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匡亚明小学 张菊仙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所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他们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立足基础知识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部分的数学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之上的,是旧知识的提升和发展。我们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提出启发性、思考性强的问题,使学生感到新知而不新,难又不十分难,激发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欲望。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启发学生思考:“前面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如果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除法能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如何实现这种转化,大家知道吗?试着做一做。”这样会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新知探索中去。 另外,我们可以在静态的知识中设置矛盾,巧妙设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使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从而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许多数学知识学起来比较枯燥,比较难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但如果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化枯燥的知识为感兴趣的内容,学生主动参与程度也就高了。因此,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生产实际出发,或从学生关心的事情做起,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从而认识到自己身边就有很多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变成一种自我需要,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学了“小数加、减法”以后,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带10元钱去超市买东西”。提问:可以买到哪两样?最多能买几件物品?买哪些物品是买不到的?(用计算说明)这样,学生会用学过的“小数加减法”去处理给定的资料,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达到了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目的。 3.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 根据小学生对故事是喜闻乐见的,采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创设情境、制造悬念,让学生因好奇而要学。小学生都有爱动的特点,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具,如摆摆、数数、画画、剪剪、称称、量量、掂掂等活动,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愿望。另外,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说明当前的学习对未来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从而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 二、 创设条件,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地位,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活动,这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落脚点。 可以充分提供“感知材料”,让学生在思考中参与;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重视语言表达,在说中参与;指导看书,让学生在阅读中参与。 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的各种机会,要根据学习的需要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共同参与,更好地促进学生获取新知。 三、指导方法,使学生学会参与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决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因为在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受阻”,有时会“中断”,有时会“偏离轨道”。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适时点拨、引导,设计适当的坡度,架设必要的桥梁,帮助他们寻找思维的突破口,同时让学生获得一般思维和数学方法,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