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13|回复: 2

难忘的吕城新河知青文艺宣传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13 21: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难忘的吕城新河知青文艺宣传队
2013年2月14日(年初五)知青文艺宣传队老队长、原镇江港务局局长张立突发心脏病离开了我们,谨以此文对他表示悼念

难忘的知青文艺宣传队

还记得那些燃烧着青春的舞台吗?每当夜幕降临,月牙初上,处处是文艺宣传队活跃的战场。东边演京剧《红灯记》,西边唱锡剧《沙家浜》;南边跳芭蕾舞剧《白毛女》,北边演对口词、三句半。赞颂解放军医疗队,讴歌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灰堆是舞台,汽油灯是理想的灯光。没有扩音器,大嗓门就是最好的音响。一支笛子,两把二胡就是全部的家当。穿田埂,走垄岗,每个村庄都有歌声飞扬。如今,再看一看这些珍贵的历史镜头,是不是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时光。
    知青岁月,是六十岁以上的人无法绕过的记忆。今年大年初三,十一位1968年一起从镇江中学下放到丹阳吕城的老知青,在下放45年后再一次聚到了一起。年过花甲的他们唱起当年的歌,跳起当年的舞,回忆着当年的情景。还以下放20年聚会时拍下的一幅合影(见照片一)为蓝本,按照同样的位置,同样的姿势,拍下了一张新的合影(见照片二)。
    照片一前排右一,那个当年闹着不肯站到一边,非要搬个小椅子坐在一边的小家伙,是站在后排右一的知青吴家祥的儿子。而在照片二中,“小家伙”已是而立之年。
    其实更能见证历史的还是那一幅幅老照片。照片三是六位女知青在跳完舞蹈《丰收舞》后的合影,照片四则是舞蹈《洗衣舞》表演中抓拍下来的画面。照片三后排左一与中间的两位女知青,与照片四第二排右一、第一排右一的两位是同样的两个人,她们分别是照片一和照片二中前排右二的曹节生,和前排左一的刘宝华。透过岁月的风尘,今天我们依然能从新照片中看出当年的她们的风采。
    “刘宝华当年是我们演出队主打节目《白毛女》中喜儿的扮演者。虽然我们新河大队知青文艺宣传队在当时的丹阳红了半边天,但开头的时候,我们还为要不要成立这个宣传队开了几次会,争论了一番呢。”老知青吴家祥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小花絮:1968年10月,包括他在内的省镇江中学文艺宣传队的10多名队员,为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来到了丹阳县吕城公社新河大队。他们到农村时随身带上了手风琴、笛子、二胡、锣鼓等乐器,在艰苦的劳动之余,自娱自乐吹拉弹唱。很快,整个大队都知道了这帮知青有能耐,了不起。不久,新河大队接到吕城公社革委会通知,公社要组织文艺汇演,每个大队都要参加。大队领导便找到他们,要他们组建大队文艺宣传队。但知青们没有立即答应,大家为此先进行了讨论。一种意见认为:我们知识青年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从事文艺宣传要耽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时间,不能同意。另一种意见认为:我们知识青年虽然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但贫下中农要求我们从事文艺演出,我们就应该满足贫下中农的要求,发挥我们的一技之长,何况公社要组织文艺汇演,我们更应该立即行动起来,为大队争光。几次讨论下来,第二种意见占了上风,新河大队知青文艺宣传队随之成立。
    “慢慢的,我们宣传队的名气越来越响。只要有演出,有汇报,有领导来,我们都要出来表演。”吴家祥告诉记者,他们当年虽然很红,但好处只有一样,就是演出时可以改善伙食。不然,一个月六块多钱的生活费,一个不小心,总有几天要“就着酱油下饭”。除了改善伙食,贫下中农还会给宣传队赠送一块表示感谢的匾,到知青们返城时,这些匾已积了有100来块。
    谈起知青生活,吴家祥非常感慨。他认为,那段岁月对知青们的一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中的何小明后来成了丹阳当地颇有名气的笛子教师,他的儿子现在在杭州成了一名专业音乐人。我们中的徐月萍培养出了一名青年钢琴家,就是蒋晴。我自己当年是个很腼腆的男孩,通过演出也锻炼出来了。我们中的很多人,后来都走上了管理岗位。而最初显示出来的才华,大多都是来自于这一段经历。我们常说,吃了下放的苦,什么苦都不算苦了。”(记者 沙艳秋)本版图片由吴家祥提供

1、(20周年合影)



   2、(45周年合影)



3、丰收舞



   4、洗衣舞



   5、泛舟河上



   6、学生宣传队




   7、学生宣传队



   8、围坐听吹笛



   9、各族人民热爱毛主席



   10、小歌剧张思德





     
 楼主| 发表于 2014-3-13 21: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本帖最后由 云曲简丹 于 2014-3-13 21:56 编辑

镇中怀念张立先生

1968年10月23日上午9点多,我与同班同学共三人与张立先生一起从镇江南门火车站上车,来到丹阳吕城插队落户。到吕城后张立带了根扁担,把我们的行李一起挑了起来,从吕城火车站走到吕城街上(大约1公里),他是到新河大队,大约离街上有10多里路,在南边;我们是楼下大队,在东边,我们就分手了。这是我与张先生第一次谋面。
       与我落户在同一村庄的一位同学的哥哥也落户在新河,他们是同一文艺宣传队的,所以后来也有过多次见面的机会,但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次接触。印象中他是个很阳光的男孩,文艺的多面手,手风琴拉得很好。70年代后期调回镇江后便失去了联系,只听说他当上了局长云云。骤然闻此噩耗,不由痛感人生无常,数十年前阳光男孩印象,分明仍那么清晰,却已阴阳两隔,痛哉!

老知青张立是我小学(宝塔路小学)的同班同学,原名叫张祥麟,初中他考取镇中,我在一中。下放都在丹阳,他在吕城,我在河阳。回城后有过多次交往。他走上领导岗位后,就没有联系了。
惊悉张立老同学病逝,真不敢相信。老同学一路走好!
晚报的这篇报道本人在当天阅看后,就仿佛看到知青文艺宣传队当年在农村能歌善舞、英姿飒爽、意气奋发、情同手足的情景。感谢随缘楼主转发此报道,使更多的老知青不但能知晓由镇江中学知青组成的文艺宣传队当年的风采和奉献,同时也能联想起当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从中珍惜切身的感动和灵悟。
      逝者安息!生者平安!
  


     
 楼主| 发表于 2014-3-13 22: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当年吕城公社新河大队宣传队以镇中红旗宣传队为班底,在丹阳知青中影响很大,第一届上山乡下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作了介绍。
朱宏瑗,王纪昌,张立,刘宝华当年才气横溢,后来虽事业有成,但............
一段难忘岁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5-20 11:19 , Processed in 0.07589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