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讲习先行。在淮安市金湖县,600多个生长在田野里的乡村振兴讲习所,正成为农民朋友的“最强大脑”,为新时代农村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产业兴旺 既要“数量多” 更要“质量高” “采用生态高效养殖技术后,通过种草投螺、稀放大养等方式,母蟹规格能达到的125g以上,亩产值超12000元,亩均利润达到8000多元。”春节刚过,在银涂镇湖滨村的水上乡村振兴讲习所里,讲师、湖滨村党总支书记滕庆春就忙活开了,帮群众算好“经济账”、画好“路线图”,认清本地的资源和优势,鼓励群众自力更生发展产业,已经成为了乡村振兴讲习所里的重要课题。 听了滕庆春算的经济账后,村民刘孝根动了心思,他打算将自己承包的60亩水域进行生态化养殖改造。“过去我们都凭经验养,一到夏季高温,虾蟹死亡率特别高,也不知道怎么办,今天听了讲课后,我找到了科学的方法。”刘孝根说。 刘孝根所在的湖滨村,位于高邮湖畔,全村拥有湖区养殖水面7500余亩,村民们祖祖辈辈都靠养殖、捕捞鱼虾为生。针对传统养殖受台风、洪水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这一实际情况,湖滨村利用乡村振兴讲习所这一平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群众点单、讲习员配菜”的方式,将党的惠民政策,湖区静养、套养技术等科技知识送到船头,引导广大渔民走精养、混养致富路。 讲习所里的一堂课,催生湖滨村发展的新目标,湖滨村党总支书记滕庆春感慨地表示,过去,讲习所主要承担教育培训的功能,而在新时代下,讲习所则推陈出新,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大本营,“通过讲习所这个平台,我们本村党员、干部、百姓知道了国家发展的方向、地方政府在做什么、我们村要走什么样的路,达到先富‘脑袋’再富‘口袋’的目的,为加快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增添了信心。”滕庆春说。 截至目前,湖滨村全村精养、混养面积已经达到了5500亩,占全部养殖面积的73.3%, 300亩的鱼电光伏项目已初具规模。乡村讲习所,正成为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的“致富课堂”。 乡风文明 既要“面子光” 更要“里子亮”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源泉。“万亩荷花飘清香,荷荡内外好风光。婚丧事宜不铺张,文明风尚美名扬!”这首由闵桥镇村民王金良改编的地方小调,这几天正在全镇多个讲习所唱响,深受党员群众的欢迎。王金良说,“我们家侄子去年结婚,是到县城的大酒店里去办的,一共办了46桌,光酒席钱就花了十几万,大家都这样,我们也只能硬着头皮,尽量办得风光一些。”眼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攀比之风在基层乡镇愈刮愈烈,浪费让人心痛。 针对这一现象,闵桥镇施尖村乡村振兴讲习所特意将移风易俗作为开课的第一讲,引起了村民的热烈反响。“奢华攀比的红白喜事既加重了村民的生活负担,又助长了攀比浪费之风,实在是弊大于利。坚决抵制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我们党员干部要自觉带头不铺张浪费,下一步我们要制定村规民约,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等民间组织,对村民加以约束、引导,自觉做移风易俗的先行者,新风正气的推动者。”闵桥镇施尖村党总支书记徐选邦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陈广美激动地说:“徐书记刚刚给我们上的这一课,真的是说到我们心坎上了,就是应该这样,不然像以前那样铺张浪费哪个能承受得起,我要第一个加入理事会!” 讲习课程 既要“高大上”更要“接地气” 办好讲习所,关键在“深”,落点在“实”,重在讲“透”。为了让讲习内容更接地气,金湖县紧扣农村实际需求,全面聚焦政治思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惠农政策、先进典型八个方面内容,采取会场和现场、扶贫和扶志、菜单和点单三个结合,面对群众讲好新理论、新政策、新技术,实现教育农民、引导农民、服务农民、提升农民、转化农民的目的,引导农民成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主力军。 截至目前,金湖县已在县委党校、全县10个镇、137个村(居)和500多个村民小组建成“乡村振兴讲习所”,构建了覆盖县、镇、村(居)、组四级的乡村振兴讲习体系。金湖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广峰说,“开办乡村振兴讲习所,从目前试点的情况来看效果是比较好的,在年终的时候,我们会进行一些测评,让群众来打分,推动这项工作更好地服务于脱贫攻坚,让老百姓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