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熟:感受一座城市的文化自觉 2011-06-05
每年5月,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常熟“江南文化节”,已连续3年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常熟为何高擎“江南文化”大旗?
“这源自常熟这座3000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对文化发展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常熟市委书记王翔直言,“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对常熟而言,当下更应深入思考‘经济发展后干什么’的问题,而文化正是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节庆整合让文化与经济共荣
作为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常熟文脉源远流长。参加文化节并主讲首届江南文化讲坛的著名学者余秋雨由衷称赞:“灵秀的山水、精致的生活、温婉的民风、宽裕的经济、风雅的情怀,这些江南文化的特征,在常熟都很典型。”
“当文化表现出比物质更强大力量的时候,当经济具有更多文化含量的时候,城市发展才能进入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王翔说。
正是在此理念下,一个以“江南文化”为大旗、创新整合众多节庆资源的文化活动走向前台。2009年5月,首届中国(常熟)江南文化节亮相,这个节庆,以“弘扬江南文化、打造江南品牌、展示江南风采、共享江南文明”为宗旨,也蕴含着常熟“建设现代文化名城”的夙愿。
自此,常熟将打造多年的“常熟服装服饰博览会”、“尚湖牡丹花会”、“沙家浜旅游节”和“尚湖国际民间艺术节”等几十个节庆内容,统统归并到“江南文化节”之中,以江南文化特色塑造常熟城市形象,打造一个“文化”与“经济”共荣的时尚盛典、文化品牌。
文化内涵梳理比建筑更重要
当你在国家图书馆查阅古籍时,可曾想到,手中之书或许与千里之外一个叫古里的江南小镇息息相关?坐落于常熟古里的铁琴铜剑楼,从清朝到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的200多年间,楼主瞿氏五代人从爱书、藏书到护书、献书,为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图书馆捐赠了古籍10万余卷。
2006年,古里镇投资2000多万元整体保护性修缮并恢复了瞿氏大宅,由此建成的铁琴铜剑楼纪念馆免费向公众开放,“让空旷的房屋有了生命”。
今年,古里又将毗邻的菜场搬迁重建,原址打造文昌历史文化街区。在距离镇区10多公里的“红豆山庄”遗址,以著名才子佳人钱谦益、柳如是当年爱情见证红豆树为核心的文化公园,正在启动建设。
“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就是一种发展。我们需要文化设施的恢复与修缮,更需要文化内涵的梳理与打量。”在古里镇党委书记朱亚辉看来,文化如果没有长期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大的飞跃。
对历史文化的守护与弘扬,让常熟先后拥有了“中华文学基金会儿童文学创作基地”、“中国书协创作培训基地”等一批“国字号”基地。以虞山、尚湖、沙家浜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铁琴铜剑楼为典型的藏书文化,以严天池为宗师、虞山琴社和少儿琴社等为传人的虞山派古琴艺术等十大文化品牌,在常熟日渐成型。
“在常熟,我感受到了政府对文化价值的非功利追求。”虞山琴派传人朱晞所在的虞山派古琴艺术馆,原本是明代礼部侍郎、江南著名藏书家赵用贤故居“脉望馆”。2005年,经常熟市政府修复后,无偿交由他使用。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全国各地琴友们的雅集之地,琴声悠悠,在当地掀起了古琴热,常熟也因之被命名为“中国古琴之乡”。
在常熟,文化是有温度的
常熟图书馆馆长包岐峰介绍,“市民课堂”自2005年底启动以来,已经举办各类免费讲座165讲。主讲人既有名人大师,也有草根精英,内容更是包罗万象,从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剖析经济现象,到普及科普知识,涉及百姓生活方方面面。
“市民课堂”让学习的气氛在整座城市里弥漫开来。眼下,常熟城里不仅流行“讲座热”,还有收藏热、公益热、协会热、义工热……今年40岁的苏建琼,是常熟喜多廊美发店的老板,他另一个身份,是“资深义工”。老苏每月定期为养老院的老人、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和部队的战士免费理发,已连续13年没有间断。
像苏建琼这样的注册志愿者,在常熟超过10万人,2005年催生了全省县级市中首个志愿者总会。
“文化的最大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持久性。”常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建国说,“常熟文脉流香,文化滋养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常熟人,影响着常熟的精神风貌。”
走在常熟最热闹的书院街、北门大街、虞山北路一带,能看到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古琴艺术馆、翁同龢纪念馆等十余家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形成了图博文特色文化一条街。这些公共文化设施,能够在寸土寸金的繁华街区“扎堆”,传递出常熟人对文化的态度。
为了让“文化福利”惠及更多百姓,常熟利用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开展以群众参与为主导的文化活动,“六个一工程”和“六个有工程”加大了城市文化设施向农村的覆盖和辐射力度,百万新老常熟人乐享公共文化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