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比过去的很多个暑假,这个暑假对于江科大大二学生小朱而言,意义非凡。就在上一周,短暂的暑期实践后,她带着父母都很惦念的两样“东西”回到盐城老家:一样是上学期的成绩单,一样是男朋友。
小朱与男友小蔡是大学同班同学。上学期的那个寒假,小朱曾作为“主角”,陪小蔡回家见过其父母。这一次两人“角色互换”,进行双方的另一段“见家长”之旅。“一切都很顺利,她爸妈对我非常客气。”在女友家待了两天后,小蔡又领着小朱和其妹妹去了趟世博会,前两天刚刚“功成名就”地回镇江。
“功成名就”的不仅是这对情侣。在小蔡住有8个人的学校宿舍里,如今有一半成员谈了恋爱,其中自发或在父母要求下,带女友见过父母或见过对方父母的,竟有3人之多。而这个比例,也基本适用于小蔡班上的整个恋爱群体。“大一时互生情愫,大二上学期恋情公开,随后就可以利用寒暑假见双方父母。到了大三大四,见家长的应该更多。”小蔡向记者如此介绍当前大学生的恋爱流程。
从“地下”到“地上”,再到流行“登堂入室”地见家长,这基本也是近30年来大学生校园爱情的发展史。“在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谈恋爱属于凤毛麟角,就是谈也很少公开。”江科大学工处副处长于立东副教授回顾。即便是到于立东参加工作的1996年,像江科大这样有军校背景的理工科大学,对于学生谈恋爱也还“抓住就处分”。进入新世纪后,绝大多数高校对于校园恋情渐持宽容态度,表示“不反对也不提倡”。至今,学校乃至社会的相关态度已更加宽容,“很多大学现在鼓励男女生‘正常交往’”。
于立东开了一门“大学生性教育”的选修课,颇受学生欢迎。他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家长一味反对子女在大学谈恋爱已不现实。通过要求“见家长”的形式帮助子女“恋爱把关”,当属更理性可行的选择。而“见家长”又是一个仪式感很强的“程序”,它可使大学生对恋爱更加慎重。这在大学恋爱成功率极低的现实背景下,不失为“稳固良方”。就对大学生恋情的正面影响上,“见家长”和于立东的选修课可谓殊途同归。
小蔡的经历是上述分析的很好例证。在见女友父母时,对方提醒:“你们还是要以学业为重”;而自己的父母更是要求儿子,“大学期间,只准谈一次恋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