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68|回复: 4

季札墓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5 23: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季札墓考


  


    季札,春秋吴王寿梦四子,吴姓始祖。本文试从春秋吴国政治中心的转移,季札的采邑延陵,“墓在申港”考,季札墓在丹阳市九里,四个方面对季札墓作一考证。

一、春秋吴国政治中心的转移

    中国的古人类已经在吴地活动了30多万年,最初主要在宁镇丘陵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扩大到太湖流域;到新石器时代,太湖流域创造了发达的新石器文化,水平超过宁镇地区。大约在四千多年前,良渚文化突然消失。商初,宁镇地区水平又超越太湖流域。

    宁镇和太湖两个区域的文化分界线大致以茅山一线,在丹阳、常州、江阴的文化遗址中多发现两种文化的叠压和交错情况。进入夏商时期以后,商文化势力已经渐次南下,到达宁镇地区。商末,“太伯奔吴”,随着先周文化的南下,有些学者认为,周人在太湖流域的无锡梅里首先建立了统治中心“句吴”,其应为和当地荆蛮族人融合的部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后,势力进入宁镇地区,分封吴于宜地(唐兰先生称应在今江苏丹徒一带),2007年,江苏丹阳市葛村、珥村遗址的初步发掘,经专家论证,为西周至春秋时吴国早期城垣遗址。吴太伯玄孙君系五世周章“君吴”,周武王封周章为吴伯,吴国正式归属西周政治疆域范围。由于当时宁镇地区比太湖流域发达,为了便于统治并与中原沟通,太伯之后吴人受封进入宁镇地区,和当地文化融合。近年来考古发现,丹徒大港至谏壁一带发现了吴君周章、熊遂、余昧等吴国大型贵族墓葬,对探讨吴国的社会形态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佐证,宁镇地区成为吴国的政治中心。相反,太湖流域文化显得相对衰落。目前以土墩墓为代表的西周时期吴国文化,范围所及东到上海金山,西达皖南屯溪,南至苏浙交界的太湖沿线,北过长江。分布比较密集的是宁镇地区。其中,江苏丹阳市经遥感普查发现台形遗址44处,土墩墓434座。宁镇地区还发现了大量的西周青铜器,代表性的有1954年在江苏丹徒大港烟墩山宜侯墓出土的宜侯久  


    簋,(铭文中的虞侯久一   ,即宜侯久一  ,也即吴侯久一   。唐兰先生指出即吴国君主周章,墓为周章墓。)1976年,江苏丹阳市司徒乡一处出土的西周中晚期的26件青铜容器中,有国宝级文物凤纹尊。其它有安徽屯溪西周贵族墓出土的青铜器,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青铜礼器,代表了吴国文化的成就。早期吴国政治中心转移到宁镇地区后,宁镇地区发达起来,文化上向北发展,向西开拓,奠定了吴国早期统一疆域范围,在吴国迁都苏州前,宁镇地区一直是吴地政治、文化的中心。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在今苏州营建都城,俗称“阖闾城”、“吴大城”,春秋后期,随着太湖流域的发展以及便于与越国的战争,吴王阖闾迁都到此。吴国都城所在地也就改称“吴”,太湖流域再次成为吴国的政治中心,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心也随及向太湖流域移动,此后吴地以苏州为中心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春秋吴国的历史有四个很重要的发展阶段:
     1约在公元前12世纪中叶,太伯奔荆蛮建“句吴”。

     2约在公元前11世纪,君系五世周章被周武王封为吴伯,成为周王朝的诸侯国。

     3公元前585年,君系19世寿梦始大称王

     4公元前473年,君系25世夫差失国,越灭吴,历时700余年的吴国悲壮陨落。


   春秋吴国的政治中心在宁镇地区约600余年,在太湖流域只有100余年。(表Ⅰ)
22.jpg


[ 本帖最后由 杨训 于 2009-1-5 23:1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23: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二、季札的采邑延陵


    季札,因三让王位,逊耕延陵。吴王余祭封延陵为其采邑,史称“延陵季子”。延陵,春秋吴地。其时当地尚无建置,为吴楚边界地区,是“厥田唯下下”的荒僻之地。《史记》也称“楚域之地,地广人稀”。季札是先逊耕后封邑,其采邑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如去榛莽荒芜水泽之地则很难生存。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考古运用遥感科技手段普查,丹阳市共发现“台形遗址”44处;镇江市及所辖丹徒、句容、丹阳共发现土墩墓3134座,其中,丹阳市有434座。其主要文化层堆积为青铜时代,属商周时期。“台形遗址”文化层遗物与土墩墓出土遗物相一致,为吴文化的典型特征。这些遗址的考古发掘,说明丹阳及镇江周边县区有着丰富的先秦乃至史前文化遗存,今丹阳市东南与武进、金坛交界和茅山地域,当时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生存条件的部落存在。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润州延陵县》载:“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分曲阿(今丹阳市)之延陵乡置延陵县,盖因季子以立名也。又《汉书·地理志》,季子所居在今毗陵(江苏武进),本名延陵,至汉始改。然今县北(指武进北,今丹阳市延陵镇)见其有祠,或当时采地所及,其地亦曰‘延陵’”。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废延陵县为镇,归属丹阳县。

    常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州治晋陵。武进县,“春秋吴延陵邑。汉置毘陵县,晋分置武进县,梁废。故城在今江苏武进县西北七十里。唐复置,即今治。”

    季札所封延陵,笔者认为,古遗址应在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金坛市和丹阳市东南部交界地域。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23: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三、“墓在申港”考

    (一)江阴季子祠、墓及十字碑的真相

    据《江阴县志》史料摘录三:

    延陵季子祠

    在申港镇西,即季子墓地也。宋庆元中(应为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封昭德侯。明洪武初诏去封号,题木主曰延陵季子之神。祠建于宋。至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知县王钅并 请于巡按御史谢琛,始列祀典隆庆。五年,知县刘守泰修,武进郑鄤题额。(《江阴县志》卷七)

    十字碑

    吴延陵季子墓,在江阴县申浦。墓故有碑,曰: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自昔相传为孔子之笔,其大径尺,体势奇伟。考之唐开元中元宗(应为玄宗)命榻其书。大历十四年,润州(今镇江市)刺史箫定重勒石延陵庙(今丹阳市延陵镇九里季子庙)中。今碑(指江阴十字碑)之存者乃宋崇凝(应为宁)二年(公元1103年),知常州事朱彦立、盖刻之者屡矣。(《季子墓碑后记》载,“又摹孔子所书十字刻碑墓上”)……虽然元宗(玄宗)尝命拓本,则唐以前已有刻石,而其来远矣。又岂后人所敢议耶。监察御史谢公琛巡历吴中,谓穆吴人颇知稽古,命知县王君钅并 俾考其说,遂著之云尔。(《江阴县志》《十字碑考》明·都穆)

    十字碑

    在申港延陵季子墓,古篆文至圣所书,其文曰:“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碑断已久,明季一夕雷风大作,碎石复完。(《江阴县志》卷之二十二古迹)

    由《江阴县志》知,申港季子祠建于宋。十字碑乃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由知常州事朱彦立,江阴《季子墓碑后记》载“又摹孔子所书十字刻碑墓上”。至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知县王钅并 请于巡按御史谢琛,始列祀典隆庆。碑断已久,明季一夕雷风大作,碎石复完。今碑应为后人近作。


    (二)江阴延陵吴氏始迁祖吴梓

    据《延陵吴氏宗谱(江阴)》(清)吴赤榕等纂修谱载:“宋庆历中(公元1045年)时,吴梓从山阴(今浙江绍兴市)迁江阴,成为江阴吴氏的始迁祖”。又据《延陵吴氏宗谱(江阴)》(民国)吴聘璐纂修谱载:“季札第62世系始居江阴,为守墓支祖”。二本不同的藏谱,指的都是吴梓一人。

    吴梓,太伯81世孙,季札62世孙。为季札次子征生之后,吴源之子,苏州延陵吴氏始迁祖吴相之弟。


    (三)‘墓在申浦’的依据不可从

    《勾吴史集》由吴文化研究促进会编著。笔者从中考证,‘墓在申浦’之说,多见于《梅里志》、《暨阳注》、《通典注》、《江阴县志》、《宋志》。主要依据北宋乐史纂《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二载:延陵季子祠在县(江阴县)西三十五里申浦。按《史记》太伯世家注云:季子冢在暨阳西,孔子过之,题曰:“延陵季子之墓”。古暨阳城在县东四十里,汉时莫宠所筑捍海贼翟马,因名莫城,唐武德三年,暨阳立县,并入江阴,有莫城乡,因名。《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常州·晋陵县》载:晋陵县本春秋时延陵,汉之毗陵也,后与郡俱改为晋陵。季札所居也,墓在本县北七十里申浦之西。

    笔者认为‘墓在申浦’的依据有如下四点值得商榷。

    其一,据《吴氏宗谱》载,季札卒于公元前485年。春秋之前,有“古也,墓而不坟”的习俗,春秋中期才出现墓。越灭吴后,季札次子征生逃亡齐国,其后人辗转各地。至宋庆历中(公元1045年),征生后人吴梓才成为“江阴延陵吴氏的始迁祖”、“守墓支祖”,其间经历了1500余年。申浦季札墓1500余年间无吴氏后人岁岁祭祀,其志、史料的依据不可从,尚需待考。

    其二,宋前,言“季札墓在申浦”的史料源头为《史记》太伯世家注,应为唐后方家所言。笔者考,《史记·太伯世家》史中无季子冢记载;孔子踨踪未尝过吴,“孔子过之,题曰:‘延陵季子之墓’”,不可从。

    笔者曾撰文考证孔子题“乌乎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字碑。

    其三,笔者在前文中已述,春秋吴国的政治中心约有600余年在宁镇地区。延陵,春秋吴邑,当在今丹阳市东南边缘地域,其时当地尚无建置,是“厥田唯下下”的荒僻之地。《句吴史集》中所列的志、注,因各种原因所致,漠视了如上史实。

    其四,《江阴县志》载,其季子祠“祠建于宋”、“十字碑立于宋崇宁二年”。江阴《季子墓碑后记》载,宋徽宗崇宁元年(前说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知常州事朱彦记:“……乃属令赵士淝访之,得大冢于暨阳门外三十里申港之侧,旁有季子庙……又摹孔子手书十字刻于碑墓上,设像祀之……”。从时间先后推算,赵士淝所访的申港之墓,很可能是江阴延陵吴氏始迁祖吴梓及吴氏后人所立的季子衣冠冢及旁新建的季子祠。

[ 本帖最后由 杨训 于 2009-1-5 23:1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23: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四、季札墓在丹阳市九里

    今江苏省丹阳市,春秋时位宜邑一带,句吴设云阳驿、云阳邑。春秋末年,中国始建郡县制,云阳邑为战国楚邑。

    秦设置云阳县,为古邑之一。汉名曲阿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始,称丹阳县,一直沿用至1987年撤县改市。建城2400余年,邑南凤凰山遗址的发掘,将丹阳市的人文历史发端可以推朔到约6000年前。

    今延陵镇,位于丹阳市南,春秋属句吴,为季札采邑。秦、汉属云阳(曲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设延陵县,属晋陵郡(州治晋陵县)。丹徒县并入延陵县后,延陵县一度移治润州(今镇江)。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撤县为镇,归属丹阳县。

    延陵镇九里有季子庙,始于汉,盛于唐、宋,延于明、清至今,世称“江南第一大庙廷”。公元前473年,吴国君主夫差失国,越灭吴后,季札后人仅有四子子玉一支血脉,隐姓埋名,世代一直坚守家园,岁岁祭祀吴氏始祖季札墓塋,并在墓左侧建立季子祠。古时,祠四周水泽万顷,沸井百余。今尚存沸井六口,三清三浊。汉时,儒学渐兴,誉为“儒家先驱”的季札,其君子之德被司马迁誉为:“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史记·吴太伯世家》)。笔者推定:子玉后人据家中祖藏的孔子手迹,放大刊石立“十字碑”于墓前。晋代,季子庙“世经五代,年积千祀,而坟垅勿剪,庙宇长存”。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公元741年),延陵九里季子墓前“十字碑”因年代久远,风化开裂,铭文残破,唐玄宗令“殷仲容摹拓其本”。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时任润州(今镇江市)刺史萧定将“十字碑”按殷仲容拓片重刊于石,并亲撰碑文《改修吴延陵季子庙记》,请唐代知名书法家张从申书于碑阴。其唐碑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丹阳知县周霖为方便瞻仰者,照原样摹刻一碑立于驿站,此碑现存丹阳市云阳镇乔家巷原中医院内。

    唐宋之际,世居今丹阳市延陵的季札四子子玉后裔中,涌现出一支名震当时文坛、政界,连续六代进士及第的书香、官宦吴淑世家,其子北宋名臣吴遵路主修丹阳《吴氏宗支录》,并亲撰《初次编订叙》言“……庙在云阳九里,子孙世守不替,有司每岁致祭。历汉晋唐宋,代有闻人。……”北宋哲宗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九月,季子庙被敕赐“嘉贤”庙号。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在季子庙前建季河桥。每年农历三月初六,农历四月十三日为祭祀季札的庙会,始汉至今二千余年。“上茅山,回九里”的传统民俗已列入“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延陵镇九里村被命名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正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结 语:

    春秋吴国历二十五世君主,延700余年,其政治中心在宁镇地区约600余年。延陵为吴公子季札采邑,“故城在今江苏省武进县西北七十里”,今丹阳市东南边缘地区。

    越灭吴,季札后人中唯有四子子玉一系坚守家园,子孙世守不替。建祠于季札墓左侧,墓前存有唐“十字碑”。自汉至今,二千余年有司每岁致祭,香火鼎盛。

    江阴申浦(申港)季子墓、祠建于宋,应为季札次子征生之后,“江阴延陵吴氏始迁祖”、“守墓支祖”季札62世孙吴梓所建;“十字碑”由宋崇宁二年知常州事朱彦立,碑文十字是“摹孔子手书十字刻于碑墓”,此碑明时已毁。

    笔者考证认为:季札原墓在今江苏省丹阳市九里季子庙大殿下。

                                                             (作者系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参考文献:
1《春秋左传》
孔子
左丘明
中华书局
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2《史记》 (西汉)司马迁
中华书局
二十四史本
1959年

3《汉书》 (东汉)班

中华书局
二十四史本
1959年

4《二十五史》(全本)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1999年6月版

5《吴地文化通史》上、下册
高燮初主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6年1月版

6《镇江吴文化研究》
王玉国
肖梦龙
陆九皋编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6年8月版

7《句吴史集》
吴文化研究促进会编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年5月版

8《句吴文化的现代阐释》 吴恩培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版

9《中华姓氏通史(吴)》
刘佑平著
东方出版社
2000年12月版

10《中华吴氏至德纪考》
吴仲奇编著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2年4月版

11《吴越春秋》
四部丛刊本
商务印书馆缩印本

12《越绝书》
四部丛刊本
商务印书馆缩印本

13《元和郡县志》40卷(第26卷江南道)(唐)李吉甫修纂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

14《通典》 (唐)杜佑
(清)四库全书本

15《太平寰宇记》200卷
(宋)乐史撰
丛书集成
商务印书馆编辑新1版

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月
16《常州府志》
(清)于混修
陈玉璂纂
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刻本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活字本
17《江阴县志》
(明)赵锦修
张衮纂
1963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18《梅里志》
(清)吴存礼辑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刻本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刻本
泰伯庙西院藏版

19《镇江志》
(宋)卢宪纂
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修
(清)张氏爱日精庐抄本

20《丹阳县志》(清)刘诰
凌焯等修
徐锡麟 姜璘纂
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

鸣风书院刻本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重印本

21《丹徒县志》(清)鲍天钟修
何黎 程世美纂
清康照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刻本

22《季札与季子庙》
丁松亭等编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年8月版

23《延陵吴氏宗谱(江阴)》(清)吴森榕等纂修
上海图书馆馆藏
921972—87

24《延陵吴氏宗谱(江阴)》(民国)吴聘路纂修
上海图书馆馆藏
912319—42

25《云阳吴氏宗谱》(清)钟琪纂修
26《延陵九里庙志》(明)吴国仁编纂
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版本

27《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龢等编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
1931年5月初版
     
发表于 2013-9-17 17: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很权威,有专业水准。{:soso_e17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11-22 14:53 , Processed in 0.05820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