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武帝萧衍是南朝史上一位重要的皇帝,在他统治的将近半个世纪里,使梁朝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特别是他大力兴办学校,促进了江南文化的繁荣,这此方面都是值得肯定的。
梁朝时,江南文化有了很大发展。文坛上人才济济,呈现出了绚丽多采的局面。象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昭明太子的《文选》、沈约创立的声律,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这一时期私人修史的风气也很盛行,其中名著就有沈约的《宋书》、萧子显的《南齐书》等,这些文化上的成就,起了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大作用,并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些著作的产生,绝非偶然,与梁武帝鼓励发展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东晋、南朝以来,因为戎马倥偬,历代统治者对于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都无暇顾及或是漠不关心的,象东晋与宋两朝,虽创立过国学,但“不及十辄废之,其存亦文具而已”陈朝自天嘉以后,曾经设学官,“博延生徙,”但也是“成业盖孤寡”,没有什么成就,唯独梁武帝即位之初,就在都城建康设置国学,创立五馆就业的学生多达数百人。天监五年,边设立士林馆,延聘学者,由朱异、贺琛、孔子祛等递相讲学。不仅如此,梁武帝还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学”,积极地发展地方教育事业,至于有些渊博的学者隐居山野,为了使他们的学术成就得以传播发扬,不致湮没,以及后继有人,则选学生登门求教,象南朝大儒何胤,栖居于会稽云门山,梁武帝就直接派学生到那里向他受业。这样以都城建康为中心,形成一个遍及江南内地的学校。皇太子,宣城王在“东宫宣猷堂及杨州廨开讲”。湘东王在江陵也设置学校,聘请名儒授课,“荆楚冠听者甚众”,致使文化呈现欣欣向荣的气象。由于梁武帝大规模兴办学校,招纳后进,“于是四方郡国,趋学向风云集于京师矣”。这样,在江南掀起了一个孜孜向学的高潮。
梁武帝不仅全力兴办学校,还很注意延聘学有专长的硕儒聚徙讲授,因而当时受业的学生数量很多。如严植之治凶礼,“生徙常百数”。太史叔明擅长老庄之学,兼精孝经、礼记,每讲说“听者常五百余人”。精通左氏春秋的虞僧延,在讲学时“听者亦数百人”。梁武帝还鼓励各名家学者授课时,不同流派的学生都可以前往听讲,藉以切磋观摩,开阔视野,增进学业。如严值之讲凶礼,五馆生必至,“听者千余人”。这既有利于学生博采众长,促进了不同学派的学术交流。同时梁武帝本人也亲自到国子学讲授,还策试学生。
由于梁朝境内学馆林立,受业的人数众多,从而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人材,促进了江南文化的迅速发展。甚至边批评梁朝政治最尖锐的郭祖深,也说梁武帝“昔岁尚学,置立五馆,行吟坐咏,诵声溢境,”这绝非一般的溢美之辞。
梁武帝鼓励讲学,对保存某些濒临毁灭的古代文化也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来《周官》这部书,在江南失传,“多历年世”,梁武帝特派精通此书的沈峻,担任五经博士教授学生,致使“累世绝业,传于学者。”五经博士卞华兼精乐理,经过他的整理,在江南湮没已久的钟律之学,“至华乃通焉”,并得以传播开来。所以,梁武帝发展江南文化取得的显著成绩,是不应忽视的。
梁武帝奖掖著述,对促进江南文化发展,也是很有贡献的。史称梁武帝在处理政务之余,卷不辍手。他曾经亲自写作《周易讲疏》等200余卷,天监初年,他还命何佟之、明山宾等名儒尽力提携,只要是文章写得好,才华出众,或是“赐以金帛”给予重赏;或是破格迁升,加以高拨。在梁武帝大力劝奖下,出现了东晋以来江南文化空前活跃的局面。无怪史家论曰“自江左以来,年逾三百文化之盛,独美于兹。”(《南史》卷7《梁武帝本纪》这对梁武帝发展江南文化所作的重大贡献,是颇为公允的评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