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68|回复: 1

丹阳古建筑如何保护?新加坡的经验:修复活化、新旧相融、公私合营、鼓励利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3 12: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新加坡居然把菜市场成为一个让外国人旅游的景点,一个缺乏历史和自然资源的国家,却蕴藏着丰富的旅游管理智慧。   至于后来去的牛车水、小印度、克拉码头,这些在中国根本算不上景点的地方,在新加坡却成为一个国家标志性的旅游景点。这是新加坡把国家作为景点来规划的一种重要策略,新加坡无处不景点,人在国中走,景在国中游。   而今,新加坡国家景点规划理念,在苏州工业园区也获得了巨大的成果。中新苏州工业区金鸡湖景区,成为中国最高等级5A级景区。如今这里已经成为苏州的一张城市新名片。
因为缺乏更多的人文资源和历史沉淀,让新加坡对于任何自然景观、建筑景观和人文景观,都纳入到国家旅游的资源当中。
  了解新加坡历史的人都会知道,新加坡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速发展中,也出现了用摧毁古建筑来换取现代化的做法。这样的代价,是到了1983年,新加坡的旅游访客人数首次出现负增长,下降3.5%。于是新加坡于1984年成立旅游专责小组(TTF),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新加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对古建筑的保护不力,让新加坡少了古迹和传统文化的魅力,传统景点魅力在褪色。   如今的苏州,实际上也是处在经济现代化的高峰期,城市的现代化程度,让过上富裕日子的市民感受到了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相比新加坡1970年代对古建筑的大拆大建,如今的苏州也是当年新加坡的翻版。古城区不到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绝大部分的街道老居民小区,都进行了成片的商业化房产开发,城市在拆毁旧房子的开发过程中,变得很干净、很漂亮,但记载历史的老建筑变得越来越少。过去仅存古城西北角的桃花坞一片还没有整体开发,恰恰是这块占古城面积10%的地方,看似破破烂烂,却蕴藏着苏州古城许多文化、古建筑和民俗生活形态。这次苏州政府对该地区的大规模拆迁改造,让保护古建筑的网民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古建筑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确实是一个很难两全的命题,也是全世界和全人类共同探索和实践的课题。古建筑保护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即使在意大利这样全世界古建筑保护最好的国度,因为庞贝古城的破墙自然倒塌,引起国民的指责,痛斥政府管理层失职。   韩先生在文章中所列新加坡古迹保护的不足案例,实际上就是代表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一个民选政府也只有在国民的不断鞭挞中,才会把工作做得更好。   今日新加坡古迹保护所存在的问题,应该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问题,研究新加坡古迹保护的历史和做法以及成功经验,对于许多像苏州这样、正在开始进入现代化加速期的中国城市,借鉴意义仍旧是非常巨大的。   笔者认为,新加坡在古迹保护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苏州和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学习。   一、把古建筑保护纳入国家概念发展规划,先做50年规划,每10年检讨一次。确定古建筑和历史保护规划区,细化到每栋建筑。
二、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制定相关古建筑保护法令,1971年制定《保存古迹法令》,1989年制定《市区重建局法令》,1998年《规划法令》,最重要的是新加坡对于法令执行的一贯性和严肃性,更值得中国城市政府学习。
  三、设置相关管理部门来对中国全国古建筑保护统一领导,新加坡是一个以小政府大高效而著称的国家,其为古迹和古建筑保护居然设有三个部门,国家文物局、市区重建局、古迹保存局,这样的设置无不透露出国家对古迹和古建筑保护的重视。   四、对于古建筑采取活化、新旧相融、公私合营等形式进行保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让古建筑的生命得到发扬,让古建筑的文化魅力光大。其典型的案例包括赞美广场(CHIJMES)、中国广场中心(China Square Central)、在麦士威路(Maxwell Road)的(原)人力车站(the Jinricksha Station)等等。   五、政府定期发出古建筑保育指引,市区重建局对古建筑和古迹的修缮保护提出保育意见,让业主、建筑师和营造商都能够按照规划意见执行,确保古建筑修旧如旧。   六、市区重建局定期对古建筑保护修缮优秀者颁发奖励,鼓励优秀的建筑师对古建筑修旧如旧,恢复细节,对于成绩优异者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   七、政府倡导民间设立古建筑文化保护基金,鼓励私人机构和国民对于古建筑修缮给予捐资,并对于使用古建筑的宗教等组织,给予税收上的优惠等等。   以上这些经验,总的一条,就是以保为主,以修为主,基本杜绝大拆。这一点上与目前苏州古城保护,乃至中国许多城市的古建筑保护,有着完全不同的理念和做法。   管理学上有个灯下黑的理论,无论是新加坡国民还是苏州市民,对于本国和本地的古建筑保护的成绩,往往不容易察觉,而对于做得不够的地方,往往容易放大来批评。无论如何,我们一起关注本国、本地的古建筑的保护,就是为了像韩先生说的那样:“是培养国民、市民对自己的国家与城市的认同感的要素。”   新加坡在古建保护的成绩,无论如何都是值得苏州学习的。
     
发表于 2012-9-3 13: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黄冈
{:soso_e17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7-27 18:27 , Processed in 0.06399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