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书中浪子 于 2014-8-29 22:23 编辑
勐巴拉娜西,我来了 陆廷荣
月光啊下面的凤尾竹哟 轻柔啊美丽像绿色的雾哟 ………… 《月光下的凤尾竹》以其悠扬的曲调、动人的歌词、优美的意境,招引着我穿越千山万水,飞往云南,飞至西双版纳,飞入竹林掩映中的傣家阁楼。 7月20日~27日,作协一行赴云南采风。从昆明至玉溪至普洱至西双版纳,一路上连绵的群山、袅娜的云雾、蔚蓝的天空、纯净的空气令人啧啧称奇。奇丽的自然风光让人流连忘返,而西双版纳独特的人文风情更萦我情怀。 七天里三天下榻在景洪市(西双版纳州州府所在地),三次赴傣族村寨考察,一次是去被誉为“中缅边境第一寨”的勐景來,再一次是西双版纳州文联安排的景洪市附近的一处傣族村寨,最后一次是专门用来接待并对游客开放的曼养广寨子。听当地的导游解说,与文联的同志攀谈,耳听眼看,切身感受,实地体验,感到傣族村寨真如现实中的世外桃源! 徜徉在傣族寨子里,菩提树、凤尾竹、吊脚楼、佛寺、古井、银器、守家的女人、嬉戏的孩子、编竹器的老头、织带子的老太、烤鱼的闲汉、见客不惊的狗、散养啄食的鸡……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禽一虫,无不让人感觉自然和纯朴、自在和恬淡、自由和闲适。 这里的傣族姑娘叫哨哆哩,傣族小伙子叫猫哆哩,结婚时是男的嫁到女的家,女的才是一家之主。假如是汉族有文化的戴眼镜的小伙子嫁给了傣族姑娘,傣家就会减免小伙子一年半的“苦役劳作”,她们说这是出于对文化人的尊重以及对当年“知青”种下大量橡胶树的感恩。听了后,同行中戴眼镜的几位仿佛真有点被招了驸马似的小乐乐,想象着月光下凤尾竹林里对歌的美景。 这里每个寨子都有佛寺,而且建得很好。经了解,傣族信仰的是小乘佛教,每家的男孩八岁时就送入佛寺接受教育,既诵读佛经也学习文化,如果与佛有缘就一直留在寺里习修,如果无缘学习期满后就出寺生活。所以,傣族的佛寺也是学校,实现了“教教合一”,人人都有信仰。 这里的寨民“粗茶淡饭”,活得轻松,活得自在,活得超然。在吊脚楼两次用餐,那须叶依然的小穗玉米、芭蕉叶包裹的蒸鱼、菠萝里蒸煮的米饭,香糯、鲜美、可口,让人感叹“舌尖上的傣家美味”!这里不折腾,每家的吊脚楼都标注着建造的年月,不满35年不准重建,满35年了经寨里的老人评议后如果认为还可居住也不得拆了重建。这里,白天不关门,夜里不闭户,游客听了都咋舌,问为什么,他们说他们崇善不恶、知足不贪,所以不偷盗。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现代化生活的压力,没有争名逐利的拼杀,没有尔虞我诈的虚伪,没有道德沦丧的纠结,没有丢失信仰的迷茫。这里宁静,生态,纯朴,安逸,快乐,幸福。这里,真的是“勐巴拉娜西”(傣语:神奇美丽的家园)! 三次赴傣族村寨考察之外,我们还特地观赏了一台以版纳民族风情为题材的大型歌舞晚会《勐巴拉娜西》。美丽的西双版纳孕育了两支“金孔雀”:一支是“雀之灵”的杨丽萍,她编导领衔主演的《云南映象》,一举掀起了云南热;另一支则是超级歌舞秀《勐巴拉娜西》,歌舞中民族红、孔雀绿、天空蓝、神秘黑融汇成一场光影声色的盛宴,千般风采,万种风情,直令观众心飞神驰,情醉意迷。歌舞释放激情,节奏激荡胸臆,不自禁中我不由得击节而吟:“勐巴拉娜西呀,今夕是何夕!” 作协中有两位在景洪置了度假寓所,其中一位恰好在此度假,我们数人应邀至其寓所小憩。在其寓所里,不经意间看到了书桌上摊开的《瓦尔登湖》及其读书笔记,内心肃然起敬,于心切切。在西双版纳,在独居的寓所,读《瓦尔登湖》,读这样一本从内容到情思都极其澄净安静的书,多好! 曾有思想者说: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旅行就是读书,身体和灵魂总该有一样在路上。确实,来了西双版纳,我再次深切感到“在路上”的必要,感悟到西双版纳的奇美,勐巴拉娜西! 耳边仿佛回响起了傣族本土音乐人朱刚作词作曲并演唱的《勐巴拉娜西,我心中的天堂》: 梦幻神奇的勐巴娜西是最美的地方
百鸟儿歌唱山花香叫人向往
跳起了傣家的孔雀舞哇跳出了希望
吉祥的水呀和一张张笑脸一幅幅丰收的画面
一声声美好的祝愿留在心田
唉……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