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郭起老师
一直囿于家庭、单位小圈子中,文章题材狭窄是很自然的,很想拓展范围,可天生不善交际的我,像围着碾子转悠,总挣脱不出固定的轨迹。汪海老师曾说,老是呆在家里是写不出东西的,要走出去。我以为然,但始终没能下决心。去冬丹阳报征集JC故事,我打算去PCS走访,因了骨子里怕见生人,最终放弃。
听同事胡老师说,他家近邻,有个叫郭起的老人,爱好写作,写了喜欢在家大声朗读,自娱自乐。曾做过陵口、折柳文化站长,还出了书。我充满好奇,决定前去拜访。经胡老师的热情帮助,去了郭老家。
初进门,环顾一下客厅,布满了字画、照片,环境非常优雅,全不像普通农家的布置,可看屋主人的不俗。郭老身体特别消瘦,但精神尚好。人也很热情,身上还保留着苏北人的个性。当胡老师提到我名字,郭老特别兴奋:“我知道的,你的文章写得不错,也知道你是在高中做教师的,在丹阳报上读过你的很多文章”。经郭老如此一说,顿时打消了我的陌生感。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后来才得知,我们见过面的,在丹阳市书法、美术协会吕城分会成立大会上,06年春节,曾在电影院参与义务写对联呢。也许因为女性比较少,郭老对我印象比较深刻。我们聊得很投机、很开心,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郭老不厌其烦地向我谈起他认识的丹阳文学界同仁,建议我把文章投寄《京江*》,把自己的一些书籍拿给我欣赏,关照我,想看什么书,随便和他借,还把出版的《天命》签名赠给我,也许是因为同是文学爱好者,同是苏北人的缘故吧,我们有很多可聊的话题。
事先听胡老师说,郭老师患贲门癌,去年动的手术。从他消瘦的身体得到了印证。但郭老师很乐观,和我说起了他的人生心得:“生死由命。人能活多大,都是注定的;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你丝毫看不出眼前的老人,有一般患绝症人的悲观、失望、痛苦,他还在继续读书、学习,还做读书笔记。说是等身体恢复好些,继续写作。我被他的精神感动了,一个生命已进入倒计时,身体极度虚弱的老人,非但没有对生活绝望,还有心情继续坚持自己的爱好,始终如一地追求文学,真是难能可贵啊。身体健康而又年轻的我,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对待写作呢。
郭老,只有初中文化,在农村劳动了十几年,但他始终自强不息,坚持读书、写作,二十多年如一日,在文学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挥洒汗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成绩斐然。有多篇文章在省、市报刊上发表,多次在征文比赛中获奖,被江苏省杂文家协会、镇江市作协吸收为会员,郭老兴趣广泛,在写作之余,还进行个人收藏,因成绩显著,被吸收为丹阳市民间收藏家。郭老作为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大力推荐和扶持农村文艺人才,被传为佳话。
我和郭老师谈起自己的写作感受:也许我一辈子也成不了作家,但在文学道路上孜孜以求的过程,让我很快乐,这就够了,得到了他的认同。他说:“他感觉自己的一生没有白过,一直活在不懈的追求中,很满足、很开心。
后来,我认真阅读了郭老师的作品,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就像这位老人坐我对面,和我拉着家常,谈他的家人,他的生活,他的一颦一笑,娓娓道来,毫无矫饰,和他的人一样,平易近人,似乎温柔的和风拂面,令人神清气爽。再加上与我的文章有很多共同之处。引起共鸣是自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