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典藏丹阳 于 2021-4-11 10:44 编辑
丹北根据地(含丹阳地区)对人民军队做出的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爱国青年纷纷报效祖国,踊跃参加抗日队伍。除新四军收编改编地方民众武装外,各县地方武装主力每年均有次数不等的建制上升,丹阳地区输送给新四军的新鲜血液可供组建当时的一个正规师。据军史资料,革命胜利后由新四军改编的人民解放军共有8个军,其中二十军、二十三军、二十四军、二十九军均有丹阳成建制上升的队伍骨干。以下列举丹阳根据地营以上部队上升为主力的沿革演变情况: 1.新四军挺进纵队。1939年10月底,挺纵与江抗合编后的新四军挺进纵队辖四个团和一个直属营,共5000余人,旅级建制,黄桥战役后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一纵队。1941年,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1945年11月,改编为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1947年2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第一纵队番号改编为第二十军,部队精简整编后改编为第二十集团军。 2.新四军苏皖支队。1940年1月,新四军挺进纵队第三团团部及两个营在团长梅嘉生、参谋长张震东率领下,与苏皖支队合编,仍称苏皖支队。1940年7月,苏皖支队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1941年1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1949年,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三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1985年,第二十三军改编为第二十三集团军。
军史封面及相关史料 3.新四军丹阳独立支队。原为延陵常备队,经新四军派员改造为丹二区常备大队。1939年4月,丹南县成立后,常备大队经新四军一支队改编为新四军丹阳独立支队(团建制)。支队长王作舟,副支队长林胜国兼政委。支队发展为3个大队、1个特务队,近600人。年底,独立支队在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整训后,编为两个大队。1940年6月,独立支队北渡后,改编为新四军一师二旅五团三营。 4.丹北独立大队。1939年9月,中共丹北县委组建武装特务队。1940年6月,改编为中共丹北中心县委独立大队,1944年扩编为丹北独立团。1945年5月,改编为苏中五分区特务一团。后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二十九军八十七师二五九团,团长胡文杰。1985年5月,改编为守备四十六团,现驻守在福建平潭,是丹阳子弟兵部队成建制在建的唯一部队。 5.丹阳县警卫营。1941年冬,组建丹阳县警卫连。次年春节后,丹三区新兵连并入成立警卫营。1943年3月,警卫营充实新四军主力部队。 6.山南县警卫营。1942年1月成立,3月调苏北整训,后充实主力部队。 7.茅东县警卫团。1943年11月,茅东县成立县总队,下辖两个武装警卫连。1944年8月成立茅东县警卫营,下辖3个中队。1945年6月上升为警卫团,下辖3个营,计1300余人。团长凌海波,政委周峰。北撤后充实主力部队。 8.镇江县独立团。1944年下半年,山北县建立县警卫营。1945年6月,改为镇江县警卫营。9月,扩建为独立团。团长赵文豹,政委程中。北撤后,充实主力部队。 9.丹阳县独立团。1945年8月,丹阳县建立独立团。下辖两个加强连。侵华日军投降后,打入日伪内部的陈志率部撤出归编,该团增至3个连。团长王鹏,政委汪云龙,副团长陈志。10月初,独立团随党政机关北撤后编入主力部队。 10.新四军五十一团、四十七团。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组建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谭震林,由江南指挥部部队与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等部合编。3月,六师以丹北地区地方武装为基础,组建第五十一团,团长张开荆,政委陈光。4月,新四军三团三营九连和丹金武县委领导的武装合并,在社头成立四十七团,下辖4个营,计1000余人。团长诸葛慎,政委兼参谋长熊兆仁。以上两团建制隶属第六师十六旅。旅长江渭清,政治委员温玉成。该部后演变为解放军第二十四军。
[attachimg]406**[/attachim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