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a634b5903cb05c4b65ab3edea232085_img_629_1153_367_221 " style="vertical-align: middle; border: 0px; font-size: 0px; width: auto; visibility: visible; opacity: 1;">4月4日上午,盐城滨海随耕生态园生态大棚内,游客正在采摘草莓。地处黄河故道的随耕生态园已经初步建成农耕文化体验区、田间学堂培训区、绿色果蔬采摘区等八大功能区,带动1500户农民创业增收。 本报记者 王金成 摄 4月2日,恰逢清明节小长假第一天,盐城大地,春暖花开。在位于盐城市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套稍村的随耕生态园内,采摘垂钓、特色餐饮、骑射野炊、亲子乐园等休闲项目一应俱全,游客络绎不绝。 记者走进随耕生态园的“滨海县新型职业农民田间学堂”,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在智能温室内,有一座能容纳180人教学的田间教室,足足200平方米,已经建成蔬菜、瓜果、农机、特色养殖、水产养殖等技能实践操作区7块,并将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益农信息社、农村淘宝电商服务站等新兴事物以实物“样板间”的形式复制到田间教学现场。智慧农民体验中心里,一台台平板电脑、一部部智能手机任由农民遨游网络,实现农产品的网上销售。 “自2015年12月建成运行以来,田间学堂已经成功举办了各类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班39期,受训农民达到4200多人。”据随耕生态园负责人张建兵介绍,滨海县农业干部学校和随耕生态园共同组成一套班子,负责实训基地的管理及培训工作,57名农技员和种养大户典型兼任授课老师。在教学设施的配备上,除常规的电脑、投影设备、实践场地外,还专门开发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滨海县新型职业农民多媒体教学平台”,配备了60台平板电脑及10部智能手机实行多媒体“同步互动式”教学。 家住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岭山村3组的原低收入农户于长成,2016年先后3次参加随耕生态园的田间学堂培训,学习掌握了高效设施栽培技术。他通过申请扶贫小额贷款2万元,向亲友暂借2万多元,流转10亩土地,上半年种植大棚西瓜,总产量达4万斤;下半年种植西兰花,总产量2.5万斤。除去农本支出、借贷偿还,纯收入达3.8万元,一举摘掉了低收入农户的帽子。 滨海以“县有中心校、镇有分支校、产业基地有田头校”为目标,把“智慧农民+田间学堂”作为阵地建设的主攻方向,致力打造功能强大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平台,使之与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总体要求相适应。滨海县农业干部学校校长刘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们重点建设了随耕生态园等11个实训基地,着力打造群众喜闻乐见、功能多样的‘一站式’培训教育基地。” “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没有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就没有我的成功。”25岁的毛天池是滨海县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好农家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今年初获评盐城市十佳青年新型职业农民。他种植的葡萄品质优良,口感纯正,经济效益高,当地消费者说“要吃好葡萄,到滨淮找小毛”。 毛天池于2010年大专毕业后,开始在昆山工作。当年底,他回家探亲时,得知政府鼓励并扶持农户调整产业种植结构、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并且在政策上给予扶持时,头脑灵活又想干一番事业的他便有了返乡创业的念头。几经调研,毛天池认定葡萄产业在滨海有一定的优势和前景。他和父母一起来到滨淮镇公玉村,流转承包了430亩土地,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征程。 毛天池知道,要抢占市场,必须在葡萄的品质上下功夫,在“绿”字上做文章。而对于他来说,最缺乏的是葡萄种植技术。滨海县农委工作人员闻讯后主动伸出援手,安排他参加相关技能培训,并且按照绿色环保的要求,安排挂点农技人员帮他制订了生产技术规程,建起了沼气池,葡萄统一使用沼液、饼肥等有机肥,确保产品质量和口感。如今,430亩葡萄供不应求,上海、南京、南通等地客户上门等货,2016年亩收入达到2万元。 毛天池不但自己收获了创业的果实,还带动邻里乡亲共同致富。他常年在田间地头为广大葡萄种植户义务讲解葡萄种植技术,带动了滨淮及周边葡萄种植业的发展,先后帮助13户贫困户脱贫。 “我市按照‘培训围绕产业走’的思路,把学校建在产业链上,全市去年新建成田间学堂21家。”据盐城市农委科技教育处处长颜东平介绍,盐城市扎实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壮大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去年全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75万人。今年以来,盐城市农委加快构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重点遴选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职业农民开展分类培训,2017年全市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5万人、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