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路边草 于 2013-6-7 10:04 编辑
丹阳古运河上的古桥,缺少七里桥(麦舟桥)、陵口桥、吕城泰定桥(有图但没找到)
。宝成桥(老西门桥) 此桥坐落在在老西门水关桥北,又名老西门桥。建造于明万历(1606年),单孔石拱桥、长12米,宽5米年。从现存资料来看,这是丹阳最古老的桥梁之一。从历史溯源,丹阳的老城区从有城厢始,就设立在了西门。三国时期的刘繇筑丹阳城,就把地点选在了西门,也就是在百家兴菜市场的老城脚下,至今那里还有城脚巷的老地名为证。俗话说:“先有丁巷村,后有丹阳城”。 丹阳筑城与古运河开凿联系在一起,秦始皇凿北岗联通了丹阳与长江的水道,为丹阳后来的大运河水道奠定了基础。古代,挖土为濠,筑土为城,肯定建有桥,因为以打渔为生的丁巷人,要去练湖捕鱼捉虾。我确信老西门在古代,这里有吊桥,放下吊桥可通行,收起吊桥保安全。在后来太平天国攻打丹阳西门时,一座吊桥着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可惜其壮观今天已不复相见。 据光绪《丹阳县志》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宝成桥圮,知县吴之彦重建,雍正间,林嗣益捐修。 丹阳自古便有“洵七省咽喉之说”。丹阳西门紧挨着练湖,古老的大运河环绕练湖依着丹阳城兜兜转转,河道纵横,漕运极为便利,自明清以来丹阳米市渐兴,商贾之人来往不绝。原先的丹阳西门外大街,广设米行、钱铺、脚行、客栈。清光绪年间兴起的“吴聚源”等数十家粮行,逐步形成本地主要粮市。每日上市粮食千石以上,糯米、青豆、小麦等粮食,在此由水路源源流向绍兴、上海、无锡、常州等地。鼎盛时期,西门外大街的粮行达六十二家之多,伴随粮市而繁荣的仓储、箩行、码头、饭店、客栈。那时,丹阳古城西门内外是人马杂沓,舟楫穿梭,一派繁华景象。 站在老西门桥头,桥西是西门外大街,街道南北一带也是原来的粮行、油坊,解放后为西郊米厂、西门粮库,街道北边也有粮行、日杂货店、饭店、茶馆,解放后为练湖供销社用房。南河沿、北河沿是民居鳞次栉比,老桥南北旧码头的历史痕迹仍然依稀可辨,无言的诉说着往昔曾经的辉煌。桥的西边,也建有两个码头,因为千百年来,丹阳城居民都是饮用大运河的水。这里原有城门,老西门大街,沿着城脚弄向北走即是胡家场,解放后在这里建立了最早的丹阳自来水厂。向南便是西门水关,是丹阳东西水道内城河的河口,河的南侧便是丹阳名村丁巷村。改革开放后,沿着拆除的西门城墙,建成百家兴市场。宝成桥两岸仍然热闹非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