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平庸”是一个假命题。 当然,我必须肯定提出或持有“拒绝平庸”这一观点的人,是善意,是积极,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但同时也是理想化的,超现实的。如果说有人可以拒绝平庸,那也是极个别的,他们或是些好逸恶劳、仕旅失意之辈,或是疯子。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好逸恶劳者,陶潜是也。陶渊明“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但却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后为彭泽令,常言“吾尝得醉于酒足矣”,岁末督邮至,小吏请他着官服,他却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不日便解绶离职而去。后学多言陶潜淡泊名利,超凡脱俗。此不过是同类引“先贤”以自喻,粉饰好逸恶劳之念,逐小雅而去大义,实为大庸。 仕旅失意者,阮籍是也。阮籍是魏晋时期的狂士,终日与酒为伴。据说有一次曹操派人请他出仕为官,官员至其家中,他正在饮酒,喝得酩酊大醉。官员向他说明来意,他全然不理,仍是袒胸露乳,赤足而卧。官员再言,他拿酒壶投向官员,并大骂曹操。无奈,官员只得离去。后人常视其为鄙视权贵之举,其实不然。“籍本有济世志”,有为官心,可生不逢时,故以疯言狂语,大隐于市。只有王勃明了其情,写下“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至疯至狂者,尼采是也。他曾自诩为太阳,但他终究不是太阳。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平庸是不可拒绝。其因有三: 第一,是中国人多。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出现了众多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一点,这些人是踏着无数平庸者的尸骨走出平庸的。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啊! 第二,是经济落后。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屈辱史,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没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国民党时期四大家庭,使中国经济走向了崩溃的边缘。贫困的生活使人不得不平庸。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三,是中庸之道的畸变。孔子说:“中庸之为德至矣乎!民鲜久矣!”后来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中庸之道便大行其道,渗透于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庸之道主张“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之道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庸之道却变了质,成了平庸之道,难怪鲁迅曾说:“惰性有两种表现状态:一是听天由命,二是中庸”。如今的中庸之道体现为“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四面奉承、八面玲珑,见人未说先笑、点头哈腰的市侩哲学,以及不为人先、庸庸无为,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之道”。 清华学子段易良写了一本《中庸不平庸》,对中庸之道进行了新的诠释,可惜浮躁的国民对此种阳春白雪兴趣索然。所以此书于多数人也无裨益可谈,更不用说以此来净化自己的平庸之道了。 其实,你我本来就是凡人一个,我们可以认同平凡,为什么就不能接纳平庸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