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47|回复: 6

《天地之间》自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9 15: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浙江嘉兴
本帖最后由 秋思 于 2015-1-12 16:49 编辑

《天地之间》自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已渐渐被人们所接受。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加增添了人们旅游的迫切性,人们希望通过旅行,暂时逃离城市污染、拥挤和噪杂的环境,获得身心的放松和调节。

        中国自古是一个崇尚旅行的国家,上至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下至文人雅士、商贾百姓,无不以旅行为乐事。古时,周穆王率七萃之士、驾八骏浩然西行,可以说开创了帝王壮游的先河。后来的秦皇汉武等巡游封禅、刻石祭天,亦是足迹踏遍州郡封国,名山大川。官宦之间频繁的升迁贬谪,也让他们的宦游遍及神州各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传统,士子游学也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孔子为求仕周游列国,虽车马劳顿,吃尽艰辛,但获得修身养性,愉悦人生,其感叹“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成为历代文人效仿的楷模和座右铭。许多史学家、探险家如司马迁、张骞、郦道元、沈括、郑和、徐霞客、李时珍等,都有在天地间跋山涉水,不畏艰难的经历。文人雅士在山水中获得知识和灵感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职归隐,寄情山水间的陶渊明,还有20岁即游遍巴蜀,25岁从四川顺长江而下,到江南各地游历,后入仕为官,又获罪流放历经坎坷,最后归葬于安徽当涂的诗仙李白,此外如柳宗元、孟浩然、韩愈、王安石、苏轼等,都在游历中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赋文,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志向。

        古人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也能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佛家讲究入世和出世,这就是所谓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到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都经历着这三重境界,即如孔子所言:“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的道理。这时的人面对山水自然,就能参透人生所有大是大非,悟出与天地往来的精髓,获得精神的飞跃。

        宋人蒋捷有《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词中所说的人生三个阶段,与禅宗的人生三重境界也是不谋而合的。

        每个人的启蒙,都是从读书识字开始,从书本中获得知识,大自然就是一本取之不尽的书,旅行与读书的关系密不可分。涨潮《幽梦影》说:“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山水是无字之书,“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因此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说的万卷书,自然也包括山水这无字之书。这时书便是胸中山水,而山水亦是胸中之书,就能悟出“难通之解”,可参透人生,与天地精神融为一体。

        现代人开始热衷旅行,其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作为一种消遣,游山逛水以愉悦心情,锻炼身体;也有的利用探亲访友,借以摆脱平日缠身琐事,进行人际间的交流和交往,同时也能接触他乡的风土人情和风味美食。许多人则带有更多文化方面的元素,利用旅行采风,在寄情山水之余,了解考察各地包括文化艺术、自然风物、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及人文历史等,积累人生阅历,同时引发对历史人文变迁及社会发展的思考和感悟。这时山水这部无字之书,便成为“胸中之书”,这种旅行除了净化自己的心灵外,也为自己的精神注入了活力。杜甫有句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虽然杜甫表达了他四处飘零,孤寂凄凉的处境,当人们把自己当作一只在自然界飞翔的沙鸥时,那种逍遥和自由却是山水赋予的最高境界。

        旅行不比居家,跋山涉水,冒险流汗自不可少。与古人那种徒步壮游,风餐露宿,吃尽千辛万苦,甚至危机重重相比,现代人的旅行显然要轻松幸福得多。交通工具的改善,使出行更为安全便捷,旅行社也可为游客提供周到的服务,游览、食宿、交通等均不用游客操心,只要跟着行程走即可。我不喜欢跟团旅行,虽然交了钱一切都可不烦心,那只是“游了某地”,行色匆匆,走马观花而已。我更喜欢邀三两个志同道合之友,甚至独行,那种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浪迹江湖的感觉才更能让人享受自由和无拘无束,才能感觉与天地融为一体的乐趣。

        林语堂在《旅行的享受》中说:“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成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扎,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他还说:“流浪精神使人能在旅行中和大自然更加接近,所以这一类旅行家每喜欢到阒无人迹的山中去,以便可以悠然享受和大自然的融合之乐。”也许,我们还做不到像这样的“流浪者”,但这样的旅行方式无疑是我最为推崇的。

        这几年,我的足迹可以说遍及山山水水,大体都是采用这种自由自在的旅行方式。尤其是在卸去了几十年的工作,顿感一身轻松,可以继续年少时就钟爱的漫游,继续行走在山水天地之间的梦想。一般来说,在出行前,都会先做好功课,拟定采风的线路和地点,有时也可随时改变行程,不放过任何想去的地方和风景。随着游历的积累和年龄增长,也渐渐进入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三重境界,眼中的山水除了它天生丽质外,还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内涵。这时的山水已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山的坚忍不拔和水的勇往直前也如人生,有张有弛,有舍有得,天人合一,返璞归真。

       山水与文明相互依存,山水因人烟有了活力,文明因山水有了载体。山因水而秀,水因山而媚,人类文明也如山水样源远流长。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山水间留下了人类活动的痕迹,也留下了历史,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先人文化成为后世宝贵的遗产,无疑引起后人不断追寻和保护继承。现在除了山水之旅外,逐渐热崇的人文之旅也方兴未艾,人们在寄情山水的瑰丽风光之余,又能了解我们祖先是如何适应自然,保护自然;如何在天地间渔樵耕织,繁衍生息,并衍生出各种淳朴的民风民俗和古村古寨,以及相应而生的历史文化。

        旅行不只是游山玩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其实是在旅行中与山水对话,与历史对话。中华大地上留下千千万万古村古镇,就是历史的遗迹。古人依山而居,逐水而生,各民族千百年来构筑了风格各异的村寨古堡,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无疑让旅行者像在阅读一部史书,感到新奇和赞叹。

        这几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足迹所至,我亲眼目睹许多古村镇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消失,还有更多尚存的古村镇亦现状堪忧。年轻人纷纷离家外出打工谋生,只有老人、孩子和一些妇女留守,许多房屋门窗紧闭,由于年久失修,无人居住而东倒西歪,蛛网遍布。过去种满庄稼的田地不少被撂荒,长满荒草。村中河水不再清澈,漂浮杂物,原本充满活力、生机盎然的村庄由此了无声气,一派颓势。每当走进这些枯寂的村庄,望着风雨飘摇的凋敝情景,心中都有一种隐隐的痛。而一些被开发成为旅游热点的古村镇,为利益所驱使,基本迁出了原住民,表面上张灯结彩,繁华喧嚣,却少了人间烟火,在人造的光鲜下,失去了其原始古朴的风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没有雕饰的美,才是这些古村镇的魂,也是它的本真。看来,如何保护这些中华文明的传承,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使之不在我们这一代丢失,迫在眉睫,值得思考。

        在旅游热中,还有一个现象,即一些热线景点游人如鲫,趋之若鹜,而许多代表中华传统的人文景点却门可罗雀,鲜有游人。如近些年我们曾寻访的山西临汾尧庙、芮城永乐宫、大禹渡;安徽李白墓、霸王祠;河南三苏坟、韩愈墓等等。除了因这些遗迹地处较为偏僻,旅行社未开线路致游人难以到达外,也折射了社会趋众求热的功利心理及对人文历史的淡漠。

        “看山如看画,看水如读史”。读山水这部无字之书,会让你开卷有益,身心得到淬励,精神得到升华。你会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激情,会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豪气,会有“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感悟,会有“上善若水”、“逝者如斯夫”的境界。当一个人真正融入大自然中,忘却红尘名利得失的负累,你便可悟出其实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生命是短暂的这最朴素的道理。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原始属性和社会责任。“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只有山水才得以在天地间永存。以此为序。(即将出版)



                                                                                                                                                                                                            2014年11月27日

QQ图片20141221151648.jpg
     
发表于 2015-1-9 21: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祝贺邹老出版新。{:soso_e142:}{:soso_e17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9: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嘉兴
路边草 发表于 2015-1-9 21:00
祝贺邹老出版新书。

谢谢,问好!
     
发表于 2015-1-11 20: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本帖最后由 双口镇 于 2015-1-11 20:34 编辑

     写得精彩
     读了很有感觉

     现代人的旅行显然要轻松幸福 “的”多。
     “的”应为“得”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6: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嘉兴
双口镇 发表于 2015-1-11 20:31
写得精彩
     读了很有感觉

谢谢你的精心阅读和指正,已改过来了!再次感谢!
     
发表于 2015-1-19 20: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祝贺!
     
发表于 2015-1-21 15: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soso_e179:}恭喜恭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12-18 10:12 , Processed in 0.05451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