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州老地名保护利用研究课题启动 2010-08-17
8月17日电:日前,由常州市民政局与常州工学院常州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的常州老地名保护与利用研究课题正式启动。对于关心常州老地名保护的龙城百姓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老地名:承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我市具有25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同样留给我们许许多多的遗产,西瀛里、早科坊、十子街……它们不仅是标志常州悠久历史的地理坐标,也是常州灿烂文化的生动写照。
近几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新地名激增,老地名或废或变,那些与老地名息息相关的历史掌故、人文传奇也慢慢随之湮没。
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每年两会期间,我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有这方面的建议与提案,专家学者与普通市民对此的讨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启动老地名保护,不是抱残守缺,而是要将文脉延续中历史留给我们的“活化石”以各种形式保留下来,并且将它们作为了解社会风貌的窗口,以及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源与凭证传承下去。
立规矩:更名与命名地名将有参考
新启动的这个课题,将以怎样的方式展开对老地名的保护与利用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常州研究中心主任马树杉告诉记者,当前我市地名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老地名的消逝和新地名命名的混乱,以此为切入口,课题组将做三方面的研究:一是历史地名的保护和利用;二是新地名的命名和老地名的更名;三是现有常州地名的规范。
常州一共有多少老地名?马树杉说,目前并不能给出精准答案,一方面对于老地名是否包含桥梁、河道等类别尚无界定,另一方面什么时段间的地名称得上老地名也需要界定。在历史地名的保护和利用这部分研究中,课题组将尽力挖掘常州全部的老地名,厘清界定;同时对老地名的保护建立标准分级分类,明确保护措施,如为列入重要级别的老地名申请非遗,为老地名拍摄影像资料,在消逝的老地名处树立标志等。
针对新地名命名和老地名更名的问题,课题组将通过援引世界重大城市,如华盛顿、美国、上海、北京等地的地名命名方法,以及国家和省内关于地名命名的法律法规,从地名规划的角度整理出常州地名命名的原则、方法和参考。
据马树杉介绍,课题组目前已将相关古籍资料、研究成果收集到位,也与地名研究的有关专家进行过多次座谈研讨,听取意见,预计今年年底课题研究将有初步成果。
他山之石:在古老与现代中寻找归宿
目前,我市周边的一些城市也已认识到老地名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老地名。
2008年,南京市政府公布了首批8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御道街、朝天宫、贡院街等老地名首次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此前,南京编写了《南京市古今地名对照》,还开通了专业网站“南京地名网”。
苏州保护老地名的主要做法,一是将一些因为城市建设而消失的道路街巷地名沿用到别处;二是新城市建设时借用有历史文化传统的老地名作为新地名;三是依靠民间力量对老地名文化进行保护,如地名办资助长期钻研苏州街巷文化的市民潘君明出版了《苏州街巷文化》;四是为老地名树碑立传;五是通过并实施《苏州市地名管理条例》,对吴文化地名进行保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