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新华 于 2013-5-16 16:21 编辑
此文只发丹阳新闻网曲阿论坛,谢绝转载!!
【争鸣】丹阳话必将消亡 最近,有关丹阳话的话题很是热潮,丹阳日报《网事天地》版块还专门做了一期调查,虽然大部分人都认为丹阳话可以和普通话和谐相处,但事实绝非如此,在一个地区,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只能是一种,面对越来越多爱讲普通话的下一代,丹阳话消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一代人时间就差不多了。 丹阳“四门八腔”话,既丰富了语言,又酿下了消亡的祸根。 研究材料称,丹阳人四门八腔话,是丹阳处于吴头楚尾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的,这在全国许多地方是不多见的,因此,许多大学老师都会把丹阳话当做一个研究课题。在某些乡镇的丹阳话中,也保留着相当多的古音。福兮祸所倚。丹阳人四门八腔话固然是特色,但也是在以前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旦人口迁徙停止,当地人与外来人口口音融合,形成所谓的丹阳四门八腔话固定下来后,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这些话与外来语言交流较少,使之能够传承。然而随着路网发达,小城镇建设,外来务工人员来丹,丹阳大学生回丹这些人群基数越来越多后,丹阳老的四门八腔必然就要受到冲击。这种冲击是丹阳四门八腔形成的因,也是语言融合所结出的果。 一个家庭里,只能一种语言占据主导。 在以前(上世纪70年代前),城里人结婚对象一般找城里人,农村的也是找当地乡镇的居多,这种现象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在一个大家庭里,丹阳话有了交流的基础,丹阳话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1小时交通圈的形成,城乡差距在年轻人眼里的鸿沟消失,丹阳话存在的基础被现代化击得粉碎。城里人娶(嫁)乡镇人已经非常普遍,丹阳人娶(嫁)外地人更是不稀奇。越来越多老家在农村的年轻人更愿意生活在城里,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充填进农村,这就出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城里人与农村人通婚后,夫妻交流用什么话?各讲各的,显然不可行,影响感情,要么一方学着说另一方的话,要么相互间讲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话——普通话。于是在家讲普通话的家庭逐渐多了起来,以后还会越来越多。农村人之间通婚也是如此,除非是同一个乡镇或者是临近乡镇,否则,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话音截然不同,只能以普通话来沟通。一旦丹阳话的存在失去家庭这个存在的土壤,它的消亡就在所难免。 丹阳话步丹剧后尘为时不远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丹阳就在推广普通话上非常成功。我记得自己在上小学时,学校里就禁止将丹阳话,讲了后班干部会告诉老师的。后来,随着丹阳教育现代化的大踏步前进,农村中条件稍好的中小学生家长纷纷送孩子进城读书,农村话、城里话统统变成了普通话。直到现在,当大家发现,人民广场上散步时,讲丹阳城里话的人已经越来越少,讲各个乡镇话的人越来越多。但交流起来,普通话就成了主要的沟通方式。当讲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时,一些同志想起了拯救丹阳话的课题,其实,这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一个失去土壤的语言,难道还有生存的权利吗? 丹阳话消亡的关键还是讲得人太少,范围太小。丹剧之所以会被称为“天下第一团”,是因为传唱的人太少,丹阳话步其后尘也时日不远。
此文只发丹阳新闻网曲阿论坛,谢绝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