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萍水相逢 于 2012-4-26 22:28 编辑
一则“立顿”茶包被指含禁用农药的检测报告近日吸引了众人的眼球,一时间网络报纸等媒体纷纷大篇幅大版面的展开对此事的调查,很多网友也在网上纷纷转发,便有网友就调侃到“喝茶也中枪”。此事一出,立顿茶生产商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一小时之内就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了立顿茶完全符合中国的国家标准中关于农药残留的规定,但也有网友指出其发表的声明存在“避重就轻”的嫌疑。不管事情目前发展的情况如何,立顿茶包是否存在问题,但就此事关键问题所反应出来的食品安全标准存在国际国内、部门之间的差异,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绿色和平是发表这篇检测报告的组织,他们在报告中指出,这次被检测的4种茶包样品中含有17种不同农药残留,其中7种未被欧盟批准使用,而这里面包含了证明了可能会影响男性生育能力和胎儿健康的农药残留,同时也有专家对这份报告产生质疑,称报告里面采取的欧盟标准非常严苛,不少标准都是目前仪器的检测极限,指出直接套用欧标不科学,也有人指出中国对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有27项,是产茶国中限量标准较多的国家,在加入世贸以后,国外对中国茶叶农药残留标准大幅度提高,所谓标准问题上,是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会有利益的博弈。与此同时,有人发现指出,就国内而言,在农药残留问题上也存在着不统一的现象,如这次实践中,农业局和卫生局之间对某些农药的禁用和限制上有着标准“打架”、互相矛盾的现象,农业局标明禁用的农药在卫生局则规定其最大含量的限制。这些各种标准差异就造成了立顿茶包事件存各说各有理的局面,而作为商品最终承受者的消费者我们,很多人又缺乏对这些标准的理解能力,如此国内与国外存在标准差异,国内相关机构的标准不统一,纷纷直呼搞不清到底要听“哪家之言”,该如何做取舍。 标准有因地理文化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但这些差异在一定范围内是可控可消除的,关键还是在于对生产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源头上消除差异。是否存在一些可能在国际上达不到标准的产品在中国能销售,我国国内一些标准是否略显宽松,与国际标准差距是否过大,食品立法监督体制是否到位合理等等,需要更多重视和关注。不管我们是应该相信国际那种严苛的标准,还是要相信国内制定的统一标准,其实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保证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在“入口”的时候严把关。质监部门的严格把关的同时,国内标准统一可操作性,与国际标准的求同存异,互相融合也是我们消费者最喜闻乐见的,这不仅是保障了国民健康,同时也保障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