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老师眼中的变化
生于1964年,今年46岁的贺国华如今已是市三中一名有着多年从教经验的英语老师。由一名学生到一名教师,她真切体会到了数十年来,人们生活、学习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昔日上课环境:校舍简陋、破旧,师生生活艰苦
“童年在我的印象中是灰蒙蒙的一片,缺少生机,有的只有少许的欢笑。记得小时候拍过一张黑白照片:穿着大姐、二姐穿过的衣服,瞪着大眼睛,憨憨地咧开小嘴笑着。”贺国华说,现在看着这张照片,与时下孩子的艺术摄影一比,那真是土得掉渣。不过那时候,家家户户都这样。由于家中兄弟姐妹多,父母面对困苦生活也很无奈。
上世纪七十年代,贺国华进学堂上学了。那时的学校,都是破旧、低矮的房子,一个教室只有两盏灯,课桌凳都是凹凸不平的,一不留神就会把书本戳个洞。贺国华告诉记者,学校的泥土房屋,雨天到处漏雨,滴答滴答的雨声伴着老师那带着浓重乡土味道的讲课声、学生拖着长调的读书声,成了她至今挥抹不去的记忆。到了严冬季节,刺骨的寒风破窗而入,好不容易等到下课,从家里带火笼来学校的同学成了大家追捧的对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高考刚恢复没几年,祖国改革开放也刚起步,正处在经济复苏、百废待兴时期,到处都生机勃勃。丹阳县城开始不断建设新楼房,县城西大街、县中新教学楼开始建设,在城里读书的贺国华和同学劳动课还一起到工地挑石运沙。贺国华骄傲地说:“新县城和学校建设也留下了我们的汗水。”
经过几年苦读,1981年,贺国华成为全县几十名大学生中一人,进入了高等学府学习。贺国华说,当时作为师范生,政府每月都有16元的生活补贴。但是很多农村的学生每月省吃俭用,从中还可寄5元钱回家补贴家用。
今日教学环境: 温馨和谐,以人为本,呈现浓郁的现代化气息
1984年,师范毕业的贺国华被分配到县城的一所中学教书。贺国华说,此时恰逢《义务教育法》颁布不久,政府开始高度重视教育,群众对教育也满怀希望。“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成了响彻祖国大江南北的一个强音。
改革开放以后,各级各类学校都开始重视育人环境的建设。如今的校园,文化氛围浓厚,花草树木葱郁,教学设施洁净,每一个角落都可给人以“洁”、“雅”、“美”的感受。全塑胶操场、闭路电视、校园网一应俱全的学校比比皆是。温馨和谐、以人为本的育人环境,净化了学生的心灵,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这个教师上课沿袭了几十年的三大教具,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也逐渐发生了巨大变化。贺国华说,刚开始工作时,每堂课都是擦了一黑板再写一黑板的乏味教学方式。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有了幻灯片教学,发展到现在的多媒体教学。
“拿惯了粉笔的手开始敲打键盘,以前满黑板的粉笔字也慢慢被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代替。”贺国华说,音像电视、语音实验室、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逐步走入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实用的教学手段和课程资源,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形象生动的演示和操作,把学生带进 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贺国华说,如今,看到自己的学生坐在窗明几净、装有空调的教室里上课,再也不用为雨天教室漏雨而担忧,不再为彻骨的寒风而哆嗦,我真为他们感到幸福。
“进入中年后,我时不时地回忆起小时候的情景,通过自己学生时代以及现在教师生涯中点点滴滴对比,我感受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到了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足。”贺国华激动地说道。 (须俊 忆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