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在援湖北的日日夜夜,江苏援鄂医疗队员们,与死神赛跑,与病毒较量,挽救生命,这种经历成为他们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如今,他们已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虽然工作未变、环境未变,但经过疫情洗礼的他们,如今对生死、对职业却有了一番新的感悟。 南京市第一医院护理部护士长戴莲(中)上班第一天收到鲜花 争分夺秒,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 早上8点进医院,9点做手术,下午3点出门诊……这是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汪志兵结束隔离期后的第4个工作日的安排。从武汉回来后,汪志兵的休假要到5月6日才结束。“门诊、手术人手都不够,实在太忙了!顾不上休假。”在手术室门口,记者见到了刚刚结束当日第一台手术的汪志兵。回来后,医院的外科手术基本恢复正常,而他已经做了不下十台了。 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汪志兵 刚刚解除了医学隔离观察、走向工作岗位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姚欣,这几天同样也特别忙碌。“上门诊、查病房、讨论疑难病例……我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姚欣说,援湖北的45天是他毕生财富,让他懂得了团结、协作的力量,懂得了肩上“只能赢、必须赢”的担子有多么重,历练了他轻易不言弃的执着与追求。 这几天,除了准备一些科研项目的申报,教学任务的梳理,将之前负责的事务一一提上日程,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沈华还在逐渐熟悉常规的临床工作。武汉之战对沈华来说,是行医人生中比较重大的转折,他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追求更加纯粹、目标更加明确,内心有更加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在驱动我竭尽所能地治病救人。” 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沈华 让武汉经验,升华为科研成果 “回来休整这些天,我一直在反思:在援武汉日子里,有哪些宝贵经验可以总结?还有哪些教训值得吸取?我们正在做相关研究。”南京鼓楼医院副院长吴超介绍说,新冠病毒肺炎,是个全新的疾病,人们对它的了解还非常少,因此在武汉救治的每一个病例都值得好好总结。“我们已经发表了一篇论文了,还有几篇论文正在撰写中。” 长期从事传染病临床救治工作的吴超,对新冠肺炎有着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种自限性的疾病,它的周期大约是两周;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要初期及时治疗都不会有生命危险。“从武汉死亡病例来看,多集中在有糖尿病、心脏病、肥胖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这就提醒我们要把有限的医疗资源集中在重症患者身上。” “我们接管武汉医院的那个病区70例病人中,死亡两例,一例是90多岁的老人,另一例 50多岁却患有多种基础疾病。两个病例的家属都拒绝插管,否则他们不一定会死亡。”吴超说,早期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加上充足的供氧,后期给予营养支持、卧床休息,“对于重症患者而言,护理比治疗更重要。”由于该病无特效药可治,因此完全靠病人自身产生抗体消灭病毒,其实就是体内抗体产生的速度与病毒繁殖的速度在赛跑。 “我们在武汉,不仅收获了医疗成果,还收获了勇气、信心;还收获了团队友爱协作精神、收获了医患信任。”吴超说,援鄂之旅告一段落,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将继续发扬武汉抗疫精神,做好本职工作。 生死有了新感悟,更热爱医生职业 江苏省中医院ICU、国家中医医疗队(江苏)队员陈明祺说,回到工作岗位不久,自己仍然有点不适应。“每天夜里3点多,我会经常醒,因为这是在武汉交班的时间,有的时候睡到一半会梦见自己睡着了没赶得上交班,结果醒来发现已经回到了南京。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调节。此外,我们的手清洁工作也有了‘强迫症’,总觉得需要手清洁了,这些有时候还会被同事们‘嫌弃’。” 因为“手清洁”被“嫌弃”的还有江苏援湖北首批医疗队队员张海东,从武汉归来,他重新审视了医患关系:“在共同抵抗疾病的时候,并不是医生单方面的工作,更需要医生与患者双双配合,绝对信任,才可以最终取得胜利。这一次回来,我对生与死也有了更多理解。更加热爱我的职业。” 国家中医医疗队(江苏)队长、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史锁芳,一如既往地语气平和地接诊患者。“在武汉的这段经历辛苦却也是我一生中宝贵的治疗经验。中医讲究整体观和‘天人合一’的概念,在武汉的时候,我与病人面对面交流,在治疗的时候也根据当地气候和患者每人不同的身体条件观察着新冠肺炎的诸多表现。现在,我除了正常门诊外也正在整理一些自己所收集的一线资料。” 人回来了,医患情历久弥新 虽然回到南京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南京鼓楼医院的感染科的严晓敏主任,忙碌工作之余,一直牵挂着她在武汉法治过的几位重症患者。“上周我还与李大爷联系过。李大爷现在恢复得非常好,他说下半年一定带小孙子来南京看我们。” 严晓敏说,当时李大爷病情非常严重,已上呼吸机了,是鼓楼医院的团队用尽全力把他从死亡线了拉回来。“在武汉的日子里,是我们与患者相处最愉快的时光。有些患者得知我们要离开时,抱着我们痛哭。我将永远珍藏着这份友情。” “亲切、轻松!空气都是甜的,是回家的感觉。” 南京市第一医院护理部护士长戴莲,重回工作岗位后,审核实习生、统筹本院培训、发放抗疫物资……就马不停蹄地忙起来。她的办公桌上至今还摆着同事在上班第一天捧来的鲜花。灿烂的向阳花、娇艳的玫瑰花是同事们思念的表达,更是团结协作精神的体现。“无论在武汉前线还是日常工作,我们的劲都是往一处使的。” 戴莲说,回到南京后,她还会时常想起在武汉救治过的那些患者,还会用微信与他们联系,问问他们康复得怎么样了。 南京市第一医院的沈华也还和武汉当地医护人员以及治愈出院的患者保持着联系,团结合作、携手抗疫的经历让医疗队员间结下了深厚友谊。“无论是临床还是 科研,我们还会和当地医生经常交流讨论。患者恢复中有什么问题也会经常问问我们。你能感觉到他们是发自内心的信任和关心你。”沈华说,这也让他对医患关系也有了新的认识,经过疫情洗礼的医患情、战友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淡,只会历久弥新,愈加珍贵。 交汇点记者 仲崇山 王甜 叶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