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35|回复: 8

【转】几岁前的教育影响孩子的性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1 20: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本帖最后由 味道江湖 于 2011-6-11 21:09 编辑


        1
、出生前后与孩子的接触对孩子未来的影响?

孩子在几岁前是心理性格形成的一个最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父母应该做什么,对孩子未来性格的形成,乃至命运的形成最有帮助?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对孩子的影响,5岁之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它就像是盖楼的时候打地基一样,5岁之前是地基。其实不光是5岁,还有很多其他的影响,在5岁之前有很多孩子重要的心理体验在潜意识里留下来。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过去一些哲人先知的经验说起来是古话,但是是符合心理学意义的。

国际的一些精神心理学家已经研究到怀孕的时候对孩子的影响,用很多科学的方法探索孩子在子宫里的心理变化。孩子出生以后,妈妈马上给了妈妈,皮肤要接触,让孩子趴在妈妈的胸前,这是有安全感的,他从产道出来以后,跟空气有一个刺激,通过这个刺激以后,马上又回到妈妈的怀抱里,在子宫里听到的心跳声,这是他在子宫里听到的心跳声,这是他熟悉的。这一点,我们是非常科学的预测。如果孩子本身是健康的,当你需要用暖箱的话,那就再说了,但是我们发现这是非常重要的。

曾经有人还做过一个实验,孩子特别需要情感。比如双胞胎出生以后,其中一个孩子有生命危险,当时一个护士就把健康的孩子放在暖箱里,让他和姐妹拥抱在一起,结果这时候孩子慢慢的就好起来了,又健康的活下来了。这一点也被科学家非常重视,说明孩子出生的时候,一出生就要寻找他在子宫中非常熟悉的感觉,不要让孩子觉得有马上的分离感,这一点特别符合精神的学派。

出生以后,在月子里要跟妈妈接触,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现在人们非常重视母亲在怀孕期间和出生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面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出生以后,出现产后抑郁,这个时候孩子和妈妈之间有一些隔阂,被妈妈拒绝了。所以,我们要治疗妈妈,把妈妈的产后抑郁治好了,就接受孩子了,有的时候有的人就不管了,她觉得太累了,情绪不好了,被长辈带走吧,被月嫂带走吧,带到另外一个房间,这一段个例对孩子也是有影响的。

这些所有情感的依恋,包括肌肤的接触,都非常重要。



2、怎么协调婴儿时期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关系?

比如这个孩子出生以后就没有和母亲接触,比较独立,过早的让他离开妈妈,强势让他独立,这种孩子会怎么样?

我们说的依恋关系主要指的是1-2岁,出生的时候一定要和孩子在一起,1-2岁不要和妈妈有太多的分离。有的母亲在孩子出生以后,国外有的是3岁之前不工作,这一点很科学,因为孩子感到很安全。有些朋友就谈到,他23岁的时候,妈妈就是在厨房做饭都没有关系,它觉得妈妈在,就会安全的去玩儿,心里暖洋洋的,特别的高兴,自己玩儿都没有关系,这就是心理的力量。但是有的孩子回忆,有的时候家长不在家,把他放在家里,非常非常的可怕,感觉孤独,感到世界都不要我了。大人觉得一会儿就回来,但是孩子是永久性的,他建立的记忆和理解就是他自己的,那个年龄段的理解就是“你不要我了,把我抛弃了!”这是建立母婴的关键期。

  中国在生产建设阶段的时候,孩子2岁左右就已经到幼儿园了,这种是不好的。这也是我们和国外的心理家讨论的问题,挪威的心理学家在孩子住院问题上起到了改变儿童医院制度。因为最开始发现一些孩子住院时离开母亲的一个因素,我们看过一个纪录片和资料,妈妈把孩子送到医院里,妈妈离开了,在离开的瞬间,孩子的眼神中有绝望、失望、恐惧,孩子要经历痛苦,还要经历陌生的护士和大夫,他不会像大人那样感谢大夫。挪威的心理学家儿童研究员发现了这个,让所有的儿童住院的孩子,必须要有母亲陪伴。

      我们国家有幼儿园全托,我们国家有,其他的国家没有。2-3岁的时候我们不建议全托。还有一点是送到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家,这一点本身脱离太早也不行。还有转送幼儿园,你是主体,客体是一个稳定的日好幼儿园,所以与你的父母分离,你慢慢地也会习惯你和大家在一起的美好感觉。所以说,我觉得一件事情,不能完全说它的问题,有另外好的一面,但是我们今天讲的是有创伤性的尽量避免,最好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要送走。你可以去上班,但是你要给孩子稳定的感觉,让孩子会觉得“妈妈还会回来”,不要让孩子产生分离焦虑。如果环境不变,然后有别人进来,妈妈晚上还回来,这样对孩子就会好多了,分离焦虑就会减少,这是我们建议的方法。信任感是1岁就开始建立的。

怎么叫建立信任感?这个时候分离了,孩子突然被送到爷爷家了,送去以后,爸妈就没有了,不见了,在孩子6-7个月的时候出差半个月,回来之后发现,孩子在那个时候形成一个被抛弃感,没有人要他了,这对孩子来说是生与死的恐惧,非常的可怕!他不再相信别人还爱他!

孩子长大会出什么?会出现很大的人际关系问题,他不信任别人。当然,如果后来弥补,比如回到家以后,母亲或者亲人弥补,重新弥合关系,那就好了。大部分人是不出现问题,有1/3的人可能会出现心理障碍,留下来这种感觉会影响他的人际交往,包括普通的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也包括亲人之间的关系,他无法信任别人,甚至无法信任这个世界,老在怀疑的状态下,深深不安全感。





       3
、成人的性格状态跟小时候有什么关系?

有的人特别哀愁善感,有的人比较敏感,有的人比较皮实、麻木,这个多愁善感跟小时候有关系吗?我老是在想,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多情善感和黄昏的时候被送走也没有关系。

我们说人的心理发展由几部部分组成,一个是基因,是神经系统的特点,比如疾病类型;还有一点是你后天的环境,就是刚才我说的人际关系。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有人生下来就是特皮实,但是现在形成的科学论断认为是在很多病人身上看到这个问题,它是重复的。如果你的生活中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或者是正常的,那就不用管它了,如果你在某些方面确实造成了问题,甚至影响你的生活和工作的一些情况了,那么这就是心理的一些问题,1-2岁建立安全感,在安全关系的情况下,有的时候你也要抽身,关键是在不能伤孩子的情况下抽身。比如说你送到一个地方,很多人因为他自己不知道,妈妈老觉得送到幼儿园之后赶快跑、躲开了之后就没事了,孩子会觉得“呦,她怎么就没了?”你应该事先告诉孩子,“妈妈给你送到幼儿园,什么时候妈妈去接你”,你一定要告诉他,知道妈妈就是去上班了,上完班之后就会回来。他就想起来了。这个过程也是孩子建立一个互信的过程,所以我觉得我们不是要完全鼓励不溺爱孩子,但是该有的一定要有。

原来把它叫依赖性,现在的观点是依恋是必须要建立的。孩子为什么缠你呢?你让他觉得你一离开就走了,所以他老想拽你。有的人说“这个人的的依赖性特别强是他妈给惯的”,一种是养成的依赖,一种是他缺,应该给他补。还有我们的家长不跟孩子聊天、不说、不表达,是让孩子痛苦的一种原因,其实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让孩子从过去童年的痛苦经历中走出来,才回味出来“过去妈妈是爱我的!”这时候已经换角度了,我们把其中的情节给处理了,慢慢的解决了问题,他才发现妈妈的爱,因为之前他找不到,妈妈不说只做,这也有好处,做本身也是行为的感染,同时也别忘了情感是怎么回事,你怎么感觉,孩子不知道。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父亲也别躲开,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父亲了呢?差不多3岁左右的时候,我们叫三角关系的形成,在原来的心目中就是妈妈和孩子的关系,我说的是重点。但是等到3岁左右的时候,心里面出现三个人了,妈妈、爸爸和孩子,爸爸在孩子的心目中越来越重要了,这个时候父亲的角色特别重要,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2-4岁的时候建立独立性、约束性、大小便管理,这是很重要的,这个时候出现一个规则,这是父亲的规则,父亲代表规则的一方。这个时候,妈妈的情感关系依然存在,妈妈一直在无条件的爱着孩子,妈妈不会因为你是听话或者没听话就爱你,永远是慈母,妈妈是无条件的爱,是因为你的存在的爱。

不是溺爱,是一个健康的,是稳定、健康、有价值的,没有条件的爱。如果孩子感受到这一点的话,自己会产生根本性的自信,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就说过这样的话,他说:“母亲跟孩子之间的爱是一生中是自信和成功的,不会因为挫折放弃奋斗”,他出生就是有意义的,不论因为好看还是难看,无论是聪明还是笨。但是现在父母和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你学习好,我才给你买礼物,这是不对的,无论他学习好还是不好,在过年的时候就应该穿新衣服。能够做到这一点,孩子就会感觉“我是一个可爱的人”、“我是一个被世界接纳的人,我的出生是有意义的。”,这是很多人长大以后建立自信,千辛万苦去克服困难的重要原因。



       4
、异性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如何建立?

用父亲的形象制定规则。在孩子5-7岁的时候建立异性父母和他的关系,这个时候女孩最重要的是跟父亲建立关系,这是她生命中第一个异性,她要建立稳定、亲密、信任的关系,父亲要爱孩子,要对孩子宠爱,包括价值的肯定,还包括对她的欣赏,母亲这个时候要退掉。没有关系,别嫉妒,这是正常的。儿子要跟母亲建立比较稳定的母子关系,这也很重要,他长大以后,他会建立正常的异性关系。

父母的角色可能决定他以后的婚姻状态,所以父亲是一个非常严厉,非常让她很畏惧的,她以后找男朋友的话,她就可能找一个非常窝囊。这叫反向形成。我们举一个国外酗酒的案例,父亲是酗酒的酒鬼,回家打孩子,打母亲,他从小看到,可是特别奇怪,他还是去找一个酗酒的男朋友,为什么呢?后来分析,她的潜意识里形成了这样一个东西,就好象生来就要帮助男人的,要丧失自己的需要帮助别人,这成为他的一种感觉,好象自己就应该这样。这怎么办呢?这说明你和父母的关系特别重要,这是反向形成,你越发脾气,我就找一个不发脾气的,因为我太痛苦了。

各种情况都有,人在碰到一个关系的时候,他将使什么方法对付这个关系?我们叫防御心理,有的叫认同,有的叫反向,有的就跟你一样,有的坚决跟你不一样,这是每个人的选择。

完美的父母是没有的,没有一个人是足够好的妈妈和爸爸,这是很多孩子理解不了的,小孩没有办法理解的,小孩在小的时候一定要追求完美的父母。孩子在小的时候,第一个要有一个好爸爸、好妈妈,小孩的思维比较简单,但是一旦有一次打他了,他突然就震惊了,坏妈妈、坏爸爸!但是这个孩子心目中是正常交流,给他吃饱了是好妈妈,没有给吃饱就是坏妈妈。但是这一点,是因为他的思维和感受力不是那么的完全,过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好妈妈身上也有坏的,坏爸爸身上也有好的地方,在他的心目中就整合了,就整合成了一个正常的爸爸妈妈,他们是爱我的!一定要给他这一点,你跟小孩说,“我们爱你,但是可爱的孩子也会犯错”,他就会知道了,“我是一个人,我是一个好孩子,但是我学习不好,或者我这次不太努力,我淘气了,这是我可以接受的,也会改正”,他就不会不自信了。

慢慢长大以后,青春期以后,他就会发现,“我的妈妈不是完美的,”对我打击很大,双向打击,打击完了之后再里体会“哦,原来不是那么坏啊!”,来回的折腾,慢慢的形成一个完整人,“爸爸妈妈是爱我的,但是他们确是有错,他们有些地方我也可以反对”,他爸爸妈妈承认错误了,他就想“爸妈也会犯错误,我也可以犯错误”,“爸妈呢,是一个好爸妈,但是他们不完美,我也可以不完美”,这个人就健康了。但是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形成在哪个阶段了呢?好妈妈就是好妈妈,坏妈妈就是坏妈妈。

什么情况会导致这个行为的这个阶段呢?就是他的思维里面,给他的东西特别大,要么就是好,要么就是好,不允许有中间的东西,模棱两可的感受。在精神领域里叫初级思维状态,就是非好即坏,感情的分化比较低,要么是好,要么是坏,没有灰色地带。

情商也很低。那么他生气就了不得的生气,而且极端地愤怒或者极端的抑郁,还不是精神病的那种,还是在正常的范围内,文学作品中有这样的人,这样人很吸引人。他就是这样的感受,情感一愤怒起来就特别的愤怒,这和他的童年有关系,因为他的父母可能在交往当中都是制造了他引起了他的道路,或者他的情感反应特别大的时候没有人去帮助他,沉浸的时间太长。

这一点就是说,父母要注意,孩子可以愤怒,但是愤怒完了之后,要帮助他回到现实中,舒缓回来。我们父母老是认为给他吃好饭、穿好衣、上好学,认为这些才是重要的,但是情感的建立也是父母的工作之一。


     
发表于 2011-6-11 20: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1_514:}哇~还能这样的哦~~~佩服佩服~{:1_168:}
发表于 2011-6-11 21: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晕死,倒底那个是第700个?
 楼主| 发表于 2011-6-14 10: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晕死,倒底那个是第700个?
每天好心情 发表于 2011-6-11 21:34



    报告好心情,《 谁删了我的抢700之帖???? 》是第700个主题贴
发表于 2011-6-15 11: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1# 味道江湖


    早教很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1-6-15 11: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回复 5# 兰陵键舞


     原来你也在这里。
发表于 2011-6-15 12: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6# 味道江湖


    共同前进
发表于 2011-6-15 21: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学习了
发表于 2011-6-15 21: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学习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6-2 11:22 , Processed in 0.06911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