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忧与爱 几日来,寒流未冷人心,不幸之事却让人感到彻骨寒意。 贵州毕节五少年之殇,是国人心头挥之不去的痛,在国人之痛尚未平复之时,又有郑州一农民工瘐毙桥下之事实再一次刺痛国人的神经。对此,早已有不少批判家跳将出来,直指教育不足,直陈政府弊处。放眼望去,尽是道貌岸然者一腔腔悲天悯人之情怀,一副副痛心疾首之面孔,他们表现出来的,貌似是对国家扶贫体制的忧,是对天下苍生的爱。然而,我们这个国度里,最不缺少的就是卫道者与批判家。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的批判家们需要做的是扪心自问:面对这些社会弱势群体,自己做了什么?你的忧与爱,是否仅仅停留在话语中? 五少年出身贫寒,父母俱外出打工或务农。若无不得已之苦衷,谁肯舍弃亲生骨肉于不顾而远走他乡?郑州这一毙命桥下的农民工,也许就是五少年父母的缩影,是广袤中国千万个弱势成员的缩影。他们不是个案,我们周围,有多少在寒风中等待主顾的外来务工者,披星戴月贩卖果蔬的小商贩,浪迹街头的拾荒人。这些人,是家庭的主力,在卑微艰辛的生活状态中,他们也有对幸福、对团聚的向往,他们也有平凡人的企盼,指望赚得钱来共享天伦。他们菲薄的收入,是子女以后更好地跻身于这个社会的最初经济保障。当我们与这些人打交道时,是否怀有一些恻隐之心?若有的话,怎忍对其颐指气使?怎忍对其锱铢必较?要知道,你的每一丝苛刻,每一分计较,都将使他们与子女的距离,与家庭的距离拉远一分。 所以,与其大谈特谈教育不力,政府失职,莫不如想想自身,我们做的够吗?相比较他们而言,我们占据了较多的社会资源,然而,社会中上演的诸多不幸,与我们是否有一些关系?我们身边,永远不乏批判家,他们慷慨激昂,义愤填膺,颇有挽大厦之将倾,救万民于水火之豪情,他们的话语中,滔滔不绝,尽是对手足同胞的忧与爱,可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人际间的平等,人际间的关爱,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点点行动积累起来的人间温暖。 若我们足够细心,便不会视各种媒体的呼吁爱心之声于不顾,若我们足够悲悯,便不会将耳闻目睹的各种不幸只是作为茶后谈资,若我们足够道义,便不会对路边的浪人冷眼旁观,一走而过。 相比较大放厥词的所谓的批判家的忧心与爱心,更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是我们身边平凡人的善事。更能触动我们内心的是这样一些群体:他们并不到处肆意标榜自己,他们只是把衣物打包,送至需要人之手;他们并不对他人口诛笔伐,他们只是常常现身于孤儿院、疗养所;他们并不以一副救世主的姿态出现,只是不忘对卑微者报以友好的一笑,不忘无声地资助几个留守儿童。 我无意粉饰体制的不足,无意掩盖救助机制的漏洞。我只知道,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世人的真正的忧与爱,不在言语上,而在行动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