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丹阳新闻网的网友,我有幸参与了7月22日这次城管执法部门和网民的互动活动。本来网友将跟随执法大队亲临拆违现场,但天公不作美,持续一个多小时的瓢泼大雨打消了这次行程。随后,网友一行重新回到市城管行政执法大队的办公大楼,网民的亲历活动以座谈会形式展开。本以为这是一场枯燥无味甚至形式主义很浓的见面会。但纵观整个过程,个人觉得还是有几点惊喜的。
首先,公众媒介意识提高。在如今“我即是媒体”的互联网时代,不管是城管执法部门还是通过网络关注城管的网友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将网络作为了解信息,获取新闻事件动态,传播讯息的一个重要平台。尤其是对网民而言,网络的开放性与匿名性一定程度上为言论的自由性与多元化提供了保障,也为“草根”的呐喊提供了“回音壁”。就丹阳新闻网的“曲阿论坛”而言,最受欢迎的板块或者说最热的板块便是“民生关注”单元。与其他板块相比,“民生关注”的主题数、帖数遥遥领先。可见,网络已成为传递民声、表达民意的重要媒介。而城管部门也正是意识到网络的这一特性,才会有意识地关注网媒、关注网民的心声。
其次,网媒“社会安全阀”作用初显。社会安全阀,是指各个社会都存在着这样一类制度或习俗,它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能为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提供某些正当渠道,将平时蓄积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从而在维护社会和群体的生存、维持既定的社会关系中,发挥“安全阀”一样的功能(摘自百度百科)。网络作为社会民意的集中宣泄地,何尝不是起着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再就22日下午城管执法部门和网民的座谈会而言,城管部门和网民代表直抒胸臆,互诉衷肠。城管部门向网民汇报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难处、问题;网民们则坦诚地提出疑问,指出城管执法的空白。这样面对面的座谈会形式,起到了沟通桥梁的作用,增进相互理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执法部门与普通百姓的矛盾。
再次,网民权利意识提升。在整个见面会中,网友们纷纷发言,就自己身边的乱摆摊、违章建筑等问题向城管部门发问。有些问题是城管部门不曾发觉的,甚至是工作中的死角。而且这些网民反映的问题,看起来和他们自身的日常生活往往关系并不密切。比如有一个网友提出的某区域景观灯早上6点多还亮着的问题,就是他晨间散步时留意到的。“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一中华“古训”的“群众基础”正在动摇。公民的权利意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在网络时代急剧提升。
最后,提两点建议: 一、增强座谈会网民的群众性、多样性。网民代表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如不同年龄层、职业、教育背景等群体,在网民座谈会或者说城管部门与网民的互动中都应该有其代表参与。这样传递的声音才全面、彻底。
二、增强网民参与城管执法的自主意识。这也是网民代表在座谈会上提出的建议。具体操作办法如:城管部门将执法时间、地点公示于网上,由网民自主、自发、随机地“突击”现场,前提是在不通知城管部门的情况下。
也有网民认为这样的活动纯粹是作秀。在我看来,只要长久坚持,作秀又如何?记得曾看到一篇新闻报道,某市的一位市长十数年如一日,沿街捡拾垃圾。媒体将此事报道后,不少网民质疑其动机不纯,似有作秀、炒作的嫌疑。但试问,如果这样的作秀能够坚持十数年,这位市长能够十数年如一日沿街捡拾垃圾,这样的“作秀”难道不会带来客观的正效果吗?市长的行为对城市市容建设、对市民环保意识的养成,没有积极作用吗?同理,如果城管执法部门能够将这一与网民互动的形式坚持下去,对于改善城管形象,增进城管执法部门与普通百姓的鱼水情谊,我相信是大有裨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