相让,此中过节非他人可解。他担心俩人见面后会很尴尬,也有可能言语不和导致冲突,那将如何收场?他心里忐忑不安,担心这颗“定时炸弹”会随时爆发。
    11月5日,秋高气爽,金菊飘香,丹阳的大街小巷经过突击装扮,焕然一新。参加6日开幕式的政坛要人、商界嘉宾、文艺名流陆续抵达,年过六旬的梅朵夫妇也提前一天坐火车到达丹阳。一如往日,梅朵老人衣着朴素,低调处世,不事张扬,待人和蔼,丝毫没有文坛巨匠的架子,但言简意赅的话语,庄重严肃的神情又透着倔强与刚毅。阔别家乡54年后回到丹阳,两鬓染霜的梅朵格外激动,古城的街巷记录着他童年的足迹与欢忧,只是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一切都淹没在时光的阴影里。一路上,他细心浏览着两旁的景色,说不出的欣慰感动,一切似曾相识又迥然相异,当年破旧低矮的平房、青石板铺就的街巷早已荡然无存,映入眼帘的是高楼大厦,宽阔大道,人流马龙。在崭新的列车站,宽阔的马路上,梅朵转悠了好半天,依稀想寻找出当年的情形,只是在古老的运河码头,寻常的民居街巷,模糊而遥远的记忆,才点点滴滴从岁月深处淡出。姚芳藻第一次来丹阳,丹阳的一切让她觉得新鲜,如织人流似锦繁花让她目不暇接,她对丹阳经济的腾飞、华美的市容市貌赞不绝口。
    在《丹阳日报》社石记者委婉催促下,梅朵夫妇才移步前往市政府招待所办理住宿手续。此刻的市政府招待所已经人满为患,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外地宾客簇拥在宾馆四周,或谈笑风生,或指点江山,感慨锦绣江南的瑰丽和丹阳人民的热情,浑身上下洋溢着新奇与兴奋。络绎的人流,忙碌的接待程序,连之前经过严格训练的宾馆服务员恬美的微笑也变得僵硬做作。当风尘仆仆的梅朵夫妇在石记者的搀扶下赶到一号楼登记时,见足世面的服务员早已视觉疲惫,她瞥了一眼素面朝天华发斑驳的梅朵夫妇,眼神里透着漠然,挥了挥手示意到二号楼登记。梅朵以为走错了地方,微笑着和服务员点点头,一号楼与二号楼相隔约三百米,时值中午,加之一路的车船劳顿,梅朵的额头上殷殷渗着汗珠。谁知二号楼接待员见到来宾是两位衣着寻常的老人,也推辞客房紧张,让他们到一号楼办理住宿。在旁陪伴的石记者连忙上前解释,几个负责登记接待的小姑娘根本听不进,注意力却被门外的一阵喧嚣所吸引,肯定又来了一位大腕明星。
    果不其然,门外喧哗不已是因为上海著名的滑稽戏明星杨华生到了,他的周围前呼后拥跟随着一大帮媒体记者和看热闹的人群。二号楼的接待人员也纷纷拥上前去,拿着笔记本请杨华生签名。梅朵多少有些无奈和自嘲,他不喜欢凑热闹,拉着夫人踱出门外。倒是眼尖的杨华生瞧见了梅朵,他挤出人群恭恭敬敬跑上前去和梅朵打招呼,好多阅历丰富的记者也熟识在文艺界鼎鼎大名的梅朵,纷纷过来问候致意。二号楼的接待人员这时才清醒过来,意识到事态的严重,眼前貌不惊人的宾客来头不小,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怠慢贵客的责任非同小可,于是红着面孔上前向梅朵夫妇陪不是,并抢过行李搀扶着他们走进贵宾楼。梅朵有着文人的淡然与豁达,他朝夫人笑了笑,他根本不计较这些。
    当晚,石记者前往宾馆探望梅朵,并对中午发生的不愉快小插曲表示愧疚。梅朵摆摆手,说道:“不碍事,我见得多了。”接着,俩人天南海北聊起来。文人相见,有着说不完的话题,说到兴起,石记者透露出黄酒节组委会也邀请了朱大可,并准备在丹阳中学大礼堂举行一次讲座。梅朵先是一楞,继而停顿片刻,似乎在深思,转而关照石记者带个口信给朱大可,“既然是文学讲座,那就只谈文学,不谈政治。”言语间充盈着对年轻人的关心爱护。
    第二天,宾馆安排的早餐是丹阳大麦粥、金鸡饭店的蟹黄汤包,外加一碟腌豇豆,多年没有品尝过家乡美食的梅朵心情特别好。上午是活动空档期,他决定走访一下就读过的母校实验小学,没想到在古朴典雅飘逸江南风情的校园里竟然遇到了半个多世纪未曾谋面的小学同学,看着白发皤然的同座女生,握着她那双枯槁的手,梅朵感慨万千,学生时代的往事历历在目。真是岁月不饶人,他吟起贺知章的千古佳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在母校会议室举行的教师座谈会上,情绪激昂的梅朵畅言家乡变迁,盛赞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倾诉离别之情,乡音未改,乡情依旧。
    与其同时,朱大可教授主持的文学讲座在丹阳中学的大礼堂隆重举行。朱大可教授声名远扬,加之石记者宣传准备工作完善,那天来听课的文学爱好者特别多,有本地作家协会的成员,有学校的教师学生,也有慕名而来的学者。男女老少济济一堂,偌大的会场座无虚席,连走道的水泥阶梯上也做满了人。当斯文儒雅的朱大可教授步入会场时,许多学生举着笔记本蜂拥而上请他签名,丹阳人的热情他始料未及,先是惊愕后是微笑,他一一满足了大家要求,杂乱的秩序好一会才安静下来。面对一双双期盼与钦佩的目光,朱大可也非常兴奋,古今中外,大家名流,旁门左道,他讲得头头是道,并将当时国内一位红得发紫的爱情诗人批得体无完肤,一文不值。会议现场有一位来自香港的新闻记者,他欲请朱大可为自己即将出版的诗集作序,特意前来捧场,俩人在场内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将现场气氛烘托得异常火暴,台上激情四射,台下掌声雷动,讲座空前成功。石记者当时也陪坐在主席台上,开讲前他已经将梅朵的善意转达给朱大可,朱大可不以为然地笑了一声,没有作任何表态,但整个演讲内容丝毫没有超越文学范畴。
    11月6日下午3时,黄酒节开幕式如期进行,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欢聚在丹阳体育馆。毕竟是第一次组织规模如此庞大的演出,市区临时实行了交通管制。从体育馆大门到会场的80米长的走道两旁是由城区中小学生组成的鲜花队列,守侯在入口处的吕城中心校的学生民族乐队一曲吴歌将丹阳的水乡风情和人们的迎宾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准点时分,鼓乐齐鸣,白鸽展翅,彩球飘扬,欢声雷动。贵宾席中的梅朵喜不自禁,左顾右盼,恨不得将家乡美景尽收眼底。
    开幕式过后的盛大酒会上,国内商贾、海外宾客欢聚一堂,广交朋友,洽谈合作。从不沾酒的梅朵也开了戒,并不断向邻座推介家乡美酒。他与夫人开玩笑道:“若是谢晋在这里,肯定乐不思蜀,不愿归家了。”谢晋与他邻居,一生好酒,在他事业处于顶峰斐名海内外的时候,他也没有搬离江宁大楼,只是将邻居搬迁后空置的一套二居室买了下来,并专门辟出一间收藏世界各地的名酒。只要有空闲,他就拉着梅朵的手参观他的最新藏品。梅朵暗自思量,回上海一定得提上几瓶家乡美酒送给他,想必谢晋一定喜欢。夜晚7:30,璀璨霓虹将丹阳城勾勒得富有诗情画意,明星汇萃的文艺演出开锣鸣鼓,晚会节目由筹备会精心策划,凝聚着对故土的热爱、对繁荣的渴望和对朋友的至诚,梅朵老泪纵横,静静品味着家乡人民似酒一般浓醇的感情世界。
    鉴于梅朵的声望与资历,丹阳市政府特邀他给各办委部局的领导讲一次课,他欣然接受了。讲课中,他特意提道:“我已经一把年纪,也许观念已经落伍。让我意外的是这次黄酒节家乡人民邀请到了朱大可教授,他观念时尚,敢于言新 ,文学功力深厚,不愧为文坛大家。由此见得,家乡人民对文化的重视和渴望,我看到了家乡的希望……”
    事后,朱大可教授闻知此事,感喟不已,对梅朵大爱仁善的长者风范敬佩至致。
    文坛多少风流事,相逢一笑泯恩怨,前嫌几番作云烟,古城丹阳传佳话。这段尘封的记忆,难忘的经历,犹如珍藏多年的丹阳封缸酒,一旦打开,除了扑鼻的醇香,更有悠远的回味。


[ 本帖最后由 静子 于 2009-2-16 11:0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2-16 07: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怎么一次发不上去,麻烦静斑竹重新编辑一下.谢谢
发表于 2009-2-16 08: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虽然有点长,但我还是一口气读完的.
敬仰梅先生,也钦佩W老师.
发表于 2009-2-16 11: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谢谢楼主给我们揭开了这段尘封的历史,让我们了解了文人并不相轻,更佩服那个石记者!!
     
发表于 2009-2-16 21: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终于有时间慢慢欣赏了!好棒的梅朵,又是丹阳的骄傲!:P :P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07: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原帖由 幽谷清溪 于 2009-2-16 08:29 发表
虽然有点长,但我还是一口气读完的.
敬仰梅先生,也钦佩W老师.



浪费你的时间了,真不好意思.:loveliness: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07: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原帖由 静子 于 2009-2-16 11:11 发表
谢谢楼主给我们揭开了这段尘封的历史,让我们了解了文人并不相轻,更佩服那个石记者!!




丹阳有几个石记者吗?除了江南名"记",就是石记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07: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原帖由 书中浪子 于 2009-2-16 21:16 发表
终于有时间慢慢欣赏了!好棒的梅朵,又是丹阳的骄傲!:P :P


努力吧,你也是丹阳人民的骄傲.
发表于 2009-2-17 16: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发张大可的照片给大家看看

发张大可的照片给大家看看
47147e9e27775e71b43a5.jpg
发表于 2009-2-17 20: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朱大可现在也是网路红人。

在凤凰卫视的“名人博客”之“文化历史”分类栏目中,他的名字在我的名字上面,呵呵:

http://blog.ifeng.com/
发表于 2009-2-17 22: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神父又有大作,偶几拜读了!
发表于 2009-2-17 22: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原帖由 静子 于 2009-2-16 11:11 发表
谢谢楼主给我们揭开了这段尘封的历史,让我们了解了文人并不相轻,更佩服那个石记者!!


偶只佩服静子!:victory:
发表于 2009-2-18 00: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原帖由 菱子 于 2009-2-17 22:22 发表


偶只佩服静子!:victory:


哈哈,当心石记者呼腿!!;P ;P
 楼主| 发表于 2009-2-18 10: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原帖由 张强 于 2009-2-17 16:43 发表
发张大可的照片给大家看看


谢谢你的照片
 楼主| 发表于 2009-2-18 10: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原帖由 菱子 于 2009-2-17 22:22 发表


偶只佩服静子!:victory:


我佩服原创所有的朋友.
发表于 2009-2-18 11: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原帖由 部落神父 于 2009-2-17 07:15 发表



浪费你的时间了,真不好意思.:loveliness:

:D 为表示你的谦意,再发一篇文章吧.
发表于 2009-2-18 11: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原帖由 静子 于 2009-2-18 00:03 发表


哈哈,当心石记者呼腿!!;P ;P

这个人这么厉害啊?
发表于 2009-2-18 23: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原帖由 幽谷清溪 于 2009-2-18 11:17 发表

这个人这么厉害啊?


要看他心情的。。。
发表于 2009-2-19 08: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细细阅读。
发表于 2009-2-19 12: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原帖由 静子 于 2009-2-18 23:38 发表


要看他心情的。。。

喜怒无常吗?
静子好象跟他挺熟的嘛
说来惭愧,丹阳姓石的人我只认识一个.是个先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12-22 21:12 , Processed in 0.11768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