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攸关未来发展的换届之年。过去五年,实体经济大省江苏面对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抓住发展核心不放松,积极推动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趋优向好的态势,新旧动力转换初显成效。值中共江苏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我们刊发这篇报道,为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鼓呼助力。 省委书记李强在中共江苏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做题为《聚力创新 聚焦富民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报告。记者吴纪攀摄 苏北,“矿二代”刘培雷原以为这辈子生死都在徐矿集团了,如今已在煤炭去产能的大潮中转岗再就业。作为再就业的典型,她有一句格言这么说:“想通了,心就宽了;去做了,路就宽了;努力了,天地就宽了。” 苏南,49岁的纺织女工徐亚娜亲眼见证了无锡一棉纺织集团从传统生产走向智能制造的过程。她30年前进厂,过去一人看6台纺车忙得够呛,“现在30台也不在话下”。 不论渐显吃力的徐矿集团,还是追逐潮流的无锡一棉纺织集团,转型发展都是它们势在必行的选择。秋收冬藏,蓄势再发,时下正值秋冬季节转换,江苏经济也在经历新旧动能转换。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实体经济大块头江苏“稳转调促”任务繁巨,增长新动能亟需发掘培育。 “未来五年,我们能不能冲出转型的关口、实现发展的凤凰涅槃,能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根本上取决于发展动力转换的速度,取决于创新这个驱动发展的新引擎能不能成为主动力。”在18日开幕的中共江苏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省委书记李强如是强调。 发力供给侧改革 结构调整调出新动能 去产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江苏在实施过程中一手抓去产能,一手抓促转型,做到有减有增,稳步实现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近年来,玻璃产业快速膨胀,成为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宿迁是江苏玻璃产业集聚区,江苏苏华达新材料有限公司1994年建成省内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至2013年拥有浮法玻璃生产线3条,总产能达990万重量箱/年。 失去行业竞争优势的平板玻璃价格剧减,企业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苏华达总经理刘胜利告诉人民网记者,2013年底,公司断然关停窑龄到期的400吨/天生产线,去产能262万重量箱/年;一年后再行关停500吨/天生产线,2015年6月设备整体搬迁尼日利亚,转移产能321万重量箱/年。 如今,苏华达正在加速向高端产品转型,在宿迁高新区投资16亿元建设中玻电子玻璃产业园,新上2条电子玻璃生产线的年产值预计可达15亿元,较原来3条生产线年产值高出50%。这里也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电子玻璃生产基地。 压减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退出低效产能,产能增减旨在腾笼换鸟,换个姿势前进。一家企业如此,区域发展也如此。以徐州能源产业结构调整为例,随着汉能集团6年前在徐州开建当地首个光伏电站项目,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便开始打破徐州由火电一统天下的能源供给格局。继而,协鑫、中能硅业等也陆续落子徐州。截至“十二五”末,徐州有一定规模的光伏企业达到了20余家,目前运行的光伏装机在120万千瓦。 生物质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也在徐州多地开花。今年5月初,总投资3.8亿元的国丰新能源丰县垃圾秸秆混燃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它每天可以“吃”掉垃圾800吨、秸秆400吨,年发电量超2亿度。“全市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垃圾发电厂有3个,装机超过4万千瓦,目前在建的还有两座垃圾发电厂。”徐州市发改委工业处副处长刘昊晨介绍,到2020年,该市一次能源中煤炭消费比重将降至76%,天然气比重超过2%,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7%左右。 相对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调整是个慢变量。省委书记李强指出,让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要做的就是加快动力转换”。按照江苏去产能的目标任务,今年压减粗钢产能400万吨,退出煤炭产能818万吨、水泥产能38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300万重量箱,化解船舶产能330万载重吨。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省水泥、平板玻璃、民用钢质船舶产量同比分别下降1.7%、14%、23.8%,煤炭、钢铁、船舶分别完成全年去产能计划的97%、71.8%和43%。
倾力智能制造 生产升级增添新动能 江苏是经济大省,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万亿元,居全国第二。延续去年第三产业占比首超第二产业的势头,今年1-9月份,第三产业已然撑起江苏GDP的半壁江山,占到50.3%。 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张杰看来,这种变化给人的感觉是江苏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动力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但总体来看仍然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由低端化向高端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工业的高端化以及新型工业化发展将成为维持今后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核心来源。 常州武进是国内纺织经编机重镇。四年前,五洋纺机董事长王敏其借鉴德国制造经验,提出投资1.5亿元打造业内首个数字化工厂,如今他们自主研发的智能经编设备已能实现服装制作的3D编织打印。记者在其3.5万平米的厂房内看到,在智能化操作模式下,包括关节机器人、AGV小车、立体仓库、堆垛机器人在内的一个个机器装备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智能制造解放了企业的劳动力,五洋纺机的车间用工量从200人缩编到现在的40人。与此同时,在纺织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其产品销量不降反增。王敏其用“三高一低”来总结制造智能化的成效:“产品的性能、指标、档次高,市场占有率高,品牌贡献率高,劳动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他计划再投入5000万元以实现完全智能化,预计3年后能够完成。 常州市经信委副主任潘仁贤表示,五洋纺机是常州工业企业智能制造的一个缩影,常州当下正以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提出从2015到2025年市区两级每年各拿出3亿元、10年共60亿元做引领,进行技术改造、机器换人和首台套设备采用的推进工作,力争到2025年跻身智能制造一流名城。 智能制造已成大势所趋,也是全球制造业的竞争焦点。江苏实体经济底子厚,以占全国1.1%的面积创造了全国近1/7的工业增加值,在制造向智造转型过程中具备产业基础、科创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下个月,江苏省政府将联手工信部共同主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智能制造的号角即将在江苏全面奏响。记者注意到,顶层设计上,江苏提出“十三五”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提出到2025年建成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省。 江苏计划用3-5年时间,实现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数控化率达到100%,以及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关键环节互联网技术应用全覆盖。全省已创建的289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中,一线生产人员平均减少20%,人均产出水平平均提高15%。 聚力科技创新 制度改革激发新动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新动力之源。江苏历来重视科技工作,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七连冠”。2015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1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增至2.5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7月29日,省委书记李强在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聚焦科技创新这个“核心的核心”用功发力,努力建设科技强省,打造江苏转型发展主引擎。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志彪认为,现阶段江苏的科技创新能力虽然多年位居第一,但这与产业创新能力之间还有一定距离。对实体从业者而言,看重的即是能够产业化的技术成果。 “我们未来30年的发展战略就是基于‘技术为王’这个理念。”无锡双良节能董事长缪志强坚信,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必然是新技术。这家企业在布局转型之路时相中了“新材料之王”石墨烯。自当地在港上市公司允升国际去年宣布成功制备石墨烯后,双良节能即密切跟踪关注,并在资本市场对其进行了投资。“我们投资的是一家企业,更是它拥有的科技资源及其产业前景。”缪志强说。 允升国际是一家合成云母制造商,研发人员在云母生产中获得灵感,历时7年攻坚才得以从石墨矿中剥离出质量稳定的石墨烯片。为了把石墨烯的优异性能在产品中实现,允升国际整合科技资源,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东南大学等科研院所达成多项产学研合作。据了解,其与中国科技开发院江苏分院合作的石墨烯光催化网已获成功,今年5月通过了江苏省新技术鉴定,总投资5亿元的落地项目9月份签约,未来可望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中一显身手。 据海洋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孙春龙介绍,其研发团队将允升国际提供的石墨烯用于海工涂料研发,防腐性能较普通水性富锌涂料提高了5倍,该项目也即将进入量产。这意味着,在石墨烯概念炒作日久后,无锡有望在石墨烯的下游应用领域实现产业化突破。 此外,在刘志彪教授看来,驱动创新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完全是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更多的是要靠制度,只有制度创新和制度改革才能真正驱动创新。值得期待的是,就在前不久,江苏省政府印发了被称为科技创新“40条”的《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期目标提出,到2030年,创新型省份建设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先进水平,建成“一中心、一基地”,发展动力实现根本转换。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时指出,要舍得下本钱,宁可在其他方面紧一紧,也要拿出钱来搞创新。江苏此番“40条”在支持力度、改革深度上均有重大突破,省财政计划2016到2018年安排超过1000亿元资金用于支持“一中心、一基地”建设,特别是让高校院所和企业实体这两个关乎科技成果转化的两端感受到实在的“获得感”,如省财政根据税务部门提供的企业研发投入情况,给予5%-10%的普惠性财政奖励;成果转化收益全部留归高校院所,不再上缴国库;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用于奖励研发团队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等。这让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工学院马晶教授难抑感慨:在全社会呼唤创新激励创新的氛围下,即便作为一名基础理论研究者,其理论成果也有望给企业的研发增加助力,继而创造产业价值。
借力国家战略 用好优势培育新动能 地跨南北,通江达海,江苏既处于“一带一路”两线交汇点,也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实力派”。两大国家战略交叉叠加,江苏在借势发展上责无旁贷。 临近圣诞季,欧洲客户催货加紧,吸尘器全球销量冠军苏州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已经习惯了通过“苏满欧”班列来走货。这趟中欧班列以制造业重镇苏州为起点,北上满洲里,终点波兰华沙,全程1.12万公里。莱克电气单证与进口部总监许耀说,以出口波兰为例,过去走海运登陆再转运,一路下来近50天时间,现在走中欧班列最快只用12天,他们每月从这条“新丝路”走一个专柜。据了解,“苏满欧”班列去年进出口货值达9.1亿美元,业务量仅次于“渝新欧”班列居全国第二位。 省会南京2014年8月开行中亚国际班列,今年6月又开通了抵达莫斯科的中欧班列。南京市口岸办陆空口岸处副处长历吉春表示,南京拥有华东地区货运铁路枢纽、长江航运物流中心、长江流域外贸集装箱水铁联运的最大枢纽和江海联运的主枢纽,具有对接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扩大陆上向西开放的区位优势。他说,国际班列具有较强的阵地作用,不但服务本地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还能辐射皖浙闽等省,战略意义重大。 事实上,从2010年“苏满欧”初开,江苏已有苏州、南京、连云港、徐州、南通5个市开通了国际班列,形成了“条条班列通欧亚,古老丝路再逢春”的可喜局面。 江苏下辖13个设区市,其中8个市在长江经济带上。10月17日,全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座谈会召开,省委书记李强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把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各地应结合实际注重对接,顺势而为。会议期间,李强和省长石泰峰考察了位于泰州港核心港区的汇福粮油集团江苏基地。此处长江岸线都是-12.5米的优质深水岸线。项目总经理王绍文介绍,粮油加工属于大进大出行业,选址这里可以借力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向东辐射江浙沪等食用油核心销区,西进可以带动川贵赣等地养殖业的发展。今年6月,其首条年加工200万吨大豆生产线投产,第二条生产线亦可望年底投产,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30亿元,明年超百亿元。值得肯定的是,该项目利用泰州高港区热电厂的余热实现热源供给,生产过程做到二氧化碳和污水零排放,企业理念符合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发展导向。 泰州建市时间较短,为了后发赶超,该市积极对接大战略,全力以赴抓项目。国务院今年颁布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将泰州定位为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泰州亦坚持把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在内的三大产业作为招商重点,以中国医药城为创新载体不断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前三季度,该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844个,投资总额突破3000亿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86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升至全省首位。 战略就是机遇,机遇不容辜负。江苏人甚为清醒这一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未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江苏各地扭住发展主旋律,蓄积经济新动力,为迎接新一轮更加稳健更高质量的增长准备着。(王继亮、张妍、是钟寅、冯人綦对此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