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省党代会报道的省内外记者注意到开幕大会上这样一个细节:李强同志在讲到“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严厉惩处背后的利益获得者和姑息纵容者,绝不允许把污染成本转嫁给社会”时,会场响起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掌声表达赞许,传递期盼。省党代会报告对生态环境浓墨重彩的落笔,把准了江苏的短板,切中了百姓的痛点。江苏经济体量大、环境容量小的特殊省情,要求我们在发展中不仅要增添科技成色,也要增加绿色底色。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强烈渴求,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更高要求。 必须看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用一位省党代表通俗的话说:环境好了,大家享受;环境坏了,大家难受。如今,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如果一个地方经济上去了,但环境恶劣,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地区的品牌价值和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相反,只有把生态环境搞上去,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站在新的高位上,才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道理,大家不是不懂。但为什么有些地方没有在思想上重视起来、行动上积极起来?对一些地方领导来说,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见效快,能迅速出政绩,而生态环境建设多是长线工程,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幅放缓、刚性支出持续增长背景下,增加生态投入,是“吃力不讨好”。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理念问题、政绩观问题。 省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标杆,作为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涵,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生态产品有效供给,切实增加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这样的论断,无疑有力廓清了理念和认识上的误区。 更让人振奋的是,呵护生态、保护环境,我们已不仅仅停留在理念与认识层面,而是化为制度设计和具体行动。从严守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坚决守住开发强度的警戒线,到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消除各种环境风险隐患;从加强环境保护督察,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从腾出沿江两岸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空间,让长江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到苏北地区摆脱传统路径依赖,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党代会报告用科学的“顶层设计”,筑起了一道道严密的“生态屏障”。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踏上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在创造更多物质财富的同时,留下更多生态财富,让江苏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交汇点记者 翟慎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