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多年前的一条64K的国际专线,让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时至今日,我国网民数量不断扩大、网络建设成绩斐然,网络服务“一条龙”,“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涌现的“二维码”……“江湖”与“庙堂”紧密连接。
只要联通网络,就是贴近家国。在网络这个实实在在的“大江湖”,人际关系更鲜活,新闻舆论更迭更快。百花齐放是好事,但建设网络强国,既需要做好群众工作,也需要守住“底线”,需要时常“照镜子、正衣冠”。
走好网络群众路线,是互联网时代做好群众工作的“大逻辑”。春秋时期有“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百姓在“乡校”议论是非,有人说,毁了乡校便可清静。子产说,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每个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哪能说议论多了呢?百姓言论和河流一样,是不能堵塞的,如果堵塞了,国家就会衰败。近年来,我国政务新媒体覆盖面不断扩大,逐渐成为“正面内容聚合器、突发事件稳定器、公益行动催化剂”。网民在哪,领导干部在哪儿,跟着群众上网,从网络中体察民情、体悟民意,通过网络平台倾听、对话、服务百姓,缩短群众与干部之间的“信息化鸿沟”,这样的社会治理不可或缺。
把好网络“安全关”,守好网络“底线”。建立在信息和数据的广泛共享之上,网络自由性、开放性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平”。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深入和商业模式的渗透,分享经济、大数据、云计算等等,方便你我生活,同时也给社会治理带来更严峻的挑战。“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把握网络治理的主动权,积极应对和有效解决各种问题,找本源、明责任、治根源,促发展与保安全并驾齐驱。积极推进网络安全顶层设计和法制化建设进程,实现对信息的精细化管理,把握 “底线思维”,筑牢网络安全的“桥梁”,守好网络安全的净土。
网络不该是“荒漠”,反而应该盛产“温情”。克服“谈网色变”的心理,通过网络,记录时代更迭的情形,倾听基层百姓的内心,观察群众的生活状态。只要肯俯下身子,“居庙堂之高”便不再高,“处江湖之远”也不觉远。(阎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