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64|回复: 6

[原创]问《南方周末》:“手机”来自日语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8 18: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随着胡主席访日,在中国再次掀起了日本热,在媒体纷纷开辟专题对此加以报道和讨论的时候,《南方周末》也于2008年5月7日发表了题为“日本在中国的真实存在”的长篇文章。作者李海鹏先生在文章中为了强调日本在中国的真实存在,竟然把“手机”这个纯粹的汉语词汇凭空说成是来自日本,也就是来自日语,让我深感诧异。为了说明问题,特将原文相关部分转载如下:

 

 “手机”这个词也来自日本。对于极端民族主义者来说最糟糕的事情是,每当他们愤怒地提及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时,就在无知无觉中使用了“日货”——“历史”这个词同样来自日语。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李海鹏先生明确无误地把“手机”这个百分之百的中国人发明的汉语词汇说成是来自日语。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先生公开发表的文章《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他在文章中说: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是很惊人的。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我们用以思考、演说、写作的概念中,有70%是日本人所营造”。

 

2003年,我发表了“汉语中有70%的外来语吗?”一文,针对王教授的错误观点进行了系统的反驳,并曾在文中专门以“手机”一词为例,反驳王教授的“电话”一词也是来自日语的观点,因为日语中从来不存在“手机”这个词汇。没有想到5年后的今天,《南方周末》这样权威性的报纸,居然刊载了“手机”这个词汇来自日语的荒唐观点。不知道李海鹏先生的这个错误观点是不是受了王彬彬先生当年的误导?

 

根据“上海档案信息网”上的资料介绍,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电报, 1868年上半年,美国旗昌洋行就在上海虹口该行所在地和法租界金利源码头货栈间,建成一条长达8里的电报线路,是为上海租界电报业开端。1871年1月,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要求工部局允许该公司在租界竖立电杆并建立一条通过租界的线路。

 

1876年,由美籍英国人贝尔发明。电话在上海的应用只比电话诞生迟了1年。1877年,上海轮船招商局为了保持总局与金利源码头的联系,从海外买了一台单线双向通话机,拉起了从外滩到十六铺码头的电话线,这是上海出现的第一部电话。

 

根据这段历史资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是从欧洲直接引进了电话,而不是从日本间接引进了电话,而且,在电话引进中国之前,中国已经有了“电报”公司,那么根据电话的特色,将英语“TELEPHONE”直接翻译成“电话”,是顺理成章的事,也是符合汉语引进外来词汇的基本特点的,即注重“意译”,而不是注重“音译”。

 

相反,日语引进外来词汇的基本特点是“音译”而不是“意译”。比如,日语在将英语“TELEPHONE”这个词引进的时候,就是根据这个英语单词的发音翻译成“テレホン”或“テレフォン”,直到今天还在继续使用。在今日日语中,也有“电话”这个词,我猜想可能是从中国学过去的。但是直到今天,在日语中还没有出现“手机”这个词,今后会不会也跟汉语学习,从中国引进“手机”这个词,我不知道。在今日日语里面,“MOBILE TELEPHONE”这个词日语是翻译为“携带电话”,或简称为“携带”。

 

参考其他与电有关的词汇能更加看清中日两国语言在翻译引进现代产品时的用词不同:英语“TELEVISION”的汉译词是“电视”,日译词是是“テレビ”;英语“COMPUTER”的汉译词是“电脑”,日译词是是“コンピューター”;英语“DRIER”的汉译词是“电吹风”,日译词是是“ドライヤー”;英语“BATTERY”的汉译词是“电池”,日译词是是“バッテリー”;英语“CABLE”的汉译词是“电缆”,日译词是是“ケーブル”;英语“CONDENSER”的汉译词是“电容”,日译词是是“コンデンサー”。

 

强调日本在中国的客观存在是可以的,但是毫无根据地将纯粹的汉语词汇“手机”捏造为是来自日语的词汇,就不应该了。尤其作为一家全国知名的报纸,也以讹传讹地在客观上散步这样的错误信息,就更不应该了。希望作者和报社能对此加以核实更正,及时消除不良影响。

 

1,《日本在中国的真实存在》的相关连接: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11/1

 

2,《上海近代电讯业》的相关连接
http://www.archives.sh.cn/zxshd/200702021211.htm

2008-5-8

 


 

 楼主| 发表于 2008-5-10 16: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转人民网的一个回复:

 

这位先生的评论很好。我提供一个关于 历史 的日文辞源,请您继续反驳他们。
  
  关于历史的辞源,我查了日本大修馆书店的《广汉和词典》。内容间扫描图片。广汉和词典是专门用于查汉字 语源 的。从图片上您可以看出,历史这个词源于中国清朝 皮锡瑞 的 经学通叙论 前篇。 经学历史 以授生徒 的语汇。
  
  南都的写手水平太低不说,胆子挺大,真敢胡说八道。
  
  
  "人民网"上的相关照片和相关连接:
  
  http://bbs.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2&pageNo=1&treeView=1&id=85663798&boardId=13

 楼主| 发表于 2008-5-10 16: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作者:rayos 回复日期:2008-5-9 15:40:45 
    語源
    1876年ベルによる発明の翌年には、日本に「伝話」と訳され紹介されたが、1883年頃に工部省電信局において、telephoneの訳語として「電話」の語が作られた。
    
    -------------------------------
    
    这是WIKI上面的,日本1883第一次翻译“电话”,楼主有中国更早的文献证据吗?
    
    有那就是中国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看这份资料,中国在1882年就成立了上海电话互助协会,请注意,不是成立"德律风协会":
  
  
  1882年2月,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扬于天路办起我国第一个电话局,用户25家。 同年夏,皮晓浦以“上海电话互助协会”名义开办了第二个电话局,有用户30余家。年底, 英商“东洋德律风”公司兼并上述两电话局经营,用户仍仅300多家。后又由工部局“华洋 德律风”接办。
  
  相关连接: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859082.html?fr=qrl
 楼主| 发表于 2008-5-10 16: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东莞
补充:
  
  根据这份资料,不但足以证明"电话"一词是中国人翻译的,更可以基本肯定是由英籍华人电话技师皮晓浦于1881年翻译而来的,1882年他成立了"上海电话互助协会",使电话这个词迅速流传,很快流传到日本,1883年,日本电信局将这个词引进日本.
  
  相关资料如下:
  
  
  1879年   爱迪生利用电磁效应,制成炭精送话器,使送话效果显著提高。爱迪生炭精话 筒的原理及其器件一直沿用至今。
  
  1879年底   电话号码出现。由一位内科医师受马萨诸塞州流行麻疹的启发而提出的, 因为一旦接线员病倒,全城电话岂非瘫痪。
  
  
  1881年   英籍电气技师皮晓浦在上海十六铺沿街架起一对露天电话,付36文制钱可通话 一次。这是中国的第一部电话。
  
  1881年   意大利罗马、法国巴黎、德国柏林先后开通了各自的第一个电话网络。
  
  1882年   电话线采用双绞线。这是英国教授休斯1879年发表架空线干扰的论文引起的结果。
  
  1882年2月   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扬于天路办起我国第一个电话局,用户25家。 同年夏,皮晓浦以“上海电话互助协会”名义开办了第二个电话局,有用户30余家。年底, 英商“东洋德律风”公司兼并上述两电话局经营,用户仍仅300多家。后又由工部局“华洋 德律风”接办。
  
  相关连接:
  
  http://www.cnii.com.cn/20020808/ca89422.htm
     
发表于 2008-5-10 17: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日本语还是学我们汉语呢,手机怎么成了日语?气愤!
发表于 2008-5-11 17: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5-12 11: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简直是笑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11-24 08:16 , Processed in 0.07053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