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春分时节,江苏徐州丰县师寨镇史小桥村美景如画,东营子河两侧干净整齐,一排排柳树已发新芽。这个曾经的低收入村,如今正走进奔小康的“春天里”。 史小桥村所在的湖西地区是革命老区,也是江苏重点帮扶片区之一。近年来,在省市各级的大力支持下,丰县坚持把湖西片区脱贫攻坚作为聚力重抓的头等大事,将工作重心、政策重点、资源力量向片区倾斜,片区面貌明显改善。 精准帮扶,“第一书记”解难题 “以前村里脏兮兮,底子薄,现在大变样。”指着村部前的一片花园,史小桥村支部书记史经峰自豪地说,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废坑,如今不仅改造为灯光篮球场,还建起电动车配件厂房,预计今年5月投产,将带动就业超过30人,为村里带来每年1.5万元租金收入。 年近50岁的史先升曾是该村建档立卡户,干了20多年砖瓦工。“身子骨好的时候,我是家里唯一收入来源,勉强够6口人的生活。”2008年,长时间超负荷的体力活让史先升患上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顶梁柱”倒下,一家子的生活陷入困顿。 “父母年迈,只能帮忙打理家里的一亩九分地,妻子做零工,补贴家用。”史先升说,自那时起,一家子全部的收入,主要紧着孩子念书用。“最紧巴的时候,两个娃儿身上穿的都是别人的旧衣服。” 县委书记娄海是史小桥村的“第一书记”,在知道史先升家庭情况后,第一时间帮史先升在镇里联系了保安的工作,而且是有“五险”保障的“铁饭碗”。 “儿子去年考上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硕士生,书记专程到家里,送来助学金,而且每次来都是解决问题。”史先升说,自己每月能领到2000多元的工资,加上地里的庄稼收成以及村里给的厂房分红,全家每年的收入超过五万元。史先升的儿子史志东告诉记者,他未来打算读博,走科研这条路,用研究成果回报社会。 防止返贫,长效机制落到位 前不久,在收听收看省扶贫开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娄海强调全县上下要求密切关注易返贫群体生产生活状况,探索建立防返贫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同样在史小桥村,村民史飞洋和妻子原本在村里经营烧饼摊,每月赚3000多元。不过,去年3月,15岁的儿子被确诊为慢粒白血病。夫妻俩靠着不多的积蓄,带着孩子四处求医。 村里当时为他们申请了低保,每月1200多元,不过这家人的生活依然困难。“虽然有医保,可很多药都不在报销范围,在苏州治疗,每月的生活开销将近7000元。”史经峰说,一年多来,各项费用已花26万元,大部分都是东拼西凑借来的钱。 “目前孩子已做了骨髓移植,希望顺利度过排异期。”好消息正不断传来,史飞洋在最近还将领到一笔6万多元的救助金,帮助全家走出困境。 这笔“救命钱”,得益于丰县今年新推出的精准防贫保险。丰县扶贫办主任刘永红算了一笔账,按照该保险相关标准,史飞洋给孩子治病中的自费费用,可得到30%的赔付,通过医保报销后的自付费用可得到40%至90%比例发放的防贫保险金。 目前,该防贫保险在丰县湖西片区试点施行的基础上已在全县推广实施,湖西片区包括史飞洋在内的67户易返贫致贫农户,将得到共计75多万元的保险救助金。 “已脱贫但收入不稳定的建档立卡农户和收入较低的非建档立卡农户,很容易因病、因学、因灾而返贫致贫。”刘永红介绍,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丰县通过政保合作,运用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建立防贫预警、处置及保障机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产业扶贫,拉动就业促增收 “菌包品种分毛木耳、平菇等,长成后每袋纯利至少1块钱。”在师寨镇菌光互补产业园,700多个菌菇大棚整齐排列,农民魏增礼家的大棚内,3.5万包菌菇长势喜人。 作为昔日的建档立卡户,魏增礼3年前在产业园里承包了一个菌菇大棚。“园区不仅免费租大棚,还负责菌菇收购,利润的七成归我们,每年纯收入超5万元。”魏增礼说。 “产业园采取‘公司+大户+贫困户’运作模式,吸纳带动低收入农户通过获取土地租让金、经营收益金、就业酬金、入股分红金实现增收脱贫,每年带动近十万人次就业。”负责这一项目的绿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本国说,虽然全县已经脱贫,但产业园的优惠政策还会延续一年,就是为了彻底杜绝返贫。 一手抓脱贫摘帽、一手抓巩固提升,丰县始终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目前,全县44695户、106926名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4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8万元,如期完成省定脱贫攻坚任务。 娄海说,今年将围绕高水平、高质量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这一目标,聚焦边缘户、脱贫不稳定户、返贫致贫风险高的群体,强化帮扶,有效防止返贫和新发生贫困;聚焦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助力集体经济发展;聚焦重点片区,补齐短板,加快发展步伐。 交汇点记者 王岩 张涛/文 康璐晨 张耀文/视频 通讯员 陈陆陆 高圆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