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翔 摄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 拉近经济距离关键在合作 昨日凌晨一点抵达镇江,上午9时,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坐在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一次市长联席会议的席位上。尽管车马劳顿,但杨伟民的发言仍然条分缕析、观点精辟。他直言,高铁背景下,拉近经济上的距离,关键在合作,若是没有合作,城市间经济的距离未必能够拉近。 谈及此次会议以高铁时代的长三角城市合作为主题,杨伟民回忆说,2003年8月,在上海参加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的论坛,自己当时就曾提到:长三角地区要打破行政区经济,尽快从行政区经济走向区域经济。七年时间过去了,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尽管会议中心议题很有创意,杨伟民却提醒,高铁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但是它也只是创造了一个将城市之间距离拉近的物质条件,并不是说高铁通了,城市之间经济差距就会减小,有时距离没缩短甚至会被拉大,“如果要拉近经济上的距离,关键在合作,合作可以减少市场的分割,减少孤立性,实现经济的一体化。” 针对“城市病”话题,他指出,虽然我们国家城市化仍然在进行当中,去年城市化率只有47.5%,但是应该说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城市病”的征兆,所以一定要预防和治理。由此就必须优化城镇的布局,在此过程中尤其要合理确立城市开发的边界,不能盲目扩大下去。 杨伟民现场为预防治理“城市病”支招:各大城市要缓解中心城区压力,疏解部分功能,强化中小城市的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如此才能把小城镇融合到整个区域经济当中。“不是说每个小城镇都要搞成经济中心,每一个镇都要搞成一个工业基地,要有特定的功能。高铁可以拉进去,但是如果功能不能互补的话,还是不能形成整体。” (记者 张兆勇 王鹏程 陈志奎) 
季翔 摄 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 合作关键在制度创新能力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一次市长联席会互动论坛上,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认为,高铁时代长三角城市的合作与竞争,关键在于制度创新的能力。 刘志彪说,现在我们谈的是高铁时代的长三角合作,大家不妨反过来思考,非高铁时代的长三角合作是什么样的呢?那就是,以往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战略基本上都是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也就是外向型经济为主,在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中,城市之间的竞争关系比较明显。 刘志彪说,合作与竞争在任何阶段总是并存的。有竞争是好事情,竞争就是竞赛,在相互追赶的过程中,我们的能力也能得到切实的提高。就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竞争而言,大概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制度的竞争,也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乡镇企业的竞争,因为国有经济的运行体制不够灵活,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结果后两者胜利了。第二阶段的竞争,也就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之间的竞争。出口导向型经济的竞争优势是基于交通便利,区域经济地理位置优越程度对其竞争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铁时代,沿海地区的区域经济地理优势的作用将逐渐减低,镇江这样的城市,能不能取得跨越发展,就要看能不能在制度创新方面走在长三角的前面。 刘志彪指出,高铁时代的长三角合作,实际上是以基础设施一体化为前提的区域合作。高铁时代镇江正式加入上海一小时生活圈,时间、空间的缩短,镇江的区域优势会进一步促使其加入到长三角发展的第一方队中来。值得注意的是,高铁时代虽然缩短了两地空间及时间的距离,一些城市对外贸易的经济地理效应将会削弱,但这也将促进这些城市的制度创新。在高铁时代,人员、生产资料的流动更加频繁。一个地区人才素质的高低将成为决定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哪个地区的人才创业环境优越,人才就会向哪个地区集中。(记者 张兆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