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99|回复: 1

“钱学森之问”与“教育之痛”(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7 21: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LAN
“钱学森之问”与“教育之痛”(下)
“我们现在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如果“钱学森之问”是块板子的话,首先应打高教部门以及当前的招生制度。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受教育人口众多,学科门类齐全,为什么“冒不出”个把大师级人才?其次,第二板还应打在基础教育的身上,《羊城晚报》最近载文:“十年教育改革越改越糟”!
虽然我们手头缺乏可靠详尽的古代教育历史资料,仅从历朝历代的文学家、思想家的知名度来看,毋庸置疑,就语文这门学科的教育教学是成功的。
就看几则教育实例吧:
鲁迅,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三味书屋的老秀才给了他文化的基础。胡适,安徽绩溪人,5岁启蒙,在安徽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打下古文基础。陈独秀,安徽安庆人,从小跟随祖父陈章旭读四书五经。郭沫若,四川人,幼年在家塾读书。巴金,四川人,自幼在家延师读书。钱钟书,江苏人,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钱穆,江苏人,九岁入私塾,1912(17岁)年辍学后自学,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还有吕凤子、吕澂、吕叔湘“三吕”,他们都出身丹阳的小县城……这些大师级的人物,有一个共同点:从小都是接受的并不成熟和规范的乡村私塾或县立小学教育,其教育者也不过是一些乡村老秀才,内容也不复杂,即是传统的经典文化教育。
而看他们接受教育的方式,以鲁迅所描写的为例: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瞪着眼睛,大声说:“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
我们上中学时,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课,老师都是批判性的认为,寿镜吾老先生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像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他也没有像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混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也就是说,鲁迅的幼年教育,根本没有什么教学法。然而,就这么奇怪,在这人声鼎沸的琅琅阅读之中,一代大师,悄悄成长。
再看美国小学生的一篇据说是被推荐到全国性的报上刊登,受到广泛好评的作文
“有几个小男孩,到郊外去玩,在芦苇丛中发现一只蛋,有的说是蛇蛋,有的说是鸟蛋,争论没有结果,他们决定把蛋拿回去放到烘箱中去孵……蛋壳快破了,大家紧张地盯着看,哈,蛋里孵出的是里根总统。”这篇作文由于结尾想象奇特,得到老师的青睐。
还有是《南方周末》登载了一篇关于留美幼童“后遗症”的报道说,学校没有教科书,不用穿校服,见到老师不用问好,回答问题不用起立,上下课没有固定时间,上课的主要任务是看小说,还能得到校长的当众夸奖……
  拿近代社会大师层出现象和国外教育实例来比照,我们的当今的基础教育一是丢掉了优秀精良的传统内容。好的教材是教育成功的根本保证,而我们当今的教材,严重缺乏经典的含量,在过分的无知的强调教材所谓“贴近孩子”“贴近现实”的理念之下,严重低幼化、弱智化、无文化,我们今天这样的教材和系统,已经注定不可能培养出大师。二是学生顽皮的个性和幻想的天性被扼杀,民主自由式教育教学的先进方法没有学到。教师和领导倡导的是循规蹈矩的“好”学生,把一节课的期望提到无限高,强调“好课无止境”,把课上到尽善尽美,学生质疑和猎奇的悟性被包办,结果是累死教师,困死学生。大师出不来,连一般的学科知识也只能维持最低水平,我们老乡吕叔湘先生在1978年3月的《人民日报》撰稿尖锐地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用占总课时百分之三十的时间学习语文,却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聊到这里,我们想起叶圣陶对教育曾有这样的比喻:“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意思是工业是制造产品可以批量,可以按固定的模式和流程一刀切。而农业是栽培植物,情况要复杂得多,同样的土壤气候条件,农作物的长势并不完全相同。且农作物是有生命的,既然有生命,那就有它自身的意志和精神,也就是有属于它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这种本质力量,外部环境不能拔苗助长。受教育者是人,人是有生命的,而且是地球上迄今为止最高级最复杂的生命体。人的成长就像植物的生长一样,有她自身的规律。
今天,我们重温叶圣陶的话,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启发。现在,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的发展中国家,生机和危机并存,这就要求决策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要遵循语言养成规律和认识复杂事物的思维逻辑。而我们的教育已经越来越偏离了轨道,近二三十年来,不仅其它行业出不了有影响的大师,就我们教育界自身,也没有出现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我们要从源头上狠抓教育改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以上,造就大师级的杰出人才也需要一代人的努力。要从幼儿教育抓起,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天性以及特长,并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追求真理、追求善良、追求美好的灵魂,而不是势利的“小大人”。中学和大学教育要培养自由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主义情怀,要培养荣誉感和自我实现的使命感,这就需要从根本上改造我们落后的教育制度及办学理念,从官本位和商本位回归学本位,使我们的学校重新成为自由的学习和传播知识的殿堂以及净化心灵的圣地。(申卫平)
发表于 2010-8-16 22:4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教育是社会的,又是超社会的,它需要守住民族性的根,又要前瞻性,因而它需要独立的眼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6-11 06:19 , Processed in 0.07895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