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城七十年代中期,我生于与常州境一河之隔的边缘乡镇云林!这是一个非常富有诗意的地名.可是那里的生活条件却并没有那么诗情!穷,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最先体会到的词!那时侯,"城"我们心中的"街",那个可以买各种零食和花花绿绿衣服的地方,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听大人们说,有的妇女一辈子都没有进过城!
的确,要想进城是很难的,大人们进城都是步行穿过各个村庄的蜿蜒小路到达丹阳城里.来回六十多里地让大人们累的够呛,如果想让他们扛个孩子那简直是天方夜潭事.要知道那时的大人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进城,把事一办完马上就回头,一般都是匆匆地去匆匆地回,回来后还要赶着下地赶工分呢.根本就没有那闲功夫带孩子进城!那时候的人家很少有自行车的,即使有,也是方圆几百户中的几家极个别的殷实人家.一般都是干部家庭或父亲在大城市做工的人家。
那时侯, 孩子的我们,真的很想进城!有时看到大人们因为得急症或施农药中毒被队长吩咐着用那种大大的匾,底下插两根扁担,病人躺上面,然后用四个青壮年,哼吱哼吱晃悠晃悠地往城里抬的时候.我们小孩全然没有大人的焦急,流露出的却都是羡慕!真是作孽!小时侯的我们竟然也都羡慕起生病来!因为只有在那个时候,父母亲才会带我们进城.而小时侯的我们,也奇怪,要生病总是兄妹俩一起生.一生病父母,叔叔姑姑们就会全员出动,七手八脚地把我们放到篓筐里,.然后叫大力气的叔叔将我们挑起来往隔壁村上一个通往城里的码头赶.那个地方是一个唯一通往城里的水路.码头.现在仔细想想那时的水路其实对于我家进城的位置来说,实际上是倒转十八里的.可是没办法,就那么一个码头,那么一条水路,那么一只缓慢的机板船..
我记得,那时的船票只要2毛5分钱,可三个人需要7毛5啊.对于那时的家庭已经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了,我叔叔每次把我们从摇摇晃晃的木板上挑到船上后,就回头了.然后有我家妈妈带我们进城,回头他来接或者照应另外的叔叔来接.机板船的速度很慢很慢,我常常看见有人因为前码头赶不上,就跟着船儿慢慢地跑到下个码头再上船.船儿到达城里一般需要很长时间.可即使这样,我和哥哥还是很兴奋,因为进城就可以看见穿着校服的小学生和露出白大腿,不下雨却撑着雨伞的漂亮阿姨们!妈妈也会因为我们生病了给我们买一点点好吃的东西!
到后来我们大了些,父亲也买了一辆自行车.星期天的时候乘妈妈心情好,偶尔也会带着我们骑自行车到城里买一些字典和书.那时侯的城里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欣喜和期盼.父亲也会常常拿这个来教育我们,说你们看城里多好,有高高的房子,宽阔的街道,还有这么多你们没看到的车子.你们以后一定要考上丹阳城里的一些学校.当时的我们也真的是把这些作为了我们的目标而努力着。
终于,父亲的自行车,亲戚的拖拉机,在不断地带我们进城过程中,将我们带入到了梦寐以求的丹阳城里读书!
在这之后,我们进城读书以及回家.乘过那4毛5分钱从云林经珥陵然后到丹阳的,每趟都挤得跟什么一样的公共汽车.乘过那从麦溪到丹阳五元,过年过节就涨到十元的中巴车!而如今,我们自己买了电瓶车,摩托车!哥哥甚至有了自己的汽车,我们常常相约着一起进城和下乡,非常得 方便。
可是最近不知怎么了,竟然突然怀念起以前的事情.那天我居然带着女儿来到南门想找我小时侯记忆中的进城上岸的码头和那条河!但是却没有找到!河肯定还在,只是我不知道是哪条河了,她已经面目全非了,码头肯定是没了,那我只好在我的记忆中寻找了。好在,记忆是无法磨灭的!
[ 本帖最后由 静子 于 2008-11-14 16:5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