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19|回复: 6

“鸠山”爷爷和“鸠山”奶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1 14: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乍听这称呼,您一定会吓一跳。其实,大可不必。这是“鸠山”奶奶和村上人送给我邻居爷爷姜柏根的绰号。送这绰号的原由有三:一是他辈分高,年纪也大;二是平时总是虎着脸,一脸的凶相;三是《红灯记》里的鸠山是鬼子宪兵队长,他是生产队长。
      “鸠山”爷爷长得不算高大,但眼圆嘴阔、虎背熊腰,十分的壮实,浑身上下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任何农活他都拿得起放得下。然而就是这样“men”的他,居然会纳底做鞋、纺纱织布,其手艺绝不逊色任何女人。
      “鸠山”爷爷兄弟两个,他排行老二。由于家境贫穷,二十岁时仍未娶上媳妇。村民们念其做人正直、做事干练,帮其通过“抢亲”的方式,从河阳小岗村抢来了一个如花似玉、高挑能干的俏媳妇。尽管这结亲的方式较为野蛮和粗鲁,或许就是命中注定,抢来的媳妇跟“鸠山”爷爷却十分恩爱,前后共生育了三男三女留个孩子。这“鸠山”奶奶也非一般人物。靠接生和经纱两项绝活同样赢得村里老幼的尊敬和爱戴。村里的孩子有一半是她接生的(其中也包括我);家家一冬纺出的棉纱,开春后都由她经出经纬,才能上机织布。除此以外鸠山奶奶还有两样在村里独一无二。一是电影迷。四村八邻只要有放电影的,她是唯一一个和年轻人一起不怕路遥、更深,逢戏必看的老太婆。一支手电筒和一句句朴实、生动的剧情评论,使得她身边总凝聚着一群童真、快乐的孩子。所以她也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孩子王”。只要一有电影消息,孩子们都会第一时间向她汇报,并求她带大家一起去。二是“鸦片婆”。由于日子清苦,孩子生的多,年轻时鸠山奶奶就落下头痛的妇女病。为了麻痹神经,减少疼痛,她渐渐学会了抽烟,慢慢染上了烟瘾。她和鸠山爷爷两人一天至少3包香烟。好在一个是队长,一个有绝活,她家香烟也很少有断档的时候。不管是接生还是经纱,村民们给她的报酬,除了鸡蛋,香烟也成了必备品。
      抗战时期,由于他家家贫人好,再加上他家居住在村角,于是他家也成了新四军武工队在我村的联络点。隔三差五总有革命同志来他家,其中来往次数最多、情谊最深的当数当时镇丹区区委副书记、武工队队长王傲毅。由于交往密切,“鸠山”爷爷称王为“哥哥”,只要“哥哥”他们来了,柏根不是站岗望风,就是被外派传话送信。如果王傲毅1948年没牺牲,“鸠山”爷爷或许就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了。在这段岁月里,“鸠山”奶奶俨然成了“阿庆嫂”,烧茶做饭,迎来送往……
      由于他和他家的“红色背景”,解放后“鸠山爷爷历任我村的低级社社长、高级社社长和生产队队长一直到老。共产党干部个个都敬他三分,村民们对他更是既敬又畏。他做事认真,办事公平,铁面无私。谁做错了事,那批评绝对的“凶”。70年代初,我妈未经招呼就将林业队里一颗枯死的、手臂般粗的小树扛回了家。尽管我父亲是大队书记,可身为队长的“鸠山”爷爷就是一点情面也不讲,晚上开群众大会时,狠狠地把我妈“叩”了一顿,并要求我妈立即送还给队里。
      类似这样的小事举不胜举,因此他也很容易得罪群众。为了润滑干群关系,聪明的“鸠山”奶奶经常不是当面责备老公,就是背地里去挨训的社员家里沟通、交流,平息矛盾。就这样,队长-----这顶小乌纱帽,“鸠山”爷爷一直戴到了老。其领导威望也越做越高。村里人家无论遇上什么喜事,都会请他去喝上两口喜酒。每每他都是不醉不归。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鸠山”奶奶撒手西归,留下了形单影孤、年近耄耋的“鸠山”爷爷。打那以后,他再没了过去的威严和凶狠。对谁都是一脸笑容和细声细语。到了八几年,我也由小屁孩长成了在城里工作的知识分子。由于两家挨得近,每到星期六下午,“鸠山”爷爷都会举着拐杖在我家门口等我。目的就是想听我聊聊城里的新鲜事和他心目中的国家大事。就这样在等待和关心中,“鸠山”爷爷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几年。
     
发表于 2014-6-1 19: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首先赞一个,真情实感,细腻生动,爱读。
     
 楼主| 发表于 2014-6-3 08: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路边草 发表于 2014-6-1 19:40
首先赞一个,真情实感,细腻生动,爱读。

您的点评和鼓励,我荣幸之至。{:1_754:}
     
发表于 2014-6-3 10: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平实、安静的叙述,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我也一直在写这样的人物记。一位编辑老师指导说,写这类文章,不宜太实,不宜太紧。我的理解是:可从容些,虚幻些,就象树一样,有根才有生命力,但婆娑的枝叶飞舞会益增文章的妩媚。道理似乎是这样的,但自己写起来,依然就很难突破,我颇觉苦恼。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08: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庞冶 发表于 2014-6-3 10:31
平实、安静的叙述,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我也一直在写这样的人物记。一位编辑老师指导说,写这类文章,不宜 ...

多谢指教。{:1_754:}
     
发表于 2014-6-4 09: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文笔细腻、质朴
     
 楼主| 发表于 2014-6-4 13: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山中过客 发表于 2014-6-4 09:12
文笔细腻、质朴

谢版主鼓励!{:1_75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2-2 00:51 , Processed in 0.05335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