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春雨蒙蒙,玉祁周忱祠的重修工程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这处原本位于新沟河边的历史遗存,曾因国家防洪工程河道拓宽建设而面临“生死存亡”。“经过紧急论证,决定将其迁移复建,既能保留原貌,又不影响水利工程。”一位惠山区文保人士表示,全区已成立文保点管理资料库,做到对于文物“家底”心中有数;而且在保持历史遗存“原汁原味”的同时,赋予其更多社会服务功能,使其更具时代价值。 周忱祠,最初是当地人民为纪念著名治水功臣、明代工部尚书周忱而修的祠堂。在其担任江南巡抚期间,周忱修筑芙蓉圩堤,极大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在长期的文物保护田野调查中,惠山形成了“修旧如旧”的保护理念。一位工程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在前期迁移工程中,施工人员不是对原址一拆了之,而是对祠堂建筑进行具体了解,拍摄了上千张结构细节照片用于重建。如同搬迁徽派建筑一般,将原有建筑的材料进行精心保存,继而运输到新址“搭积木”。据了解,今年年底前新的周忱祠会完成施工,届时祠堂将“变身”一座全新的水文化主题博物馆,向远近游客具体介绍周忱治水的事迹以及千年吴地农桑水利建设的渊源。 现如今,惠山共拥有129处文物点,其中5处为省级文保单位,28处为市级文保单位。但长期以来,“沉睡”是这些文物的普遍特征。“要让这些历史遗存活起来,否则迟早僵化失去生命力。”区文体局负责人介绍,惠山根据每处文保单位的不同历史内涵,为其注入不同的功能。位于洛社的李金镛故居每年能吸引数万游客到访,不仅因为其抗击沙俄和戍边开矿的丰富事迹,更是因为当地政府将此地变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地热心钻研史学的村民发现李金镛为官十分清廉,职位交接时的账册中连几颗铁钉的用途都清楚记录在案。”生动的历史故事于今时今日依然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除此之外,华圻小学、匡村中学旧址在修缮一新后,分别建立了各自创立者丁熊照、匡仲谋纪念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老年协会都入驻其中,在增添了人气的同时,也让老建筑焕发了全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