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12月7日电 题:让制造更聪明——解读智能制造“十三五”规划六大亮点 新华社记者陈刚、杨绍功、潘晔 智能制造应该如何推进?发展方向在何方?需要重点攻克哪些关键技术装备?……工业和信息化部7日在南京正式发布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重点任务。新华社记者梳理发现,规划有六大亮点。 明确步骤:智能制造并非一蹴而就 规划提出,将发展智能制造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还提出2025年前,推进智能制造实施“两步走”战略:到2020年,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认为,“两步走”和“长期坚持”体现规划的科学性,表明从当前的中国制造到未来的智能制造,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政府的规划指明了方向,需要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根据自身的状况及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逐步推进生产的数字化、信息化、个性化,最终实现智能化制造。企业应该坚持需求导向推动,巨大的市场需求让中国智能制造前景光明。 强调同步:要补2.0的课,也要跟上4.0的节奏 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引领,以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为目标,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为重要抓手,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打造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朱森第认为,中国处于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冲刺期,制造企业生产力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区域的制造基础差异较大,有些地方是3.0水平,有些地方可能还在2.0阶段,但4.0(智能制造)是全世界的机遇,所以既要补2.0的课,又要跟上4.0的节奏;既要抓紧普及3.0,又要推动4.0示范引领。因此,还是要分阶段推进,为智能制造打下扎实基础。 瞄准关键:攻克关键技术装备,突破关键共性技术 规划十大重点任务的前两条,就是“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和“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研发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使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核心支撑软件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30%。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成效明显,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积极进展。但业内普遍反映,当前仍然面临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装备受制于人的问题,这正是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所面临的紧迫挑战。 重视标准:建设智造标准体系,构筑工业互联网基础 规划提出,要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开展标准研究与试验验证,加快标准制(修)订和推广应用,到2020年,制(修)订智能制造标准200项以上。 尤政认为,从我国当前的发展水平来看,智能制造的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等基础还相对薄弱,重视标准的制定是规划的一个重要亮点,只有标准中国化才能保证中国智能制造的世界话语权。未来有望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国家标准、试验验证平台、公共服务平台,这些平台也将服务于标准的推广。 此外,构筑工业互联网基础,是另一项“打基础”的重点任务,其中包括研发新型工业网络设备与系统、信息安全软硬件产品,构建试验验证平台,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信息风险评估、检查和信息共享机制。 示范推广:力推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 规划还明确了智能制造示范推广的“路线图”,其中包括: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遴选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不断总结经验和模式,在相关行业移植、推广。同时推动重点领域智能转型,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在传统制造业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制造装备。 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也被列为重点任务之一。主要包括,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推进自动化改造,建立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推进自动化、信息化发展机制,建设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服务中小企业智能化发展。 聚焦人才:智能制造“解放”人,又离不开人 规划明确提出,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培养一批能够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推动智能制造转型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同时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智能制造“解放”人,智能制造的发展又离不开人。智能制造领域多家企业负责人表示,适应发展的多层次、跨界融合的智能制造人才,也是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短板”,并需要付出长期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