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措(右)和他的妻子 央视网消息:西藏山南地区,地处高寒偏远,村民居住分散,牧区孩子们上学极不方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藏族乡村教师加措坚守教学一线20年,不断提高教学条件和水平,将一批又一批学生送出大山。 “这里的群众生活条件艰苦,很多都是文盲,不能让他们的孩子重复父母的命运,唯有知识才能改变这里贫困的面貌。为了能让孩子们走出大山,我自己的那点困难挺一挺就过去了。”回忆起当年的艰辛,加措如是说。 “知识终究会改变命运” 小时候,别人都在上学,作为家中长子的加措却只能赶着牛羊在山上放牧。 夕阳下,一群群孩子结伴而归,山顶上,一双羡慕眼睛每天都在观望。加措常常因魂不守舍而弄丢牛羊,遭到父母的责骂。可最终,一句带着哭腔的“我想去上学”让父亲动容了。 那一年,加措以12岁的“高龄”走进小学一年级的教室,也是那时起,他把父亲对他说的那句“知识终究会改变命运”深深地刻在心底。 “做一名教师” 1996年,加措从西藏山南地区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扎囊县扎其乡民主村教学点,如愿成为了一名教师,而且是学校里唯一一个师范学校毕业的教师。 “我刚工作时,这里很多家庭都特别困难,家里需要劳动力帮忙放牧种地,因此孩子入学率很低,文盲率特别高。”这种情形让加措想到了自己当年上学的经历。 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他不顾路途艰难,坚持到学生家中走访,70多户分散的家庭,走完一圈他需要花费两三天的时间。他一遍又一遍地到访,对家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每天清晨,加措会早两个小时来到学校。除了藏文、汉语、数学的备课工作外,他最关心的还是那些住校的学生。有些孩子年纪小,加措和妻子及另外一个老师就教孩子穿衣服、叠被子,为他们收拾脏衣服、床单、被罩,带回自家清洗、晾晒。 班里有不少学生家庭困难,加措时常周末跑到县城,自掏腰包为他们买学习工具、衣服、药品、饼干。20年来,他每月都会拿出1/5的工资补贴孩子们,剩余的部分还要支撑一家五六口人的生活。 “今天的日子我已经很满足了,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条件要比现在艰苦得多。”加措说。那时学校没有电,甚至连一个像样的教室都没有,他不仅组织村民修缮校舍,还将自家的三间房子改造后作教室用,而一家人挤在3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 没有课桌,就砌土墩、用木板来做;缺少课本,他就跑到县城向其他学校的老师借学生用过的旧课本,经常为了借到两三个课本,走六七个小时的山路。 “接受教育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加措一直用行动践行着父亲的嘱托,将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播撒在西藏山南地区。 1999年,县里第一次扫盲(扫除青壮年文盲)辅导班成立,加措主动要求担任民主村扫盲班教师,在最恶劣的环境下有效地开展了扫盲工作。2004年,他为教学点申请到重建资金,为教学点的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从1996年到2006年,加措用了10年时间走遍山里的每一户人家,使得近30名学生重新回到课堂,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率由1993年的40%逐渐上升到2006年的100%。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师大贵州教师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加措用坚守,让乡村教育落地生根,让一个不足千人的乡村走出了70多名大学生,让他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我要做的,就是让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接受教育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他说。(文/孟利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