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99|回复: 24

镇江十二五规划想将扬中撤县设区!丹阳当自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0 20: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十二五规划:       (发改委主任:尹名年)
......
3、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调整优化行政权力结构,简化行政程序,提升行政效率;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削减行政管理开支,推进公务用车社会化改革;
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整合区域资源,推进扬中撤县设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完善干部选拔培养机制,推进干部跨部门、跨地区交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二是深化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大力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强化社会自治功能;
深化教育、文化、医疗等公用社会事业改革,理顺公共产品价格,进一步打破垄断,开放市场,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多元化投资发展体制;
健全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机制,保障社会和谐安定。

三是深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
探索新市镇试点,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土地集约规模经营和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发表于 2010-8-10 20: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从这个角度看,丹阳恐怕要解放了。

不过,这也从另一个方面逼迫丹阳主动投靠镇江,主动要求撤县设区。同志们啊,这样子公务员和教师的工资将再涨一大截。
     
 楼主| 发表于 2010-8-10 20: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

规划基本思路

——立足跨越,着力转型,建设现代化新镇江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转型,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环境变化,抢抓机遇,奋勇争先,谋求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理清“十二五”发展思路,提出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对于科学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引领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思路仅就“十二五”发展的重点问题提出框架性意见,具体实施内容将在规划纲要阶段提出。

一、[url=]发展背景[/url][U1]

(一)“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的环境变化,全面开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镇江”新征程,全力推进跨越发展,2007年以市为单位建成小康社会,2008年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十一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规划明确了经济增长、结构效益、人民生活、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等七大类41项指标。据测算,截止2009年底,已提前完成的21项,占51%;“十一五”末能如期完成的13项,占32%;完成有一定压力的7项,占17%,主要是结构效益类指标,反映出我市下一步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详见表1-1)。

表1-1
“十一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单位

2005

实绩

2010

目标

2009

实绩

2010

预计

经济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871.7

>1700

1672.1

190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9534

>60000

51850

62000

★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

亿元

1245.6

3000

3003

3520

★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47.1

>100

101.6

13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404.8

920

1010

130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20.6

430

488

580

结构

效益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5

>40

38

40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

%

30.1

40

30.5

33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规模工业增加值

%

25.8

40

33

35

△城市化水平

%

59.1

65

60.2

62

人民

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394

22000

20949

23040

农民人均纯收入

5916

10000

9642

10700

恩格尔系数

%

43.5

<38

39.8

38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5

<4

2.35

<4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

万人


(13)

5.2

>13

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

万人


(16)

3.3

>16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25.7

33

35.2

37.6

★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

43.9

44

48.45

49.6

文教娱乐及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

15.4

18

14.3

16

社会

发展

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

13.4

14.5

14.45

>14.5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6.3

>95

103.7

100

★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

90.2

>95

77.65新口径)

完成目标

城乡社会劳动保障覆盖面






★城镇养老保险

%

96.4

>98

98.4

>98

★城镇医疗保险

%

98.8

>98

98.7

>98

★城镇失业保险

%

98.3

>98

98.3

>9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

91.6

>97

99.9

>97

★人口自然增长率

2.08

<3

2.2

<2

资源

环境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38.7

>40

42.2

43

★森林覆盖率

%

11.8

20

20.7

21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83.8

>85

83.2

85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

吨标煤/万元

1.02

0.82(下降20%)

0.853

0.82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






★二氧化硫削减

万吨

9.37

<7.5(削减20%)

7.14

<7.5

化学需氧量削减

万吨


4.49

<4(削减10.9%)

4.69

<4

★耕地保有量

万亩

228.8

>220

232.13

>230

改革

开放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5.96

14

14.4

21

△自营出口

亿美元

20.3

45

35.4

39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50.6

>60

55.6

58

科技

创新

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1.26

2

1.9

2

全市人才总量

万人

27

39

33

36.8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47

60

42.6

完成目标

★专利申请量

2066

>3000

8007

10000

备注:

1、括号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2、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统计口径有变化,按老口径已经完成;

3、人才总量“十一五”目标调整为36.8万人;

4、带★号为提前完成的指标,带号为较有压力的指标。



2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预计2010年(下同),全市GDP突破1900亿元,人均GDP超过62000元(9000美元以上),分别是2005年的2.18倍和2.1倍,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完成135亿元和1300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87倍和3.21倍。

(2)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5年35%提高到2010年40%;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产值1500亿元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35%;工业规模效应进一步凸显,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5年41%提高到2010年50%左右。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连续七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科技进步综合实力列全省第五位,专利申请量从2005年2066件增加到2010年1万件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05年1.26%增加到2010年2%,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1%。

(3)城乡建设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深入开展“百村示范、百村帮扶”工程和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大力推进优美乡镇创建,实施万顷良田工程,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成19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300公里,建成一批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建设镇江主城。“三区建设”顺利推进,部滨水区金山湖景区全景开放、滨江旅游专线全线贯通、内江控水主体工程即将全面完成;南徐新城初具规模, 行政中心大楼正式启用,规划展示馆对外开馆,一批现代化住宅小区建成使用,路网框架基本完善;世业洲整岛开发加快推进。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大市口AB地块开工建设,苏宁广场、万达商业广场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加快建设,华地购物对外营业,西津渡历史街区保护修缮完成。区域交通更加便捷。南门汽车站顺利搬迁,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建成使用,扬溧高速、宁常高速以及沪宁城际铁路镇江段建成通车,宁杭高速、京沪高铁、宁杭城际镇江段、泰州大桥接线等重点交通工程进展顺利,五峰山过江通道积极推进。港口建设取得突破,2008年建成亿吨大港。区域供水管网实现乡镇全覆盖。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0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62%左右。

(4)社会事业更加繁荣。社会事业财政投入逐年加大, 2009年教育、医疗、社保和环保支出近40亿元,占全年财政总支出17%。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100%,人均受教育年限14.5年以上,中小学布局更加优化,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一批重大卫生基础设施,成立两大医疗集团,卫生重大疾病防控应急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新广电中心、金山演艺广场、西津渡老码头文化创意园投入使用,成功举办“大爱镇江”、“万人红歌会”、“迷笛音乐节”和市民大讲堂等活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达92%。体育事业健康发展,职工文体中心、体育会展中心加快建设,广泛开展万人长跑、全民健身等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成功举办U19男子足球联赛、象棋甲级联赛系列赛事。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城镇职工三大保险覆盖面稳定在98%以上,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7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超过99.9%。社会救助机制不断完善,弱势群体和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城乡低保标准持续提高。

(5)人民生活日益富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040元、10700元,分别是2005年的1.86倍和1.8倍。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从2005年的1.5万余元增加到2009年的2.8万元。居住条件日益改善,城市和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7.6和49.6平方米,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11.9和5.7平方米。就业水平显著提升,全民创业大力推进,五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2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5年的3.5%下降到2.5%以下。

(6)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加大环境建设投入,大力开展生态市创建,编制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2010年底达到国家生态市创建标准。推进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强化点源治理,关、转、停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有效推进节能减排,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实施“青山绿水”两年行动计划,园林绿化水平提升,新增12个开放式公园,2010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约20平方米,森林覆盖率21%左右。环境质量更加优良,空气优良天数达到89%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3.2。

3、存在问题

“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还存在以下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是区域竞争压力加大。目前,江苏沿江八市中,镇江GDP总量仅比泰州高21亿元,与常州、扬州的差距分别从2005年的432亿元和50亿元扩大到2009年的845亿元和18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我市位于末位,与倒数第二的扬州还差26亿元以上。

二是中心城市实力较弱。中心城市人口集聚不足,2008年,镇江中心城市人口为102.8万,不及苏州、无锡、常州的一半,比扬州还少20万人。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从总量看,2008年,镇江中心城市GDP629.7亿元,仅相当于苏州的23%,常州的37.8%;一般预算收入46.6亿元,仅为苏州的16.1%,常州的29.9%;从相对数字看,扬州中心城市以15.4%的国土面积,贡献了57.3%的GDP和45.8%的一般预算收入,而镇江中心城市以28.1%的国土面积,仅贡献了54.4%的GDP和44.7%的一般预算收入。中心城市与辖市抱团发展尚未形成。丹阳、扬中、句容三市产业自成体系,中心城市与辖市协作不够紧密,市场相对分割,离心化发展倾向明显。

三是要素集聚能力不强。城市化水平偏低,2009年城市化率仅为60.2%,低于苏南平均水平约8个百分点。企业信贷、证券融资能力亟待提升,镇江现有上市企业11家,占全省上市公司180家的1/18,不及无锡上市公司数1/4(2008年6月无锡上市公司总数45家),累计筹资近52亿人民币,仅占全省上市公司筹资额的1/25;2009年我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286.6亿元,不到无锡5263.4亿元的1/4。金融业欠发达,尚无地方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数量偏少;创业氛围不够浓厚,民间资本没有激活,人才总量、结构难以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发展方式亟待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根本性转变,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加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产品,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不足;产业结构偏重,服务业占比仍偏低,与苏南优化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民营经济还不够活跃,经济内生增长机制尚未形成。经济、社会建设还不够协调,城乡发展还不平衡,生态环境建设仍需加强。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与阶段性特征分析

1、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镇江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调整,高速增长的态势不再;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主义回潮和再工业化显现,全球贸易壁垒增加,贸易摩擦加大;气候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新技术革命面临重大突破,新兴产业引领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明显。

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将在结构调整中走出新一轮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驱动力仍然强劲,但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已成为贯穿“十二五”发展的主线,“调结构、扩内需、促转型”是国家宏观政策的长期取向。新技术主导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改善民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成为政府投资的主导方向。

从区域发展来看,区域经济将在竞争中加速融合发展。随着铁路高速化时代到来、长三角区域规划实施、宁镇扬同城化建设快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同城效应更加显现,合作更加紧密,分工加快形成。后世博效应将助推长三角整体继续快速发展。江苏沿江开发深度推进,沿海开发国家战略实施,区域经济将在激烈竞争中加速融合发展。

外部形势深刻变化,给我市“十二五”发展带来重要影响:一方面,国内经济走势向好,宏观政策调控有力,经济发展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和民生幸福,为我市把握新一轮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推进发展转型,实现跨越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长三角一体化加速,宁镇扬同城化推进,为我市承接高端产业转移,优化资源配置,参与区域分工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提供良好机遇;新兴产业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我市可以在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寻找更多发展先机。另一方面,“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趋势难以在短期内得以扭转,我市外向型经济继续面临挑战,外需减弱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不容低估;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我市推进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更加紧迫;区域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同城化效应同时也加剧要素资源向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集聚,我市仍面临较大的要素集聚挑战,亟需构筑新的竞争优势。

2、阶段性特征分析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镇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呈现出低-高-低-高的曲线发展特征:

第一阶段,1978-1992年,以乡镇工业为代表的苏南经济蓬勃发展,镇江总体发展速度没跟上苏锡常步伐,这一期间GDP年均增幅11.9%,比苏、锡、常三市平均水平差1.8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1988年被扬州赶超;

第二阶段,1993-2000年,镇江依托沿江优势,大力发展港口型经济,先后引进金东、奇美、国亨等一批外资企业落户,发展壮大索普等一批地方企业,全市经济总量快速提升,发展势头加快,这一期间GDP年均增长16.2%,高于苏、锡、常、扬、泰五市,2000年,镇江跨入苏南方阵;

第三阶段,2001-2008年,与苏南及周边地区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互动发展步伐相比,镇江未能保持大项目建设的良好势头,发展速度又开始回落,GDP年均增速13.8%,落后于苏、锡、常和泰州,仅比扬州高0.4个百分点。这一时期,镇江不仅与苏南其他城市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而且主要经济指标也相继被扬州和泰州赶超。2000年,苏州GDP是镇江3.64倍,2008年扩大到4.76倍;泰州一般预算收入2006年超过我市。

第四阶段,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面对日益扩大的差距,市委、市政府提出跨越发展的目标,狠抓大项目、大投入、大建设,2009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快于沿江八市,发展速度与苏南其他城市差距拉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十二五”时期,镇江发展仍然面临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一是跨越发展的形势逼人。面对巨大的区域竞争压力,“十二五”期间,镇江能否抢抓新一轮发展先机,把握“十一五”后两年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后发先至的目标,不仅决定着在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关系着镇江300万百姓的幸福大计。二是转型发展的要求紧迫。转型已成为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命运的重大问题,是国家下一步发展战略重点,也是新一轮长三角城市竞争的焦点,镇江只有加快重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转型发展,方能营造新一轮竞争优势,实现跨越发展。三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按照国家中长期发展“三步走”战略,以及省委省政府“两率先”要求,“十二五”是镇江与其他苏南城市同步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因此,“跨越”、“转型”和“现代化建设”是镇江“十二五”发展的三大时代任务。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跨越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环境保护为优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大力实施产业新兴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主战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升级,实现富民强市的根本发展目标,打造经济发达、社会文明、民生幸福、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镇江。

——产业新兴化,就是要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产业转型,构建技术先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在积极运用科技、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抢占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升级的先机,实现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城市现代化,就是要围绕建设山水花园城市的战略目标,突出城市内涵和功能的现代化,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发展转型。要迅速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功能、做强城市经济、提升城市品牌,增强城市对各类要素的集聚、承载能力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城乡一体化,就是走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大城市、中小城市、新市镇、新农村协调互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全面转型。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人口、产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在城乡之间合理布局,建设覆盖城乡、普惠型、现代化的新镇江。

(二)基本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镇江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跨越发展原则。坚持好中求快,奋力赶超,努力实现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双重跨越。继续依靠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抓发展的核心要素,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着力解决当前镇江发展中存在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层次不高的核心问题,提升区域经济和城市竞争力。相关规划指标要充分体现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核心指标与周边地区相比要有奋进性。

2、创新驱动原则。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把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积极抢占新技术产业制高点,全面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由资源驱动型发展向科技、人才推动型发展根本转变,形成区域发展的持久动力,争创新一轮跨越的新优势。

3、绿色增长原则。把绿色增长作为长期战略取向,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既要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又要积极引导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山水生态镇江,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4、和谐共享原则。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把民生作为“十二五”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充分分享发展的红利。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优先保障民生,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提高社会福旨,促进社会公平,提升城乡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发展目标

根据我市“十二五”发展的主题、主线,在“十二五”发展目标的设定上,既要体现跨越发展的现实形势需要,又要为发展转型预留空间;既要体现奋进性,又要有可能性。

1、总体目标。按照“跨越发展、后发先至”的总体要求,“十二五”发展的总体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其他苏南城市同步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二是基本建成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

按照上述总体目标,初步测算“十二五”GDP年均增幅确保12%,争取13%。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体现跨越发展的要求。据了解,目前,省“十二五”GDP增幅初定9%以上,周边各市也都在11%以上,我市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自加压力,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二是体现发展的可达性。我市“十一五”规划目标是13.5%以上,2006-2009年的年均实际增长速度14.3%,除2008年受金融危机冲击外,其他年份同比增速都在13.5%以上。“十二五”争取目标13%经过努力是完全可能达到的。三是体现转型发展的要求。12-13%的速度为转型发展预留了应有的调整空间。

2、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设定既要与国家、省规划相衔接,又要体现镇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求,约束性指标严格与国家和省相一致。初步提出以下五方面:

(1)经济发展。“十二五”末,全市GDP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翻,总量突破3800亿元;人均GDP力争12万元(约1.8万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力争3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

(2)结构调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居民消费、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比重、高效农业、产业增加值率等指标显著提高。

(3)民生幸福。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万元和2万元以上,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分别不少于25万人。

(4)科技创新。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3%,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百万元GDP专利授权数和发明专利申请数、科技进步贡献率、万人科技人才数以及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等指标均显著提升,对外技术依存度显著下降。新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

(5)生态文明。城乡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建成区人均绿化面积进一步扩大,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削减和碳排放量达到国家和省下达目标。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继续提高,空气质量继续改善。单位GDP占用建设用地继续下降,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省定要求。

三、重点任务

“十二五”期间,针对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推进五大转型,努力促进五大提升,奋力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

(一)推进产业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

“十二五”期间,要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自主创新,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导,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创新作为推动产业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着力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加大创新引导,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能力,建成创新型城市。

一是强化创新投入。积极构建政府、企业与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扶持,确保科技经费稳定增长,并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积极运用财税等政策激励,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使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新投入,鼓励高科技成长型企业创业板融资,做大风险投资规模,增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3%。

二是加大创新型企业和项目引进力度。舍得给条件、给政策,加快引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高技术、成长性企业和项目,支持和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在镇建立研发中心,把开放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积极吸引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镇江设立分校或科研分支机构、创办科技企业,或实施产学研政“创新联盟”,促进其最新科研成果在镇江转化并产业化。建设一批特色创新产业基地。

三是扶持本地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集中优势资源,设立创投基金,鼓励本地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联合攻关、委托开发、技术嫁接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研发或二次创新,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信息工程、节能环保等我市重点产业的关键领域,组织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成果专项项目,形成一批重大专利和知名品牌,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实现企业发展转型。

四是优化创新服务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发展知识产权交易、专利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强化技术研发、产业转化、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育培养四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生产力促进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工作站、大学科技园和各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十二五”期间,力争每年新增“三创”载体100万平方米。

五是建设创新型人才高地。实施“人才集聚工程”,以优厚的待遇、优美的环境、优良的服务吸引、吸纳一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优秀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海内外领军型人才团队落户镇江。健全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激励机制,形成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标准。促进全市人才总量不断壮大,人才结构更加优化,到2015年全市拥有人才总量达到5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各类实用人才达到17万人。

2、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根据国家、省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结合镇江实际,按照产业基础好、比较优势强、发展前景广的原则,集聚创新资源,突出技术进步,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工程、航空制造、电子信息五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爆发式新增长点;注重培育生物医药、低碳环保、物联网等潜力大、成长快、市场前景好和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力争“十二五”期间形成新竞争优势。2015年,五大新兴产业销售力争翻两番以上,年均增长35%以上;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左右,形成3个千亿元以上产业。

新材料。重点加快特种碳纤维、高温合金和光电子材料等产业发展,注重培育医用材料、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等前沿技术领域、高成长性新材料产业,扶持和培育一批新材料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建成国内重要的碳纤维生产和应用基地。

新能源。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能装备制造、核能装备制造、生物质能等产业,积极开展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

海洋工程。重点加大船舶配套设备和核心部件制造,大力发展海洋多用途特种船舶、深海水下工程技术装备、海洋石油平台及模块等海洋工程产品。

航空制造。重点以镇江航空产业园等为载体,大力发展以航空材料、航空配套机械、航空电气和大型部件加工组装等为主的航空配套产业,推动小型飞机制造发展,建成长三角重要的航空配套产业基地。

电子信息。重点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传感网、智能电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及电子元器件等产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爆发式增长。

3、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坚持国际化引领、市场化推动、信息化提升、城市化带动、集聚化发展方向,突出关键领域,强化资源整合,加大政策引导,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旅游、高端商贸、文化创意、科技信息、现代金融等六大产业,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服务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层次提升,逐步构筑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实现服务业的跨越式增长。“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5%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苏南平均水平。

现代物流。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培育做大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企业,建设一批信息化程度高、服务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基地,通过错位竞争,逐步形成以钢材、成品油及液体化工品、粮食等港口物流为特征的长三角重要区域物流枢纽城市。重点打造惠龙钢铁物流、大港综合物流、扬中石化物流三大港口物流中心;在官塘桥、戴家门和丹阳的河阳镇等重要交通枢纽地带,加快大型物流集散地建设;依托产业基础,建设一批专业产品交易市场。

现代旅游。理顺管理体制、整合旅游资源、强化景区建设,提升运作水平,实现“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目的地。重点建设一批旅游精品、名品,形成以“南山养生、北水度假”为重点的城市旅游品牌,建成5A级景区3个;围绕旅游六要素,进一步增强旅游配套,完善旅游市场,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加强旅游宣传,强化项目运作,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力争“十二五”期间成功运作1-2个年吸引人气100万人以上的体验休闲类旅游项目,引进2-3家专事旅游投资管理的战略投资者。

文化创意。加强城市文化内涵挖掘,重点围绕渡口文化、三国文化、隐士文化和白娘子神话等镇江文化特色,强化产品创意和项目包装,实施文化重点工程,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经典文化创意品牌;以资本为纽带,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和骨干企业,推进民间文化投资,做强文化产业实力;加强西津渡文化创意产业园、南山文化休闲园、丹阳文化产业科技园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载体建设,发展文化新兴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高端商贸。强化布局规划引导,培育重点骨干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的运营商和知名品牌,发展品牌直销经营、商业综合体等新型业态,提升消费服务层次,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吸引力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中心城区重点打造“一主五副”六大商贸中心,高水准建设一批应用信息化技术、有产业支撑的专业大市场。高标准规划高铁站、城际轨道站周边的商贸开发,设置招商门槛,提高开发标准。

科技、信息。重点发展船舶设计与系统管理、流体机械和内燃机设计、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嵌入式软件、网络与数字增值服务、动漫游戏等科技信息服务业,打造船舶服务外包特色品牌,争创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积极扶持各类工业设计主体快速发展,加快镇江软件园、镇江集成电路设计园、江苏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等一批载体建设;完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功能完备、运作高效的网络化服务体系,提升科技信息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现代金融。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开放,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建成区域性资金集散中心、结算中心。

4、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按照“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产业利润最大化”的思路,推进制造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端制造,建成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十二五”期间,力争先进制造业销售年均增长30%以上,先进制造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超过80%,新增年销售100亿元以上企业15-20家。

(1)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坚持“优化增量”与“调整存量”并举,继续加大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品牌的基地型、龙头型企业,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重点打造重型装备、船舶及配套、汽车及配套、电力电器制造、工程机械制造等五大装备制造基地,培育和延伸航空配套、风能装备和海洋工程装备等重点产业链,提升地方基础制造和配套能力,将镇江打造成长三角重要的装备配套基地;加快化工、造纸等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鼓励企业优化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发展高端产品,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绿色化、高新化、集中化发展。严格控制化工园区外新增化工项目,坚决杜绝破坏环境的产业和项目落户镇江。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打造品牌为重点,促进眼镜、自行车、食品、纺织服装、木业加工等传统制造产业的优化升级,鼓励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品牌化和标准化建设,形成专业化分工程度高、地方配套能力强的特色产业体系,力争“十二五”末,新创5个驰名商标,产业附加值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

5、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围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积极发展基于现代科技水平和面向都市为主的现代高效农业。一是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推进农村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引导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业附加值。二是大力发展集经济、生态、旅游、科教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型农业,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三是按照“科技化、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的原则,加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将园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充分发挥园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四是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6、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集中、集约、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强化空间开发管制,加大产业布局引导,提升空间科学发展能力。制造业,在提升优化沿江产业布局的同时,加大沿沪宁高速公路及支线、沿扬溧高速、沿泰州大桥引线等重要交通干线两侧产业开发,加快布局沿运河产业带,推进全市制造业由沿长江“一”字形布局向南部纵深发展,形成沿江主轴和多条纵向发展轴相配套的产业发展态势。服务业,依托镇江中心城区和三个辖市主城,形成一个中心、三个组团的主布局结构。现代农业,要因地制宜,重点发展城市近郊都市型农业、丘陵山地经济林果及特色种养殖、平原圩区优质粮食、沿江特色水产等四大板块,发挥经济和生态双重作用。

(二)推进城乡转型,提升统筹发展能力。

按照山水花园城市的定位,着力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和带动力。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互动发展,建设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充分和谐的现代化新镇江。

1、建设山水花园城市。重点围绕硬件现代化、软件信息化、空间集约化、服务效率化、城市文明化、环境生态化的目标,全力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完善城市管理,做强城市经济,做响城市品牌。

(1)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按照“西进南扩北延东整合”的总体思路,加快“一城两翼三区四组团”城市框架构建,改变沿江带状布局现状,实现由单核带状向多核块状组团发展模式转变,提升城市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和空间生长能力。

西进,加快主城西部开发建设,整体规划润扬大桥以东、312国道以北的土地综合利用,以南徐新城和润州区政府建设为重点,带动西部板块的整体活跃发展;南扩,以京沪高铁站建设为契机,加快檀山路两侧、312国道周边,特别是檀山路和九华山路与之间的土地开发,打通南徐新城与丹徒新城之间的联系,使丹徒新城尽快融入市区,更好发展,也使镇江主城越过南山,向南拓展,直面沪宁经济走廊;北延,将长江及湿地真正利用为城市发展的资源,高标准建设北部滨水区和世业洲旅游度假区,形成城市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板块,打造镇江不可复制的、城市滨江闪亮品牌;东整合,推进城市东部发展板块整合,调整现行区划管理,使谏壁镇融入大港整体规划发展,形成合力,使丁卯融入主城一体化发展,打造城市次中心。

“一城两翼三区四组团”,就是打造以镇江主城为核心,高资和大港为两翼,北部滨水区、世业洲度假区、南山风景区为主要生态旅游空间,老城、南徐新城、丹徒新区以及丁卯新城四个功能组团的城市主骨架,形成山、水、城相融,开放式城市结构,实现城市的“可生长”。2015年,镇江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以上。

(2)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按照长三角重要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完善城市交通集散、生活居住、休闲旅游、生产服务等主要功能,建设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现代文明智慧城市。重点加强以水、电、气、路、信息、通讯等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市精致化管理,加大生态镇江、文明镇江、安全镇江、诚信镇江等“软环境”建设;大力发展都市旅游,做强旅游经济;加强城市金融保险、中介咨询、信息服务、现代物流、软件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建立人才高地,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对制造业发展的服务与支撑作用;加强城市数字信息系统集成,建立传感信息中心,推进三网融合,建设数字镇江,积极融入智慧地球发展。

(3)打造城市亮丽品牌。围绕建设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目标,着力彰显城市个性,构筑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品牌,创造城市发展新优势。依托别具一格、不可复制的山水生态资源,运用现代理念,高起点、高水准地进行花园式雕琢,打造沪宁线上最美、最迷人的山水花园城市品牌;依托深厚传奇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保护性开发,运用影视制作、动漫设计等现代手段,传承、扩展与宣传渡口、三国、佛教等文化特色,彰显山水花园城市的独特文化内涵;依托相对丰富的科教资源、沪宁线上紧依南京近邻上海的区位条件和相对优良的生活及生产环境,引进高端人才,优化人口结构,打造国内知名的、长三角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型花园城市。

2、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以规划为引导、城镇化为主线、新农村建设为核心、新市镇建设为示范,着力推动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均衡、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权利上的平等,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活力。

(1)统筹城乡规划。结合新市镇建设,编制完成城镇和全部行政村建设规划,实现规划管理乡镇及行政村全覆盖,构建城乡一体规划管理体制。

(2)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市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向周边村镇延伸,统一规划建设城乡能源、交通、通信、水利、流通、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统一运营管理的新型城乡基础设施体系。

(3)加快配套改革,推进城市化进程。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迁移政策,放宽落户标准,通过“宅基地换住房,土地经营权换社保”等方法,引导人口向城市和城镇集聚;积极推进就业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配套改革,推进城市公共服务覆盖全体常住人口,解决农民工进城的后顾之忧。到“十二五”期末,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

(4)推进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优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城市公共资源向农村延伸,重点加强农村教育、就业培训、社会保险、医疗保障、文体活动等公共事业投入,逐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产品二级批发市场,引导和鼓励发展各类农合组织,发展农业经纪人队伍;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探索以农民的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物向金融组织贷款的具体办法,扩大农民融资渠道。

3、优化人口和城镇布局。构筑由镇江中心城市、三个辖市主城和若干重点中心镇(含新市镇)组成的功能配套、互动发展的三级城镇体系。丹阳市和句容市加快建设中等城市,扬中加快整岛城市化进程。在继续打造沿江和沿沪宁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城镇密集带之外,依托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重点加快句容郭庄、丹徒上党、辛丰、新区姚桥等交通要道口城镇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三集中,建设新市镇试点。合理引导人口向城市、重点中心镇和新市镇集中,提升城市化水平和集约利用资源,构筑与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城镇、人口布局。2015年,镇江“一城两翼”的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20万人左右,其中主城区人口达到100万人左右;丹阳、句容和扬中三个次级中心城市共承载人口80万人左右;其他30多个重点中心镇(含新市镇)平均承载人口2万人左右。全市总人口达到325万人左右,其中城市化人口228万人左右(城市化率按70%计算)。

4、构筑现代化大交通。以高铁、城际轨道、过江通道等多种区域大交通建设为契机,加强铁、公、水等多种运输方式整合,建立以重大功能性枢纽设施和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为支撑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提升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和区域服务能力,增强对扬州、泰州等周边地市以及丹阳、句容等下属县市的吸引力,提升区域枢纽地位。重点加强与南京、苏锡常城市轻轨系统的规划对接,推进五峰山大桥、连淮扬镇铁路、沿江铁路以及宁镇扬轻轨等对外交通骨干工程建设,提升区域通勤效率。实施312国道外移,构建主城南部绕城快速交通网。加快以大港四期、高资、扬中西来桥通港铁路以及一批万吨级以上码头为重点的港区建设,增强港口配套功能,做大港口物流企业,提升镇江港口交通地位。城市内部加快构建以南山为中心、沟通四个功能组团的多通道、复合型立体交通网络,促进城市要素资源的快速流动和集聚,形成组团间的有机分工与发展。加强主城与高资、大港两翼间的交通建设,形成以BRT、PRT和轨道交通等大运量交通为主的快速交通走廊。加大城市道路向农村辐射的深度和广度,构建与新农村相适应的现代化农村道路网体系。

(三)推进社会转型,提升和谐发展能力。

着力改善民生,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最关心、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和潜力,实现和谐发展。

1、提高居民收入。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机制,积极调整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稳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薪资水平,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鼓励增加居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2、促进充分就业。坚持就业优先的发展政策,注重发展吸收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中小技术企业,努力扩大就业岗位;加强政策扶持,鼓励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的自谋职业;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大学毕业生、下岗职工和进城农民工等三类人群的劳动就业和创业能力培训,促进充分就业和提高就业层次。

3、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所有人群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内容为主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新农保、新农合、农村低保为重点,逐年增加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逐步提高城乡保障水平。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对老弱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建立完善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通过建设单身公寓、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公有产权房等多种形式,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人员以及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

4、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按照扩大供给、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率、促进公平的原则,强化政府投入,鼓励社会参与,加大机制改革,推进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教育方面,重点推进教育改革,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和模式。保障教育投入,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发展,发挥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建设学习型城市。

文化方面,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强化文化产业引导。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演艺、文化旅游、文化信息服务等产业,引导社会资本向优势文化产业流动,集中力量实施若干重点文化建设工程,打造全省有位置、全国有影响的城市文化名片。

医疗卫生方面,以公立医院改革为核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基本药物制度体系,形成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公共安全方面,以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为核心,完善公共信息网络和数字化管理平台,提高各类突发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理能力。加大食品药品监测力度,确保城乡居民食品药品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平安镇江。

(四)推进生态转型,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绿色增长,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环境治理,加大生态建设,促进资源集约开发,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努力构筑人与自然充分和谐发展的生态化镇江。

1、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小钢铁、小水泥、小化工等落后产能,关停小火电机组,加快发展百万燃煤机组“上大压小”;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能效空调、冰箱等日用产品,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试点;引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积极倡导低碳节能的文明生活方式,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减少生活污染。

2、加强环境治理。加大环保投入,健全环保机制,实施长效管理,巩固生态市建设成果。设立专项引导资金,鼓励企业加快技术革新升级,减少污染排放,确保各级环保投入占GDP比重超过3.5%;重点加强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治理保护,严格环保监管责任,对饮用水源地和集中取水口实行24小时在线监控,确保饮用水安全,有效控制建筑扬尘和污染气体排放;加大重点区域环境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排放,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推进太湖流域有效治理;适度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统筹排污费使用管理。

3、加大生态保护。重点保护建设好市域内山体绿地、江河滩涂、水道库区等自然生态系统,加强沿河、沿路、沿高压线走廊等生态林网建设,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实施“500米见绿”工程,广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家园、绿色单位活动,提升城市生态功能和环境承载能力;加大农村生态建设和维护,实现全市优美乡镇全覆盖,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生态环境。201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5%,人均绿地占有面积达到16平米以上。

4、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加快制定规划和政策,逐步调整高化石能源依赖、高CO2排放的经济方式,推进关键生产要素向低碳环保及其关联类产业集聚,引导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开发、设备制造和低碳能源生产,积极融入全球低碳产业链联动发展。将循环经济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积极引导和推进企业内部、产业间、园区内建立多层面的循环生产系统,培育三次产业内部及相互之间的生态产业链。以企业和园区为重点,积极做好低碳、循环经济的试点与推广,建设一批低碳、循环经济骨干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原则上,新建和在建工业园区都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布局。

5、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强国土综合整治,推进万顷良田工程,提高工业用地投入产出标准;加大土地整理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全面推行岸线资源有偿限期使用,调整优化岸线功能布局,推进岸线资源集约集聚利用;推进区域集中供水,优化调整饮用水源地布局;积极发展节能型工业和节水型农业,减少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资源消耗;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实施垃圾分类收集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

(五)推进开放转型,提升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提升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1、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资”与“引智”并举,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推进开放转型,提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一是提升“引进来”水平。按照产业新兴化要求,突出招商选资,提高引进门槛,重点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规模大、带动性强的基地型龙头企业和项目;积极创造条件,汇聚优质资源,引进总部经济、研发机构、销售中心和各类高端产业落户镇江;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注重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各类创业团队到镇江创新创业。

二是增强“走出去”能力。鼓励有实力的重点骨干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国经营及投融资,积极与国外大公司进行资本合作和技术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做大做强;充分重视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实施科技兴贸和出口品牌战略,抓好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和壁垒,推动外贸发展转型,提升参与全球分工、融入价值链高端的能力。

三是实现开发区发展的重大突破。针对我市开发区发展普遍存在的建设投入不足、产业项目少、发展水平低、带动能力弱等突出问题,着力强化开发区资源整合,集中力量发展壮大以省级开发区为重点的优势园区,加大功能配套,提升产业集聚吸纳和承载能力;改革开发区现有管理体制,重点完善发展激励机制,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建立利益分享机制,促进镇江新区与谏壁、高桥,润州工业园与高资开发区、句容沿江工业园的整合发展,试点乡镇工业异地集中发展模式,形成开发区整体发展的跨越。

2、推进全民创业和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以国家级创业城市创建为抓手,积极营造创业氛围,弘扬创业精神,加强创业服务业,优化创业环境,强化创业扶持,鼓励引导各类劳动群体开展自主创业。“十二五”期间,全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户数年均增长25%,注册资本年均增长50%。大力拓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建设信用担保、信息网络、人才培训、创业辅导、法律援助、行业协会六大体系,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优良环境。重点加强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科技创新不足、市场开拓渠道有限等突出发展问题。

3、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行政权力结构,简化行政程序,提升行政效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削减行政管理开支,推进公务用车社会化改革;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整合区域资源,推进扬中撤县设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完善干部选拔培养机制,推进干部跨部门、跨地区交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二是深化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大力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强化社会自治功能;深化教育、文化、医疗等公用社会事业改革,理顺公共产品价格,进一步打破垄断,开放市场,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多元化投资发展体制;健全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机制,保障社会和谐安定。三是深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探索新市镇试点,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土地集约规模经营和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四、主要支撑条件分析

1、投资支撑

“十二五”期间,镇江总体上仍处于大投入大发展时期,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左右,累计五年完成投资约1万亿元。为此,需要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积极引导和激活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我市建设。同时,要着力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重点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民生工程等投资规模,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2、土地支撑

根据《镇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送审稿),预计“十二五”期间,镇江耕地保有量在245万亩以上,基本农田208万亩左右,建设用地规模约为130万亩,新增建设用地约5.2万亩,从“十一五”用地情况看,“十二五”新增用地规模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此必须稳定增量,盘活存量,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单位土地投入产出率。

3、人才支撑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城市,预计需要新增各类人才总量约17万人,其中高级职称以上专家6000人以上。为此,要在着力加强地方人才培养使用的同时,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出台政策,引进外来人才落户镇江,服务镇江;另一方面,抓住交通高速化时代到来的契机,积极制定柔性人才使用机制,充分借用南京、上海等地的人才资源,为我所用。

4、项目支撑

初步考虑包括产业工程、基础设施工程、民生工程、环境工程、科技创新工程等五大类。具体项目另排。

发表于 2010-8-10 21: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丹阳撤市建镇……
     
发表于 2010-8-10 22: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雄起还是“附逆”,丹阳急需选择。
     
发表于 2010-8-11 20: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丹阳得挺住!
     
发表于 2010-8-11 20: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悲哀!悲哀!悲哀!
发表于 2010-8-11 22: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最后只剩下丹阳,好事情
发表于 2010-8-12 10: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丹阳风头差不过已经盖过镇江了,镇江还有脸混啊?(我好多外地的同学都认为镇江是隶属于丹阳的{:5_114:})
发表于 2010-8-14 15: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老百姓日子会好过些!{:1_175:}
发表于 2010-8-14 15: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10# 井底青蛙

为什么丹阳总要趋炎附势?
要是归常州,我第一个反对,还不如原封不动。
丹阳需要的是独立(计划单列)
发表于 2010-8-20 22: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丹阳要想摆脱镇江的"纠缠",经济要更强大,企业要做大,城市要向南向东发展(开发横塘-陵口新市区)!
发表于 2010-8-22 11: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1_191:}{:1_189:}
     
发表于 2011-11-14 15: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4_436:}
     
发表于 2011-11-14 15: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丹阳被镇江踢掉才好呢!!!
     
发表于 2011-11-14 15: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这个啥主任的,名字有些熟啊
发表于 2011-11-14 15: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怕瓦落地 发表于 2010-8-10 21:34
丹阳撤市建镇……

{:1_168:}
发表于 2011-11-14 19: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天津
怕瓦落地 发表于 2010-8-10 21:34
丹阳撤市建镇……

这个建议好!

如果建了镇,咱就是中国最富裕的镇。
发表于 2011-11-14 21: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扬中老师爽了。
     
发表于 2011-11-14 22: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1_47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11-29 01:10 , Processed in 0.09116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