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竹子 于 2017-5-8 10:19 编辑
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耳朵 丹阳市折柳中心小学 江琴 “嗨,小朋友们,又到了‘柚子老师’讲故事时间了。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是……”当这熟悉的开场白响起,孩子们一个个双手平放、腰背挺直,坐得端端正正,用满怀期待的眼神听他们的“柚子老师”——我讲故事。讲台前,我时而抑扬顿挫,时而手舞足蹈,用略带沙哑的声音绘声绘色地讲述着。 近年来,儿童的阅读启蒙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我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农村小学的一年级孩子,他们大多没有识字量,不具备自主阅读的能力。他们的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工作压力繁重,有的早出晚归忙生计,没时间管孩子;有的缺乏培养孩子阅读的意识;还有一些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大多数农村家庭而言,阅读启蒙就是一句空话。如何开启农村儿童阅读启蒙这扇门?这是我时常思考的问题。要改变他们的家庭教育现状,显然不可能。教育是一种影响,或许我可以尝试着去做些什么,进而影响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耳朵”这个美好的决定源自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的一句话:“幼小的孩子要喂养,也要穿漂亮的衣服。幼小的孩子还要听故事,把童话声音放进他们心里。这会给生命、成长一个最快乐、优美的开始。”儿童的阅读启蒙往往来自于故事,故事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对每个孩子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很多次和一年级孩子聊起爱不爱听故事,他们的回答不约而同:爱,但爸爸妈妈不讲。那么,就让我来做班上四十个农村娃的阅读引路人吧,为他们讲故事,用声音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播下阅读的种子。为了让孩子们更有亲近感,我为自己换了个讲故事的身份“柚子老师”。 人的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听故事”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为此,我把“读故事”计划分为两个阶段来实施:首先,绘本为主,图文结合,边听边识。考虑到一年级刚入学,所讲内容不宜太长,最好能图文结合,最合适的非绘本莫属。讲故事时我把绘本通过投影展示出来,绘本想象的丰富、明艳的色彩、童真的画面和简洁的文字一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这一阶段我给孩子们读了一系列经典绘本:《我爸爸》《我妈妈》《爷爷一定有办法》《蚯蚓的日记》《逃家小兔》《爱心树》等等。在阅读以外,我还有另外的心思:能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认识一些简单的汉字。到了第二个阶段,一年级下学期,随着教材中识字量的增多,再加上教材之外教师有意识的识字训练,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纯粹的听教师读,而有了自我阅读的愿望。此时,读的方式开始从第一学期纯粹的听读过渡到师生共读,比如在读一个故事时,我会有意识地把人物的语言或有趣的句子让学生来读,我读大部分,把握主要的基调,学生参与其中,他们的兴致更高了。有时也采用“二重读”的方式,我大声有感情地读,学生可小声跟读。有些篇幅较短的故事,我就把“主读”的任务交给学生,你读一句我读一句,小组还能比赛读。我只是偶尔插读一两句,把握一下节奏。这一阶段,故事的内容篇幅增长,选择了一些经典的注音读物,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小猪唏哩呼噜》《木偶奇遇记》等,每天固定读一定章节的内容,一到两周读完一本。
“只有亲自领着孩子们在阅读的海洋中遨游过,才能真正体味师生共同畅游书海的自在悠闲与酣畅淋漓。”在用故事引领孩子们走进书世界的这一实践的路上,我每天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在书的滋润下悄悄成长的气息:课堂听讲更专注了,想象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发言表达更精彩了,特别是班上的“小书虫”变多了,课间会见到很多孩子在津津有味地看课外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