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交通改造应尽快纳入十二五规划 鸟瞰丹阳老城区,丹凤、南环、西环、北环四条外环路围成了一个口字,而以新民、城河、东门外大街、中山四条城内主干道则构成了一个木字,两者相拼组合成了一个大大的困字。随着我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交通路网结构始终没有改变,再加上规划理念落后,城内主干道两旁居民小区星罗密布,商业网点过度集中,停车难、行车难的矛盾已日益突出,交通事故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也许有人要说,这不足为奇,交通问题本就是所有城市的通病,甚至有些城市的交通比我们还不如呢,要怪就怪现在的有车一族太多了。笔者认为这绝对不是理由。原因有三:一是尽管我市的有车一族越来越多,去年的上牌车辆甚至突破了万辆,但与东部地区的县市相比仍有差距,如宜兴去年的上牌车辆就突破了2万辆,比丹阳多了近一倍,但交通仍比丹阳通畅。二是丹阳的外来车辆较少,试想如果丹阳老城区每天从外地多流入几千车辆,状况会是如何?如果要大力发展旅游、物流、服务等产业,新民路、城河路上每天聚集几十辆大巴,其景象又是如何?丹阳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吗?三是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致使车流量的增强应是社会趋势,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应该未雨绸缪,深入调研,及早布局,不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即使百谋有一疏,也应迅速反应,及时行动。但如果问题已经很严重了,还在搪塞自己的无为,那就很不应该了。 城市要加快发展,交通顺畅是其先决条件。我们一直以交通发达的城市形象来对外展示,如今城际高铁已经开通,京沪高铁也在丹阳设站停留,外部高速通道已经打开,因此内部的通道也必须通畅,并与之对接,才能分享同城效应带给我们的“红利”。为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对老城区交通的改造及整治这一问题及早摆上议事日程,专题调研,尽快拿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十二五期间,以丹阳老城区交通改造为契机,构筑新老城区之间、市区和各乡镇之间、区内路网与外部高速通道之间便捷、快速、通畅的交通网络。根据笔者的初步调研,要想根本解决丹阳的市内交通难题,至少必须上马“212”建设工程,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具体是: 1、东门外大街和中山路两条老城区主干道向西延伸至312国道,彻底改变困字形的路网结构。先期解决东门外大街的延伸工程,且目前具备最佳的解决时机。理由是,延伸段所经历的路段分别是华阳路与水关路之间路段(该片区正处于拆迁期)、姜家园路段(只须拓宽)、西门片区路段(需要拆迁打通),然后与血站附近的路段(丹句路)相贯通。这条路目前建设的成本为最小,投资效益最大,也最具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结合西门片区的改造,做好中山路向西延伸工程的可行性研究论证,严格控制延伸路段附近的建设规划,一旦条件成熟,立马开工建设。 2、加快建设一个统一调度、覆盖全市城乡、与外部高速通道相连的客运中心。一个小小的县级市,汽车站居然有三个,一多就散,也很不方便。偶尔乘车外出的本地人一般都找不着北,更不用说初来乍到的外来客了。客运中心是城市窗口,也都处于进出方便,交通畅达的区域。因此,客运中心必须重新选址,合力打造成一个真正的中心。建议在皮革商城原址建客运中心,既与城际高铁站相互辉映,也方便外来人流进出眼镜市场。 3、建设北二环、122省道两座跨铁路和运河高架桥。新老城区的交通对接是个大问题,对接得好,铁路和运河就是两道城市的景观,对接得不好,就是城市的两道裂痕。天堑都能变通途,何况运河乎?为了长远计,认准了的事,该花的钱必须花。在这点上,小脚女人走路,唯唯诺诺,缩手缩脚等都会造成明天的包袱,未来的无奈叹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