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云曲简丹 于 2010-1-31 00:20 编辑
“加强合作,推进宁镇扬区域一体化、同城化。”在昨天下午由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主持召开的宁镇扬战略合作座谈会上,南京、扬州、镇江三市领导会聚一堂,共商宁镇扬区域战略合作。扬州市委书记王燕文、市长谢正义指出,宁镇扬板块的核心要义就是要成为江苏中心,关键措施就是推进同城化。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镇江市委书记许津荣、市长刘捍东,南京市副市长陈刚以及省政府和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座谈。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一衣带水的宁镇扬三市,经济合作与区域交流具备良好基础,期待更广阔的合作和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近年来,在已经形成的“一小时都市圈”基础上,三市不断加强互动联系,加快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共同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及产业资源全方位合作对接,三市经贸合作日趋紧密,交通联系日益便捷,资源与公共服务共享程度不断提高,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显现。
去年底,由洪银兴教授领衔的“宁镇扬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研究”正式开题。如何进一步明确宁镇扬区域在江苏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战略合作,成为宁镇扬三市发展的共同需要。座谈中,三市领导就宁镇扬都市圈战略定位,推进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实现同城一体、共建共享等达成了广泛共识。
朱善璐在主持座谈时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江苏正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在新一轮产业洗牌、结构调整中,宁镇扬三市应当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南京都市圈合作发展的要求,落实三市领导历次协商会议达成的共识,加速战略合作,加快同城化进程。加快宁镇扬战略合作,既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更是三市领导及市民百姓的强烈愿望。加快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打造江苏的中心区,探索建立创新型经济示范区,有必要上升为省委省政府“十二五”规划的重大决策,乃至争取成为国家战略。
王燕文表示,江苏有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沿海发展的“四沿战略”,这几条发展战线都是线性的,我省正缺少一个中心发展板块,而宁镇扬可以担纲这个中心。宁镇扬板块的打造,是对“四沿”战略的深化,有利于南京首位度的提升。宁镇扬成为江苏中心,不是自我定位或被命名,而是要成为大家的向往与共识,要让苏南人、苏北人乃至全省人都聚焦南京。
“宁镇扬,关键在于推进同城化。”王燕文指出,宁镇扬要按照一个城市来规划,措施要按照一个城市来安排。当前最关键的是要推进“交通网络”与“市民待遇”的同城化,实现半小时交通圈,就是形成从南京新街口、扬州文昌路、镇江大市口这三个市中心的彼此通达。要解决三座城市间出行方式多样化、班次密集、价格合理的问题。她建议,突出城际轻轨和直通高速的建设,着重做好禄口机场与扬州镇江两市快速通道的建设;做好宁扬快速轨道的规划与建设;推进三座城市快速公路的改造,减少道路收费站;取消三座城市过江通道对市民的收费,降低市民的交通成本。王燕文认为,解决市民同城化待遇问题,就是要让老百姓充分感受到同城化的成果,让他们享受到真正的实惠。
谢正义指出,宁镇扬板块以南京为核心。他建议,要着力推动交通的一体化,建设城际铁路,加快三市的快速公路改造。要使禄口机场和未来江都机场成为三座城市共用的空港,航班上错位设置,放大资源效应。要借鉴2008年奥运会给京津两地带来同城化效应的经验,以国际性活动和赛事为带动,加速推进宁镇扬三座城市的同城化。
朱善璐、季建业说,推进宁镇扬战略合作需要加强统筹领导,完善推进机制;需要抓好总体战略规划;需要在当前和近期在若干重点领域形成合作突破。他们建议,加快建立由省统一领导、各市联动的推进体系,搭建工作平台,将宁镇扬战略合作纳入省委省政府工作推进机制;在三市之间完善主要领导联席会议机制和日常工作推进机制,定期沟通协商;在加快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文化对接共享等方面加大战略合作力度,争取使同城化、一体化、区域共建共享的目标在几年内有实质性的重大进展。他们认为,推动宁镇扬一体化、同城化发展对南京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南京已经将其列入城市“三个发展”目标任务,并且正在推动实质性工作开展。宁镇扬战略合作在发展规划、课题研究上要创新,找到不同于其他城市群的发展特点。要着眼当前,加快推动城际交通、机场港口基础设施共享等现实可行的重点工程。要建立省市协调机制,加快规划申报,加大争取力度,在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更高层面上推动宁镇扬战略合作。
洪银兴介绍了“宁镇扬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进展情况。他说,在当前全国各地城市群发展纷纷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形势下,宁镇扬三市要加快战略研究和战略合作,在战略定位上打造全省经济发展增长极和江苏的经济中心。要突出一体化发展的内涵,真正使一体化成为三市资源整合、吸引外部资源集聚的过程。要区别于其他城市群发展战略,找准自身高校集中、创新资源深厚的优势,寻求特色发展,通过建设宁镇扬创新示范区,推动宁镇扬城市群发展升级为国家战略。
“我们已经有危机感了,尤其是我省沿海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扬州市委书记王燕文表示,宁镇扬区域若能成为全省发展中心,势必增加对苏南的吸引力和对苏北的辐射力。她认为,宁镇扬具备成为我省第二个经济增长极的条件。江苏有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沿海发展的“四沿战略”,这几条发展战线都是线性的,我省正缺少一个中心发展板块。
“南京资源极为丰富,基础条件很扎实,但南京的中心城市地位和首位度受到挑战。”南京市领导说,南京需要区域协作发展来提升城市首位度。
“南京要加强作为发展‘核’的建设,宁镇扬作为都市圈紧密圈层,完全可以像上海吸引苏南一样,吸引山东、安徽。”镇江市委书记许津荣认为,宁镇扬应该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
在三市积极谋求协作突破的背后,国家今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批复了8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几乎是过去4年的总和,其中就包括《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经济学界有人断言,城市集群发展将成为这一轮经济周期的鲜明特色。而在国家的区域战略发展规划之外,城市之间的“融合发展”更是遍布东南西北。近邻杭绍甬、中部的武汉都市圈和长株潭、南边的广佛,一体化都进展得如火如荼。
早在2006年,省十一次党代会就作出了构建宁镇扬经济板块的战略部署。2009年5月,三市共同签署了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三市愿意在交通、旅游等领域实现资源互通共享。如今,宁镇扬医保实时结算,南京“金陵一卡通”已能刷到镇江、扬州,三市旅游部门推出了合作线路,禄口机场的候机室也延伸到镇扬两市,连接宁镇扬的江南不收费高等级公路已开通,江北公路开通在即……相对于这些具体零散的推进举措,区域一体化急需制度、体制层面的突破。
观点 新概念:宁镇扬创新示范区
“宁镇扬一体化,不是三市之间资源的分流与再分配,而是要以这个板块为整个载体,吸纳外部新的资源。”作为“宁镇扬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的领衔者,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表示,宁镇扬一体化发展,一定要定位在创新示范区上。据悉,该课题研究初稿将于3月出炉。
洪银兴说,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重新构建了关于城市化、区域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政策辩论框架,为中国城市化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洪银兴说,长江沿线的四大都市中,武汉、重庆等三个城市群进入国家战略,仅南京都市圈没有,而近期,皖江城市带又被列为国家战略,以南京为中心的城市群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现在,确实需要培植江苏增长极。过去的二三十年,江苏的增长极定位为苏锡常,但苏锡常的发展龙头实际是上海。所以,江苏实际上没有中心,而南京凭借一己之力,也无法独立承担起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必须依靠扬州和镇江,加速推动宁镇扬板块成为江苏新的经济中心。
“打造宁镇扬,我们除了急推上升为国家战略,争取到政策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宁镇扬三地凭借得天独厚的创新资源,可以提出‘创新示范区’的概念。”洪银兴说,宁镇扬三地大学和科研院所密集,创新资源最丰富。虽然这几年宁镇扬三市在交通等方面加强了联系,但从城市规划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靠拢上海。所以,要解决一体化的资源问题,大家都想要资源,关键是寻求新资源,正在实施的“宁镇扬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报告将重点解决“宁镇扬一体化”的内涵,即宁镇扬创新示范区概念,利用三地大学和创新资源优势,以此寻求国家政策资源的支持。
据悉,“宁镇扬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将陆续到三市开展调研,初步报告将于3月出炉。
对话 宁镇扬如何迈向“同城化”
在三市积极谋求协作突破的背后,去年,国家先后批复了8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如此密集的程度创下纪录。经济学界有人断言,城市集群发展将成为这一轮经济周期的鲜明特色。
“三市当作一个城市来规划”
宁镇扬同城化格局如何打造?对此,扬州市委书记王燕文更是给出了积极合作的信号。“宁镇扬发展的战略核心意义:形成江苏中心,可以有效提升南京的首位度,更能加大宁镇扬板块在江苏的影响力。”王燕文说,宁镇扬一体化,关键要把三市当成一个城市来规划,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同城化流动。
“一体化的核心有两点,其一是交通网络同城化,最终要在半小时内到达三市的市中心新街口、大市口和文昌路,并规划三市之间的轻轨和直通高速;其次是市民待遇同城化。”扬州市市长谢正义说,可借鉴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带动天津实现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利用联合申办国际性大型赛事和活动的机遇,推动三市的联动发展。
“宁镇扬的合作要求同存特”
镇江市委书记许津荣说,宁镇扬一体化合作必须加强同城化的战略研究,同城化内部要有所分工,合作分工中突出各方重点责任,资源在更大空间更有配置形成合力,放大区域整体优势,吸纳发展要素向城市群流动。“合作,最重要的是求同存特。比如南京,是省会,也是宁镇扬一体化的中心,必须牢牢把握中心意识,可以依靠现有的教育、研发、交通优势,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形成高端辐射,而镇江和扬州,可依托长江岸线资源,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在承接苏锡常辐射的同时,带动苏北经济崛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