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76|回复: 1

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道者 ——我市中华传统文化协会积极传播优秀传统国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23 07: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师大主楼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主题展”时,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
  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崛起的基石,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文化基因,必须筑牢和传承弘扬!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留住,把精髓融入孩子们的心中脑中,我市中华传统文化协会沈师源、刘丹、戴燕等一批热心人,义务出钱出力举办活动,开班讲学,乐意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道者。
  2014年9月1日,在蒙蒙细雨中,丹凤实验小学举行了一场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开笔礼”。
  在学校大操场上,220名一年级新生身着汉服,通过“正衣冠”“拜见孔子像”“朱砂启智”“击鼓鸣志”“描红启蒙”“诵读《弟子规》”等仪式“开笔破蒙”,正式入学,成为一名小学生。
  丹凤实验小学二~六年级全体学生,还有前来观摩的各方人士、媒体记者、活动组织者约1000多人参加了这一盛大活动。
  在众多的人员中,有我市中华传统文化协会人员忙碌的身影。凡是与传统文化传播有关的活动,总会有他们的组织与参与,因为他们已经心甘情愿地做起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道者。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成立于2012年初的丹阳市中华传统文化协会,作为民间团体,协会紧跟主旋律——文化血脉,精神家园;突出主基调——优秀文化,思想精华。3年来,协会坚持公益性质和义务教育培训,一直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道理从小讲,规矩从小守,“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因为“百善孝为先”,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协会以学习力行“弟子规”为主线,注重“孝道”教育,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和节假日,举办“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公益论坛、公益国学夏令营、冬令营,协助社区建立道德讲堂等活动,在学校、家庭、社区等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学习培训的学生和家庭受益匪浅,参与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反响强烈,影响广泛,本地和外地媒体都有大幅系列报道。

  培训宣讲,讲师团先练
  做有益社会的善事,做叫人行善的好事,把好事做好,协会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强化教师、家长培训机制。
  要让孩子学好中华传统文化,老师须先学先觉先悟。协会采用的办法是出资组织学校老师外出参加传统文化论坛,北京“七宝阁书院”、南京居美馨文化交流中心、安徽庐江传统文化交流中心、镇江冠城国际中华国学堂,宁波等地组织的国学讲堂,哪里有活动,协会都积极组织,让老师先接触,先学习、先认同传统文化。
  对于外地一些国学推广活动开展得较好的地方,协会也会组织老师外出参学,让老师看到榜样,学到教育的经验和方法。
  只要周边地区及全国各地有传统文化论坛,特别是封闭式的5至7天的论坛,协会就尽可能地组织大家去参与。另外,协会自身也联合教育局、学校等多次举办传统文化进校园教育教学论坛,一些教师、家长通过论坛课程系统的学习,自己受益了,开始为弘扬传统文化做义工,希望更多的人受益。很多家长渐渐成为了协会活动义工队伍的主力军。建立共识、共同学习、身体力行,为夏令营、冬令营以及家长课堂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协会领导沈师源、刘丹等人的影响和鼓励下,丹凤实验小学的袁华等老师积极投身到传统文化的传播之中,边学习,边践行,成为本地的热心传播者。讲师团成员既有本地教师,也有外地名家,国内知名中华传统文化践行讲师马涛、潘信文、李富华、王宝寨和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的有关专家也被聘请为讲师团成员,来到丹阳讲学。
  有了这样一批爱国学、学国学、讲国学的教师队伍,丹阳市中华传统文化协会宣讲的阵容力量,水平效果得到了保证。

  面向社会,试点校先试
  组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培训和交流是协会的主要工作,开展这一工作,重点对象是小学生。
  走进学校,面向中小学生成为协会文化推广的重点工作。然而由于传统文化失传已久,因为学校应试教育的痼疾沉重,推开学校的大门已经不易,走进师生的心灵更是困难。
  协会的做法是从点到面,在取得经验、得到认可的基础上逐步扩面。
  协会分别选择丹阳市第三中学和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作为传统文化推进试点学校,协会领导在接触了解过程中发现这两所学校校长对传统文化教育感兴趣,非常认同和接受传统文化,亲自参加论坛培训学习,也兼任协会的副理事长。于是协会出资帮学校培训在校老师,外聘老师,布置青少年国学堂、少儿国学堂、家长课堂,提供教材,每年举办一次3~5天的大型“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公益论坛,对老师进行集中培训。每周末,协会充分利用成人国学堂、青少年国学堂、少儿国学堂、养正学堂等主阵地,以组织外出游学培训交流等形式,引导教师和孩子一起长时熏修,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以及因果教育等推进学校,植入家庭,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掀起了“国学潮”,形成了“国学热”。
  刚开始参与两所试点学校的老师是协会会员及其老师的亲朋好友,后来其他学校的老师也参与进来。几年下来,影响扩大,教育主管部门也给予了支持,在教育信息网发布消息,协会通过教育局发文动员全市老师来参加论坛。
  丹阳市第三中学从一个年级到全校,逐步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开始需要班主任对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充分理解,真心力行,从点滴处用心启发引领学生,初步的成果是这个班的孩子与其他班的不同,彬彬有礼风貌好。班主任老师深有体会,感受到“学与不学”真是两重天。以前把《弟子规》看轻了,学了之后感到很惭愧,自己都没学好,没做到,如何教孩子?只有自己学好了,才能教小孩。今年三中又有十一个班全学《弟子规》。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去年开了一个“季子班”,效果很好。武术、书法老师没有,协会派两个老师去协助。刚开班,不理解,有阻力,老师自己的孩子都不愿分在季子班。
  一年下来,季子班的孩子全面发展,后劲十足。刚开始,没抓学习,学习成绩不是很突出,但是越到后来,孩子综合素质提高,学习成绩自然而然就好了。今年丹凤实验小学开始大面积推广季子班。以前,老师普遍感到孩子很难带,家长、孩子与老师对立,学校很难管,学了传统文化,明了教育的规律,亲师合作,形成默契,帮助孩子长善救失,家长让孩子尊敬老师,听老师的话,老师让孩子孝敬父母,听家长的话,老师越教越轻松,家长越来越开心,家庭也就越来越和谐。

  创设阵地,夏令营先建
  面向中小学生组织国学培训活动,需要时间,需要场地,每年的寒暑假时节都是协会活动的黄金时节。
  3年来,丹阳市中华传统文化协会的公益国学夏令营、冬令营深受教师、家长欢迎。从第一年夏令营80多个孩子,到第二年的180个孩子,第三年的300个孩子,从第一年以本地孩子为主,到后来的孩子来自全国各地。每年报名人数都在成倍增加。如今只要通过协会内部QQ群发条信息报名,短短几天,参与报名的家长和孩子就会爆满,截止报名日期以后,报名人数依然控制不住、范围不断扩大。每年报名期间,各部门领导打招呼的,协会理事“开后门”想进夏令营、冬令营活动的,可以说是络绎不绝。
  协会应邀到上海嘉定区举办国学夏令营,其中一位十三岁的孩子,以前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放在老师家带,谁知老师不敢管孩子,结果孩子就常常跟父母顶撞,怎么也管不住。
  短短八天的夏令营,孩子的变化翻天覆地,回家给父母下跪磕头忏悔,令父母非常感动,也非常震撼,没想到传统文化改变孩子的效果这么快、这么大。这位家长学了传统文化,深感传统文化智慧无上,德能效用无量。

  明道修身,先学者先悟
  通过德行礼仪、国学经典、中华汉字训诂、静定训练、中华武术等课程的学习,使孩子们的内在品德以及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有改变,有好转,把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修身明理做人的有益部分学得来,传下去。
  每年的国学夏令营都有不同的学习重点。进行孝亲尊师教育和自理能力训练、队列队形训练、儿童日常礼仪等德行礼仪教育;弟子规》《孝经》《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学习;修炼定力,开启智慧,身心安宁的书法临帖;二十四式太极拳或少林拳基本功与套路练习等中华武术学习;葫芦丝教学、中国古代名曲赏析、孝亲歌曲演唱等经典音乐听唱;静定训练、个人形体训练以及生活教育少儿养生五大系列训练。适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身心兼修。上午是晨练、经典诵读、生活礼仪,下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太极、八段锦、书法、葫芦丝、德音雅乐、象棋、硬笔书法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
  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这种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家长带着孩子积极参加国学夏令营。第一届夏令营时,才收了120个学生,第二年夏令营活动4月9日开始接受报名,到4月底报名截止时共有七八百人报名。第三届“中华传统文化公益国学夏令营”在丹凤实验小学开营,吸引了来自我市及周边地区的近300名孩子和家长同步学习传统文化。
  长幼齐学,共同进步,这是国学夏令营、冬令营鲜明的特色。协会要求把《弟子规》学好,规范言语行为,要孩子做到,必须家长先学做,先培训家长,先考家长。教儿教女先教己,强化成人学习机制。平时通过成人国学堂、少儿国学堂及养正学堂,让家长孩子每周坚持长期同步学习,并要求家长,每天带孩子读经,并对照弟子规力行表,天天写力行日记,扬人善思己过。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家长三次不来,就不录取。通过七次家长学前培训,写心得,答问卷,综合考评录取。家长为了孩子能进夏令营,基本没有缺课的,结束还考试,写500--800字的心得体会。
  夏令营其间,安排了7次家长同步培训,由家长全力配合,以身作则。如果家长先学好,孩子回去落实就没抵触。年轻的爸爸妈妈学了传统文化,给孩子做出孝亲尊师、落实《弟子规》的好榜样。明了孝道的含义,并率先落实,孩子有了父母的榜样,孝心、感恩心生起来了,自然就受教了。

  出钱出力,公益性先行
  非盈利,还贴钱,既出力,也费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功利倾向显而易见的金钱价值观主导下,这样的蚀本交易谁愿意做?中华传统文化协会的沈师源、刘丹他们愿意。尽管吃力也未必都能讨好,尽管好事未必都会说好,尽管不理解、误解偏见常见,中华传统文化协会的沈师源、刘丹他们却不在意。
  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开展活动,举办一期公益国学夏令营活动,数百名学员,免费赠送给学员学习期间的学习教材、夏令营营服,并免费提供午餐、提供水果点心,为避暑安装空调,一期活动少则花费十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
  平时发放赠送国学书籍、光盘,少则几十本,多则几百本,每年有多次组织人员外出学习,这些费用累计起来都是一个不小的数额。这些费用,无论大小,全由协会负担,不需要学员及家长交纳任何费用。
  所有活动经费全部来自协会人员自出或者来自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
  对于收到的会员或企业的自愿捐款,协会实行专户管理、专人负责、专项列支,并且接受会员代表大会和财政、民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审查。
  花费巨大不说,大型活动组织工作的复杂艰巨就是一项巨大的压力,相对而言,学生比较容易管理,教师的管理就让人费心。几天的免费培训,让教师按时到场,坚持到底,免费的膳食,让教师按时就餐,按需就餐,文明就餐,这些看起来不是问题的问题,真正让人满意,不留遗憾,主办者不知要花费多少心血。
  要使众人修行,自己首先要有非凡的道行,要做成常人难以做成的善事,自己首先要有高于常人的善行。不让他人下地狱,自己首先体验下地狱的艰难困苦。在所有的困难面前,中华传统文化协会的沈师源、刘丹他们无怨无悔,坚忍不拔。令他们欣慰的是,他们的义举善行已经感召了一批仁人志士,更多的校长和教师和他们携手合作,更多的社会义工和大专院校学生加入他们的队伍,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参与他们的一系列活动。
  大家一起来,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道者!,哪怕是种下一颗种子,开出一支鲜花,他们也要一直传下去。(周竹生)



2014-09-20 第13版:教坛
大 | 
中 | 
小 
文化传承:教育不可推卸的重任
作者:周竹生 来源:丹阳日报
-----------------------------------------------------------------------------------------------------------------------
  文化传承,该怎样做,该谁来做?回答这个问题用不着定方案,做规划,发议论,只要看一看我们现在语文课本和语文课上呈现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即可了解许多。
  ——语文课本上,去古典诗词,去鲁迅化,上周杰伦。
    ——语文课上,许多语文老师都很重视古代诗词鉴赏,但大多都是盯着那分数不菲的高考试题。为此,他们不惜把学生捺入题海浸泡加热,囫囵吞枣,突击灌输。因为是为了分数,才会去亲近古典诗词,而不是为了文化,为了文化传承。
  奉献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资源,这应该是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问题。说到教育资源,人们津津乐道的是那些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会被冠以许多一流的形容词。比如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师资力量,一流的教育管理。然而条件再好,其实也只是表述了教育资源的一部分。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内涵十分丰富,除了房屋、设施这些显性的东西之外,还有品牌声誉等许多无形的资产,除了现代的资源之外,还有历史的渊源。在办学过程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传统和荣耀应该是一种难得而宝贵的办学资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经常被用来形容教育的重要和责任,其实这句话也在从另一个角度提示要注重自身教育的继承与壮大,成功的教育无一不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氛围,形成了自己的光荣传统,然后使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这样的特色氛围中成长壮大,成名成家,成就事业。
  由此想到浙江东阳,该市以“百名博士汇一市,千名教授同故乡”著称。东阳自古崇尚教育,耕读传家。学子贫而好学,教师诲人不倦,勤教苦学风气名闻遐迩。明代著名学者宋濂曾就读于东阳横城义塾,撰写的《送东阳马生序》数百年来成为脍灸人口的文学典范,激励着一代代“东阳马生”勤学苦练、发奋攻读。早在唐代,东阳便先后孕育了冯宿、舒元舆两家四兄弟同登进士;南宋时期已遍建书院学馆,讲学之风鼎盛。
  朱熹、陆游、叶适、吕祖谦等名学硕儒相继到东阳讲学论道。石洞、八华、白云三大书院遗址犹存。后兴学著书之风绵延不衰。自唐至清1000余年间,东阳共造就进士305名,著书立说见于史籍的有620余种。
  没有传统特色和氛围的教育是一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没有真正根底的教育,没有培养名家大家的教育是一种没有开花结果的真正丰收的教育。
  找到文化,实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国学不应该是我们遗忘的国粹。
  譬如古典诗词,最灿烂辉煌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长河里的星辰瑰宝。从诗经开始,唐诗、宋词、元曲,无数诗人骚客用他们无数个不眠之夜,历经无数次的沉吟把自己对人生、对事业、对情感的铭心感悟宣泄在字里行间。诗歌成了他们情感的另一种寄托,成了他们思想的另一种结晶,成了他们生命的另一种载体。诗歌里再现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既往历史的缅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忠贞爱国的礼赞,对奸佞误国的痛斥。现实生活里不可祈望的,诗歌梦境中幻想,生活中有的形形色色,诗歌里包罗万象。
  中华的文字,中华的韵律,中国的功夫,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博大精深和奥妙无穷。用不着推出诗仙、诗圣“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随意从古典诗歌的宝库里采撷出一页花瓣,都闪现着精彩,千秋吟颂,万古流传。从中华的思想中来,沙里淘金;从华夏的语言中来,千锤百练;从东方的情感中来,缠绵激越。
  人类语言的宝库,智慧的宝库,思想的宝库,艺术的宝库,中国历史不可多得的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诗歌的教化和美化作用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从呀呀学语到蒙昧初开,诗歌是最早的教材,也是最好的教材。诗歌伴随着人生的初始,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就是对历史的感悟和理解。在这理解和感悟中,人们增长着见解,积累着智慧。从诗歌里得到幻想,从诗歌里得到豪情,从诗歌里得到柔情。壮丽的人生需要诗歌的激发,优雅的心情需要诗歌的滋养,多姿多彩的人生需要诗歌的装点打扮。
  星转斗移,岁月更替。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不能不正视这样一个无情的现实,古典诗歌赖以孕育的时空发生了变化。人们再也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吟风雪,弄花草;人们再也没有那种推敲的精神,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誓不休,吟安一字,拈断数须。古典诗歌逐渐成了尘封的历史,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当今的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逐渐缺少诗歌的教化、美化。文化的修养中逐渐缺少深厚的积淀,周身的血液中逐渐缺少激情澎湃。
  在我们当今的教育中,洋文的教育被迅速的扩展,典型的表现小学就开始实施英语教学,职称考试英语概不能免;中文的教育在日益萎缩,而以经典诗文为载体的中华民族的“根本”的教育更是不成体系,不成体统。结果是学生的古文功底日薄,出口难以成章,援譬喻理词穷;人文修养日浅,难悟国学真谛,难得国粹真传。
  教育的重任在于传播知识,传扬文明,传承传统。只有把根留住,才能做到根深蒂固,根深叶茂。
  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纵鉴历史,横观现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科技,就会落后,痛苦受人宰割;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至关重要;对于思维、培养灵感、孕育创新能力,人文文化有着巨大的作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很大的一部分根植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典诗文里。
  古诗文的名篇佳品,不仅是教育人的宝贵精神食粮,而且作为文学艺术范文,从小接触,口授心传,入心入脑,既可以提高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能力,也可以提高艺术和道德修养,增进对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和对民族感情的认同。
  有识之士做就说过,一个没有传统文明的民族,是一个不完美的民族;而有了传统文明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悲的民族。断代和失传只能让我们成为历史的罪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注重文化传承的“根本”教育势在必行。
     
发表于 2014-9-23 07: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在我们当今的教育中,洋文的教育被迅速的扩展,典型的表现小学就开始实施英语教学,职称考试英语概不能免;中文的教育在日益萎缩,而以经典诗文为载体的中华民族的“根本”的教育更是不成体系,不成体统。结果是学生的古文功底日薄,出口难以成章,援譬喻理词穷;人文修养日浅,难悟国学真谛,难得国粹真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9-29 11:25 , Processed in 0.04441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